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维吾尔族独特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都影响到其语言中不同比喻的形成和运用,从维吾尔语中自然物体名词做喻体,植物、花卉名词做喻体,动物名词做喻体以及食物名词、生活用品名词做喻体五个方面看,宗教文化、崇拜习俗、生态环境、生活习惯等在维吾尔文学作品比喻的历时演变中具有重要影响。这些比喻不仅体现出维吾尔作家作品的独特性,更体现了文学语言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
论比喻的创造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喻是人类文化的创造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中产生的比喻也必然染上不同的民族文化色彩,它的形成必然要受民族文化的制约:各色各样的民族文化制约着喻体和相似点的选择;民族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影响着比喻的产生;民族艺术传统影响着比喻的形成;民族生存环境、生活风俗制约着比喻的创造。  相似文献   

3.
喻体的选择与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文化传统往往决定喻体的选择 ,生产活动反映的文化差异在喻体选择中有突出作用 ,不同民族的生产环境决定着喻体选择的差异 ,因此分析英语比喻喻体的选择 ,必须结合对英国文化的介绍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英汉比喻喻体选择异同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语言  相似文献   

4.
通过喻体对照探讨英汉比喻互译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旨在通过英汉喻体对照以探讨英汉比喻形象互译的途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比喻更往往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故比喻形象 的翻译是难中之首。笔者认为,喻体的处理是关键,译者须在保留原喻体、转换原喻体和舍 弃原喻体三者间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文化中的比喻及其联想 ,有相似的情况 ,主要表现在喻体相同且喻义相似 ;也有不同之处 ,主要表现在喻体相同而喻义不同或喻体相异而喻义相同。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既存在共性又存在个性所致。  相似文献   

6.
以生活在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汉族女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地域文化意识的差异性出发,比较她们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不同地域文化意识和风格,由此,透视出因各种不同地域环境及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各民族作家文学创作的独特性,也成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徽记。  相似文献   

7.
多用和善用比喻是《诗经》和《荷马史诗》这两部诗作语言艺术的重要特点,但在比喻形式和用动植物作比的侧重点上,描写战争的喻体与被喻体的选择以及比喻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反映出不同民族迥异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8.
浅析喻体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作为一种最广泛的修辞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收到形象、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不同的民族在运用比喻时选用的喻体有许多不同,形成这种差异的是语言的“底座”——生活环境、价值观念、历史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总和。本文拟从生活环境、价值观念、历史文化背景这三方面研究喻体的选择和使用,分析喻体的文化特征。 一、喻体的选用多是“近取诸身”,人们往往选用眼前的事物作比,生活环境成为喻体的直接来源  相似文献   

9.
从比喻的视角出发研究英汉“人体器官及部位”词语 ,可见英汉语言存在着大量的体喻 ,它们或是喻义相同 ,喻体不同 ;或是喻义不同 ,喻体相同。受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宗教信仰诸多影响 ,英汉体喻各具民族特征和民族精神。体喻研究 ,是对语言修辞、语言心理、语言文化的学习 ,也是对人体、人类的一次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比喻的民族性是与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经验,风土人情、习俗风尚、宗教、地理历史、美学趣味等诸因素密切相关的。蒙汉两个民族有着迥然不同的比喻思维,具体表现在:1、本体相同,喻体不同;2、喻义相同、喻体不同;3、喻体相同,喻义不同。  相似文献   

11.
张岩 《南都学坛》2013,33(1):45-50
中国现代文学倡导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的表达对象,然而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作家却都曾创作过以古老的神话为题材资源的重要作品。现代作家之所以会创作古老的神话,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原因:第一,中国现代作家在对新文化的积极建构中,对包括神话在内的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汲取;第二,现代作家的神话题材作品将远古神话与现代社会的现实关切结合在一起,表现出鲜明的现实指向;第三,创作神话题材作品的作家大都表现出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和西方异域文化的多方关照,他们既是新文学的巨匠,也对包括神话在内的古代文学具有深厚的积累。对于现代作家创作神话题材这一文学现象的考察,也丰富了对于现代文学多元性的思考,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传统之间复杂的关联性提供了新的研讨视角。  相似文献   

12.
典故是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其民族文化的长期历史积淀和智慧的结晶,是语言与文化之间最紧密的结合部分。英语典故虽然在某些方面与汉语典故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如在设喻比较方面,但两者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如在释义渊源、结构形式、民族特色方面。通过对英汉典故的释义渊源、结构形式、喻体寓意、民族特色方面的对比研究,旨在揭示其内在的文化喻义,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促进中英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接受与融合是民族融合时期文坛的主题之一。贯云石就是一位在散曲创作上享有很高声誉的维吾尔族作家。他的散曲以俊逸质朴、豪迈爽健的风格在散曲作家中独具特色;他的思想修养、人生经历与创作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作家接受汉文化传统的熏陶与浸润,并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加以融会,从而真实地反映了民族融合时期汉文化对他族文化的亲和力。这对我们准确理解元代文学多元繁复的色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诗人唐加勒克与维吾尔诗人穆塔里甫以他们坚定不移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行动和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优秀作品,成为我国哈萨克和维吾尔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们生活在相同的时代,他们的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作品也有共同的内容与主题,他们的艺术风格虽各具特色,但在表现手法上又有不少相近之处。  相似文献   

15.
比喻是修辞学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规律俄汉语里大同小异 ,而且各自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通过喻体、喻理两方面来分析归纳两种语言中的比喻 ,可仔细体会各自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暗喻是明喻的高一层次。暗喻更引人注目,更简洁,更直接,更方便,更含蓄,更有力。  相似文献   

17.
依玛佐夫是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语言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体现出东干族多种文化相融合的民族文化精神:东干族信仰伊斯兰教,生活在以游牧民族为主的中亚地区,因此,伊玛佐夫的文学作品中首先反映出伊斯兰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影响;东干人从小学习俄语,使用俄语和东干语两种语言,因而伊玛佐夫作品中透射着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东干族是中国移民,在生活中保留着中国的风俗习惯,所以伊玛佐夫作品中还留有中国文化的印记。  相似文献   

18.
认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有东西方通用性的喻体一旦与民族特定的心理因素、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就会产生"超语言信息”.因此,为了达到等效翻译的目的,比喻中的文化差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维吾尔、蒙古族大学生双语态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吾尔族与蒙古族大学生是我国西部两个非常重要的双语群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无不受到来自地方民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作者曾假设:由于存在民族文化的差异,来自两个不同民族的两组被试在双语态度方面可能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研究结果否定了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