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相同的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所形成的主观意象是不同的。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尽可能地弄清楚与地理环境、民族历史、宗教习俗等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谨慎地处理某些特定的文化意象;否则,一个文化意象的缺损,极有可能导致文化涵义的支离破碎。  相似文献   

2.
冯静 《齐鲁学刊》2002,(5):99-101
乌鸦意象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都具有丰富而又复杂的文化内涵。东西方文化对乌鸦的不同态度表明各民族文化中的乌鸦意象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渊源。同时 ,东西方文化赋予乌鸦的感情色彩及其相应的文化内涵又存在许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古典名著《红楼梦》凭借丰富的文化意象,向世人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通过对比分析了《红楼梦》两个经典英译本中文化意象的不同处理策略,发现两个译本在目的语中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身份方面发挥了截然不同的作用。杨译本忠实再现了其中的文化意象,真正发挥了"文化传真"的功能,从而真实地构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身份。相比之下,霍译本则在很大程度上篡改了其中的文化意象,造成原语的"文化失真",从而扭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异化法处理文化意象是在异域文化中构建民族文化身份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论民族题材电影的意象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旨在反映少数民族的文化,意象叙事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展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自然意象和民俗意象参与叙事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重要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5.
牡丹文化意象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西部多元文化中所蕴含着的牡丹文化意象内涵丰富,符合了人们对文明生活的美好期盼。在历史上,随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深受人们内心喜爱的牡丹意象得到了众多民族的认同,这一意象以各类民俗事项为载体,源源不断地为各民族之间达成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提供正能量。  相似文献   

6.
诗歌意象是民族精神情趣展露的窗口。英美诗歌中的海意象展示了西方海洋民族亲近、驾驭及征服自然的观念,爱情这一美好情感也借助神话遗存与海意象交织互渗。文学意象凝缩的文化基因持久地产生影响,意象营构受民族群体心态的制约。英美诗歌中的海意象体现了西方民族富于进取、勇于开创和热情外向的性格心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荷马史诗>中"战场"意象和<圣经>中"园"意象的分析可以探究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的异同,"战场"意象是古希腊人善武崇战的民族性格的必然选择;"园"意象凝结了希伯来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战场之开放性与园之封闭性、战场之二元对抗与园之一元和谐、战场之人欲呐喊与园之神域向往构成了"战场"意象和"园"意象的特性差异,这反映了双希文化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8.
"牧人"作为文学意象,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反复出现."牧人"意象作为特定的"能指",在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所指",具有"爱情生活"、"田园牧歌"和"人品修养"等方面的类同,但在具体的表现上又有许多差异.导致类同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审美意识具有趋同性,造成差异的原因则在于不同的民族在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文化类型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菊花娇艳无比,中日两国人民都非常喜爱它。由于两国社会、历史和文化以及思维、审美观等方面的差异,对菊花意象各赋予了不同的人文涵义。对双方"差异"的比较和探究,将有助于中日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本文指出,保持各民族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是民族文化发展之重要所在。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小说中“树”的意象大致有生命之“树”、苦难之“树”、拯救之“树”三种。托妮.莫里森试图通过这种“树”的意象以及超自然的表现手法,对抗白人主流叙述对黑人文化与历史的歪曲,对父权制、奴隶制、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进行批判与反思,以唤起黑人民族被湮没的种族记忆和民族自豪感,拯救黑人的精神生态危机,呼唤人类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不同民族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1.
托妮·莫里森小说中"树"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小说中"树"的意象大致有生命之"树"、苦难之"树"、拯救之"树"三种.托妮·莫里森试图通过这种"树"的意象以及超自然的表现手法,对抗白人主流叙述对黑人文化与历史的歪曲,对父权制、奴隶制、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进行批判与反思,以唤起黑人民族被湮没的种族记忆和民族自豪感,拯救黑人的精神生态危机,呼唤人类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不同民族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中常常会融入特定的文化意象,不少儿童文学作品也不例外。由于文化存在地域和民族的差异,这些原本十分受欢迎的作品在异国却不受待见,这就要求在儿童文学翻译时对其中的文化意象进行重构。从符号学的角度对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问题进行讨论,则为文化意象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赵元任所译的儿童文学作品《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所采取的重构文化意象的方法,以求能为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者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3.
李健 《江海学刊》2024,(1):247-254+256
长江作为“母亲河”,是中华民族不可替代的文化原型之一。立足于其他水系难以比拟的文明多样性和文化包容性,长江文化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一系列审美意象及其美学精神予以跨学科视角的考察。“瀚漫长江”既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审美意象之一,又蕴含着与中国传统美学高度契合的“和合四方”的美学精神。一方面,这一审美意象的深层意涵可以借助美学、地理学、博物学等不同学科的文化想象力,进行多维度的揭示;另一方面,其美学精神则可从社会观、天下观、价值观等层面加以系统性的阐释。立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和民族复兴的当代语境,这一审美意象及其美学精神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青海”意象的生成体现出虚实并重的特色,青海地理位置的边远与民族战争的频繁是该意象形成的客观基础,古代作家的民族情感与国家观念则成为地理概念转化为艺术符号的内在动因。在漫长的岁月里,西部各民族之间的战和更替、对峙融合的形势变化,不仅造就了“青海”意象的书写历史,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古代作家的民族文化心理从焦虑到欣喜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5.
京派作家学贯中西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们在文化选择上的科学和理性精神。与文化激进主义者不同,京派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深厚的情感,在艺术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上都受到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具体到小说领域,京派小说在空灵、意境、意象等审美范畴以及语言上都与中国古典艺术有着内在的关联。正是通过对民族文学传统的诠释和重构,京派小说为中国文学弹奏了一曲不绝如缕的悠悠神韵。  相似文献   

16.
周计武 《江海学刊》2024,(1):232-239+256
作为人文景观,长江是以审美的方式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经验之中的。文人士子的审美感兴与艺术表达赋予万里长江以集体的历史记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诗意的文化想象,使长江升华为母亲河的原型意象。作为原型意象,长江与黄河一样,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山水意象,而是家园、祖国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象征,蕴含了文化共同体的情怀、记忆和想象。长江是诗意的。诗意长江是一种审美的表意体系,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文化写照。它不仅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山水意象抒情写意,而且善于造境,以形神兼备的整体性和超越性,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17.
各民族文化的不同发展轨迹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一旦形成比较稳定的形态,又会对该民族的文化产生影响.中西思维方式的产生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基础,在文字书写方式、社会行为表现形式以及艺术创作形式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在表征,并通过融合、互补,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意象批评作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独特批评方法,与受西方文学精神影响较大的现代文学作品在理论衔接上出现断层,继而出现否定性话语。但意象批评在古代存在较高理论价值,因为中国古代文学建构起一个以感性体验为核心的内在审美规范,并从《诗经》、《楚辞》开始便确立起意象批评存在的价值,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生命力的激发点。意象批评在现代也具有较大的意义,中国固有民族心理和传统文化精神的稳定性为意象批评的存在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而意象批评的形象性阐释更容易沟通阅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提高阅读理解的效力,同时也维护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民族性。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包括信仰、道德、习俗在内的生活方式的整体。生活是人的生活,文化凝结和传递的主体是人。人生活方式的特征反映文化个性,人生活方式的进步反映文化进步。但是,人生活方式的进步和特征是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实现的,人在把文化印记打向自身的同时,也把文化印记打向了自然界。打向人自身的是人文化,打向自然界的是物文化,它是人的生活,人的信仰、道德、习俗在自然界的体现。文化凝结和传递的主体是隶属于民族的,不同的民族文化铸造了不同的人,不同民族打在自然界的也是不同的文化印记。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长…  相似文献   

20.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取象譬类与情意倾向是它的诗化特征;天人互参与意象扭转是它的实践基础和体验基础;象外之象与天地同流是它的诗意指向.意象思维不仅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而且是中国传统审美、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思维方式,是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的机制中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