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台湾的南岛语因歧义度高、保留古语特征多而备受学界瞩目。学术界对台湾南岛语的研究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目前以台湾本土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大陆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受客观条件限制较多,虽然已出了一批研究成果,但急需补充新的研究力量、拓宽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台湾原住民研究肇始于清代理番时期的采风民族志,日据时期开启了近代民族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阶段,光复后台湾学者主导的原住民研究,在民族志调查与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层面的研究都有很大的进展。近年来,台湾学者原住民研究中出现了片面强调台湾原住民与南岛语族的区域文化关系的错误倾向。以最新的民族志调查研究为基础,通过多学科整合研究,重建台湾原住民的民族起源、历史与现状、族群关系与国家认同等重要课题,是新时期大陆学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3.
台湾南岛语民族历史上曾拥有较高纺织技术,但这种技术没有延续下来.从明清开始,台湾南岛民族的服饰,一方面沿着服饰自身的规律发展演变,另一方面接受外来服饰文化的影响,内部和外部的力量结合,使服饰的文化内涵显得异常丰富.  相似文献   

4.
当代台湾的“原住民”与民族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郝时远 《民族研究》2003,2(3):27-42
当代台湾少数民族和民族问题 ,是大陆民族学界亟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以 2 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的台湾少数民族“正名”运动为切入点 ,分析了台湾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生活的现状和问题 ,就台湾少数民族的政治诉求及其表现在民族问题话语中的误区进行了探讨 ,揭露了“台独”势力利用“原住民”问题分裂祖国的图谋 ,认为台湾一些人对所谓“南岛民族”的炒作实质上就是要宣扬服务于“台独”目标的“泛南岛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5.
农业一直是中国各民族重要的经济形态,很多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了重视农业、以农作物种植为中心的价值观以及形式多样的风俗和信仰。台湾原住民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独特的一支,以农耕为主业,农作物的丰收与否,对其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认为人的一切吉凶祸福皆与广义的神灵存在有关联的族群部落中,祈求物产丰收、消除灾祸的种种祭祀仪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关播种、收获的种种祭仪成了共同祭祀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原住民是台湾人类学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对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学对原住民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台湾人类学原住民研究在日本殖民占领、社会复员、现代化和政治解严后至今四个不同时期的学术发展动力和学术特征,并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就人类学的知识形态和社会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台湾的原住民运动兴起于上世纪 80年代初期。在族群化、民粹化的政治背景下 ,台湾的原住民运动从其产生之初起就混杂着民粹的因素。原住民运动在中前期发展阶段 ,在民粹手段和社会动员等方面与台湾的政治反对派互相借重 ,并形成策略互动。而台湾原住民的“正名”诉求则是由国民党籍的原住民“民意代表”和原住民运动相互配合得以实现的 ,台湾的原住民政策也由此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正名”实现后 ,台湾的原住民运动开始分裂并趋于衰微 ,但同时愈加民粹化  相似文献   

8.
台湾原住民如何在以汉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域中实现文化主体性的重建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所在。本文试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对原住民书写的书写策略、多重发声现象和写作疆界进行考察和讨论,从而指出语言、创作形式的互补和书写题材的越界对原住民自身文化保持丰富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对文化和价值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台湾的行政管理至少始于明朝初期.清朝康熙年间,中国已在台湾"原住民"居住地区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开始涉及对台湾"原住民"事务的管理.从"夷"到"番"再到"山胞"的称谓变化,反映了中国中央政府或台湾当局使台湾"原住民"从"化外异族"变为"化内之民"的过程.而日本帝国主义在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期间,则把台湾"原住民"称作"蕃",后又改称为"高砂族"."原住民"族称变化中隐含的政策变化,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台湾的"原住民"运动、政治生态和"台独"势力,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山地平地化"为主轴的台湾"原住民"政策和试图使台湾"原住民"迅速走向汉化的政策意图,为80年代以后兴起的"原住民运动"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0.
语言濒危原因探析--兼论语言转用的多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大量语言濒危现象为例证 ,对引起语言濒危的原因进行分析 ,认为产生语言濒危乃至消失的原因有两类 ,其中由于主动的语言转用造成的本族语消失是产生当代语言濒危现象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对影响语言转用的人口比例、文化基础、经济优势等多种基本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提出这些社会因素互相交织在一起 ,对语言的使用发生综合的影响 ,最终由取得优势的因素决定语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根据合并后的内蒙古民族大学的性质和特点 ,就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外文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特色馆藏、做好文献翻译、开展文献检索教学、实行对外开放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等问题 ,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近20年来西北回族教育史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归纳梳理,目的在于从史学的角度来审视西北回族教育的发展历程,从而为西北回族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邓文彬  王秀英 《民族学刊》2017,8(6):66-70, 119-120
本文从语言学史的角度对中国濒危语言研究的发展历史作了宏观的梳理和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分期,把中国濒危语言研究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一)中国濒危语言研究的起步阶段(1992-2000.9);(二)中国濒危语言研究的发展阶段(2000.10-2015.4);(三)中国濒危语言研究的提高阶段(2015.5-),并分别梳理和归纳了各个阶段研究的主要情况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储安平(1909—1966年)这位历史人物近年来颇受关注。他是江苏宜兴人,1928年入上海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后来去英国留学。他一生中最光辉的业绩是创办了《观察》周刊。这份杂志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广受欢迎,储氏也由此成了名噪一时的人物。解放后,储氏做过《光明日报》总编辑,1957年被划为“右派”,1966年“文革”开始后不久(是年9月)失踪(可能是自杀———笔者注)。1998年、1999年,谢泳先生曾先后主编了《追寻储安平》、《储安平:一条河流般的忧郁》两本书,汇集了一些回忆、评论文章以及储氏代表性著述,如散文、政论、序跋、书信等35篇。在后…  相似文献   

15.
16.
1991年8月,西藏社会科学院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隆钦教史》一书,该书的编辑在简要介绍作者历史部分中,充分肯定了此书的作者就是宁玛派著名佛学大师隆钦绕绛巴.然而就此观点教内教外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本文就从“简要介绍作者历史”的几个疑点分析入手,通过研究大师的生事,以及教内的一些观点分析,有理由确信隆钦绕绛巴大师并非《隆钦教史》作者.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恩格斯就民族、民族问题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列宁继承了马、恩有关民族问题的辩证观点,创立了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学说。斯大林发展了在一国之内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体系。二战以后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其民族理论和政策分化为以苏联、中国和南斯拉夫为代表的三种模式。由于民族理论和政策上的失误,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导致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
贯穿于20世纪人类学理论所有领域的结构概念在人类学学科领域中已经成为主流话语之一.从20世纪早期出现的结构-功能主义,法国年鉴学派,结构人类学,象征人类学,文化唯物主义到历史人类学等种种学派中不同人类学家将结构概念用于理论的表述和具体文化研究实践中去.本文从比较分析的角度对结构概念在不同理论学派中的内涵进行探讨,以期为阐释和梳理人类学理论研究提出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尝试从语言文字平等的角度探讨和谐社会构建与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问题。语言平等问题涉及少数民族的权益,也涉及多元文化保护。国家的经济、文化要和谐发展,就必须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让弱势语言文化有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