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德锦 《社区》2010,(23):51-51
古人谓读书有“三上”之说,是说“时光容易把人抛”,劝读书人“莫辜负了好日头”,抓紧一切可用的辰光来读书。白日苦短,黑夜漫长,还得焚香以继昝。似这等读书行状,岂不显得匆忙了一些?目下读书种种:读应考书,为达龙门:读实用书,为强技艺……实是经世致用,目的性明确。  相似文献   

2.
朱小棣 《社区》2011,(17):4-4
小的时候人们受的教育总是“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要孩子们去读好的书,好学向上,喜爱读书,并且相信读书是好事、有好处,可以成为好人或有用之才。稍稍长大以后我才听说一种反讽的说法: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可见读书也有害处,特别是方法不当.亦可误人终身。步人中年才悟出新的座右铭:读闲书、闲读书、读书闲。  相似文献   

3.
学者周谷城曾说:我最早读书时,只知拼命地读。以为读了很多书,就是有学问,当时并不知道什么叫治学。直到二十岁左右,心窍开了.才把读书与治学结合起来。当时又拼命地读心理学的书,大约涉猎了十几种.没有一种我能完全反对,也没有一种我能完全接受。于是我又拼命读社会学,大约也涉猎了十几种,也没有一种我能完全反对或完全接受。在这种不能完全反对人家的又不能完全接受人家的情况下,自己总想搞出一个名堂来,树立自己的学术系统。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替我出版了一本书,名叫《生活系统》。  相似文献   

4.
“多读书才能教好书”自古以来得到大家的认同。但是,有关教师读书情况的调查显示,当前不少教师很少读教科书以外的书.究其原因。我想有几方面:  相似文献   

5.
诵读法是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书声琅琅,“口舌成疮”.反映了古人读书的认真,刻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然后知音,观千剑然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古人早就懂得多读熟读的意义.也道出了诵读文章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读闲书     
雷颐 《社区》2010,(20):4-4
阅读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不论读书多少,每人都有自己的偏爱,无法强求一律。我最喜欢的,则是读“闲书”。但什么是闲书,却难以界定。我认为,凡是读对自己没有用的书,就是读“闲书”。  相似文献   

7.
安武林 《社区》2005,(6):58-58
爱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去读他的书;爱一个作家的书,莫过于把它丢进厕所里。厕所是一个污秽的地方,但若把你喜欢的书放进厕所里,绝无不恭敬的意思。我一直想在我的厕所里建造一个书架,可惜厕所的空间太小,无法把我最喜欢的作家的书放在那儿。读书是一种享受,古人有“三上”读书的习惯,其中之一便是蹲在厕所里读书,看来这般美妙的享受古人早已懂得。但古人所言的“红袖添香夜读书”,我倒没觉出什么好来。读书是绝对需要安静的,大概在家庭里,再也没有比厕所更安静的地方了。一个人独占,绝无人打扰你。即便你偶然想起某一件比读书更要紧的…  相似文献   

8.
毛姆  刘文荣译 《社区》2011,(14):4-4
我要强调的是,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不错,有时为了对付考试.或者为了获得资料,有些书我们不得不读,但读那种书是不可能得到享受的。我要谈的读书.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帮你谋生:既不会教你怎样驾船,也不会教你怎样修机器,却可以使你生活得更充实。只是,要想得到这样的好处,你必须喜欢读才行。  相似文献   

9.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我远航的帆。 人要读书,要读一辈子的书。读古人,读现代人,读英雄,读小人,读世界,读自己,读牛的欢乐,渎死的安逸。在书中寻找自己的天空,在书中找寻自己的闪光点和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相似文献   

10.
纳兰泽芸 《社区》2010,(35):19-19
朋友笑我是“书痴”,我一笑置之。我爱读书,这已成为我的习惯。虽然刚到上海那几年,实在是两手空空.不得已要奋力工作来改变现状。读书与写字于我是一种奢侈。待一切基本安定之后,回望,我痛惜流逝的光阴,好在,还年轻,书仍可以读,字仍可以写。  相似文献   

11.
斌抒 《新少年》2010,(7):17-17
不久前,沈阳市岐山一校举行了“学苑书为径,厚泽花自开”读书工程现场会,备班展示了读书成果。从2007年开始,课外书就自由走进了校园,人人捧书,人人读书,人人聊书,自主课外阅读,家庭亲子共读。全校诵读美文,师生自主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12.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类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手段;一名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素质的高低,与他读了多少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十几年来,学生的读书量逐渐下降。前不久,笔者在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新感觉派小说”一节时,为说明该派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拟以施蜇存的《石秀》为例作一说明。但当一一问及全班40名学生时,只有1人知道石秀绰号为“拼命三郎”,其余皆不知石秀为何人。为了全面了解学生读书情况,我选择了文科学生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和文史哲理论著作100本对中文系168…  相似文献   

13.
桑永海 《社区》2010,(11):4-4
20世纪90年代初。单位里分来一个大学生,她说过一句话,惊讶得我一辈子不能忘:“都什么时代了,这么大岁数还读书?”她指的是身边那些三十来岁的同事。我想,她绝不是排斥读一切书.她一定是除了教科书、外语、计算机、养生和理财之类谋生手段的实用之书,其他书籍一概不曾读过的。而严格意义上说.读那一类书.是不能称做阅读的。就推测,她读那一类书一定是很苦痛,如坐针毡。很难感受快乐,更遑论激情。  相似文献   

14.
秋夜怕读书     
王跃文 《社区》2010,(8):10-10
秋深之夜,清静微寒,最是读书的好时候。陆游多次写到秋夜读书,“青灯照空廊,重露滴高林。危坐读周易,会我平生心。”“白发无情浸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秋夜读书,易得书中三昧。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古时说的二鼓大致是夜里九点到十一点间。陆游是懂养生之道的,活到了八十五岁。我夜里读书却习惯到更晚,有时兴之所至,击节扼腕.欷欺长叹,不知东方既白。  相似文献   

15.
李敬泽 《社区》2014,(20):13-13
我喜欢那些富于冒险精神的书:它告诉我的是我所不知的而不是我所已知的。还有那些孤独的书:必须孤独地读,孤独地领会和思考;读这样的书时.我不会想象我正与千万人一起读它。那太热闹.而读书的主要乐趣,我认为就是安静。  相似文献   

16.
最近得到南昌大学哲学系郑晓江教授的新著《生死两安》,这部18万字的书是他在台湾的讲演整理成稿后由广酉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的。我读《生死两安》,感觉该书虽写生死,而重点是论及死亡学,尤其是死亡哲学。死亡是个“黑箱”,任何活着的人都不能经验死亡,因而人们对死亡进行把握的较好方式是哲理智慧的领悟。读罢《生死两安》,的确能给读者以“死亡智慧”的启迪。其中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个方面:1.直面死亡。死亡本来是每个人不可逃避的人生归宿,生死问题本来是每个人都应掌握的人生基本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里,…  相似文献   

17.
来新夏 《社区》2010,(8):14-14
从小就爱读书,但“博览群书”这一词语,却是十多岁时从一位中学国文老师谢国捷先生那里听到的。他刚从辅仁大学毕业,风流倜傥,出口成章,颇受学生爱戴。他的话像金口玉言那样被奉为经典。从此以后.我就把“博览群书”作为读书的目标。见着书不管内容讲什么就看,为我后来号为“杂家”奠定了基础。稍长,读了一本《颜氏家训》,有句话大意说:读书未遍,  相似文献   

18.
书香校园     
为了给孩子们创建一个“有书读、方便读、自觉读”的良好氛围,抚顺市东洲区实验小学分校从2002年起,在每个班级门前设置了“开放式书架”。学生们在下课、午休时间,随时都能随手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来阅读。自从有了这个“开放”的书架,大大提高了同学们读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有句熟语:“好读书,读好书。”就是说人生在世要有所作为,就须多多读书,因为“知识向上的阶梯”(高尔基语)。但是如何读书呢?读什么书才好呢? 自然是要读“好书”。什么是“好书”呢?自然是哪些对人进步有作用的书。萧戈、雷智勇二先生合著《名人学习法概论》(2005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可称得上是一本“好书”。  相似文献   

20.
4月23日第十五个“世界读书日”后,在全民中掀起一股读书热潮。读书要读好书,什么叫好书?温家宝曾这样说过,好书是那些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力量的书,让人了解大学问家的思想和风范的书,特别是那些震撼人的灵魂的书,激发人的斗志的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