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怎样认识社会,对社会的认识怎样才能达到科学?这些问题饶有兴味且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极为重要。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欧阳康博士的论文《社会认识论导论》,拓展了社会认识论研究这一全新课题。正如夏甄陶教授在“序”中所言,作者的确“在社会认识论的研究和探索方面,已经作了一次勇敢的、相当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社会认识论。即关于人们如何认识社会的理论.是在哲学视野之外未被垦荒的重要认识分支领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并于1990年出版的欧阳康博士的著作《社会认识论导论》.成为这一领域的拓荒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仔细读来.觉得本书有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龚廷泰、陈章龙二位同志的《社会研究方法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是作者承担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撰写的一部著作。在《导论》中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基本方法的学说,它是一个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动态系统。作为社会研究方法论系统的结构包括四个层次:《导论》的第一章“总论”部分,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唯物辩证法是社会研究方法论系统的第一层次。作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作为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唯物…  相似文献   

4.
认识社会关系——认识论研究的新领域认识论是关于认识(包括知识)的理论科学。认识的本质结构,应是一个通过多极认知主体的活动方式实现出来的关系系统。因此,认识论的基本目标,是要在理论上再现动态的认知关系系统。回溯认识史,在认识论的沃野上,历经数千年人类思辨智慧的垦耕劳作,虽已硕果累累,但是蛮荒野地依然存在。“认识社会关系”——在各认知主体之间存在的认识交往关系,就是在我们视野之外未被拓荒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任何认识都是社会性的认识或社会化了的认识。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虽然有其固有的内在逻辑,但它总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因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62页)。考察认识的社会演化,总结人类认识的历史,把握人类认识的现状,从而说明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社会认识论是关于如何认识社会的学问,它以人们的以社会为对象的认识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考察人们认识社会的特殊活动结构、活动方式、认识手法、进化过程和特殊规律,揭示人类社会自己认识自己的特殊道路。 社会认识论作为人类社会自我认识之谜的哲学探索,本质上是一门反思的科学。黑格尔曾经说过:“反思以思想和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认识是主体以思想、观念方式接近和掌握客体的自觉活动。认识论的研究以认识着对象的认识、或思考着客体的  相似文献   

7.
在认识论史上,探究人类认识的内在结构的哲学家不乏其人.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家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就曾经按照知识的不同来源和不同的确定性程度,认为知识结构是由直觉的知识、论证的知识、感觉的知识三种等级所组成.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和《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系统地阐发了他关于人类认识的结构形式的学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从发生学角度研究了儿  相似文献   

8.
列宁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0页。)不言而喻,历史辩证法也就是社会历史的认识论。既然如此,笔者为什么还要在标题中特别申明本文研究的是“作为社会认识论”的历史辩证法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很少从社会认识论的角度看待和研究历史辩证法,在一定程度上,历史辩证法被单纯地理解为经济状况和整个社会结构的一般进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至今对于认识、研究社会的特殊方法不甚了然,也未能找到将辩证法和认识论统一起来的具体途径。笔者试就这个课题做些粗浅探讨,不正确的地方,望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
康德哲学向来是西方哲学研究中的“显学”。我们对康德哲学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见解,尽管如此,我们对康德哲学的认识从根本上还未突破“认识论”的框架,即把康德哲学“认识论化”了。诚然,康德研究认识论问题曾写下《纯粹理性批判》,但《纯粹理性批判》却只是康德哲学的“导论”,更何况《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是一部认识论著作。其实,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迷才是康德一生渴求解决的主题。康德对这一哲学主题解答就是重建形而上学即人的科学。康德的意图并非人们理解的那样,在认识论领域实现哥白尼式的革命。当把康德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发展导论》是鲍宗豪教授与张华金研究员等上海的一批理论工作者的集体研究成果,凝聚着近年来他们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理论界在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方面的水平。《当代社会发展导论》(以下简称《导论》)作为上海市“九五”重点规划教材,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立意高、视野宽社会发展既是生活语言,又是理论语言和学术概念。从学术上研究社会发展问题,有不同的立足点和不同的视野。鲍宗豪教授主编的《当代社会发展导论》把全球化作为研究当代社会发展的方法论思想,给人以立意高、视野宽的感觉。全球…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认识论研究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等11个单位共同发起召开的《首届全国“社会认识论”学术研讨会》于1989年4月15日至19日在四川省乐山市举行。与会代表对建立“社会认识论”这门新学科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认识论”的体系、性质、地  相似文献   

12.
<正> (一) 现代哲学认识论微观研究的重心之一是关于人类总体认识的结构和本质问题,这也是科学真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人类认识结构的研究是对整个人类认识形成和运动系统的认识。众所周知,现代不少科学家和哲学家的理论思路多多少少都离不开这样一个主题;认识的发生发展难道仅仅是一个从实验上升到概念的线性过程吗?为什么人类总体认识的运动发展总是表现出一定的非积累性的格式塔改变。对这个问题探究的科学视角和方式往往各异,但其结果却都回归为一处:人类认识的内部结构运动。库恩的“范式”、皮亚杰的“格局”、阿尔都塞  相似文献   

13.
上海财经大学思想理论教学部主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陈新议教授,是当今国内认识论和价值论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之一。在出版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真善美》、《评价论导论》之后,新近又出版厂《社会评价论》一书。他在学术上不断探索进取的精神,确实令人敬佩。(社会评价论》──社会群体为主体的评价活动思考,是作者在认识论和价值论领域潜心研究的丰硕收获和辛勤耕耘的最新成果。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不少有重要意义的新几解。该书的基本见解是认为社会评价属于认识论问题,或者说属于广义的认识论问题,这种归类本…  相似文献   

14.
王充,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集中地反映在他的效验论上。今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剖析王充的认识论思想,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理解。本文试就这个方面作一简单剖析。哲学上两种认识论——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之间长期斗争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关于认识的起源和检验认识的标准问题。早在我国“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孔墨显学”之争。当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并以所谓“正名”论(《论语·子路》)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代表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一派。而墨家的认识论,则以客观存在的世界为认识对象,以人们的感官为认识工具,从“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无”(《墨子·明鬼下》)和“非以其名、亦  相似文献   

15.
任忱同志撰写的《哲学学导论》(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我国哲学学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哲学,作为“使人聪明的学问”,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哲学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日益显著,对哲学自身的系统的认识也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从整体上对哲学自身的认识首先开始于哲学史。撇开所谓的“哲学史家的哲学史”不谈(它们只是哲学自我反思的一种必  相似文献   

16.
认识论中客观性理想的辩证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论作为关于认识的哲学理论,它有三个方面的理论功能:描述功能,回答认识“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解释功能,回答认识“为什么”(比如说,认识为什么是必要的,认识为什么是可能的等等)的问题;规范功能,回答认识“应如何”的问题。在认识论的功能系统中,规范功能处于最高层次。如果说由于具有描述功能和解释功能,认识论可以在哲学水平上为人们提供关于认识的知识和进行认识的信念,那么,认识论通过对认识“应如何”问题的理解和回答(规范功能),则能够为人们的实际认识活动确定方向和目标。认识的客观性理想,就是认识论规范功能的执行者和对于认识“应如何”问题的解答之一。  相似文献   

17.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理论、思想就具有真理性。真理是客观的,它“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113页)。因此,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只能是客观的,这就是社会实践。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以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尺度,使马克思主义真理论与一切旧哲学的真理观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了。唯心主义把客观物质世界看作精神的产物,必然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标准。客观唯心主义把“万能”的上帝、“绝对观念”视为真理与谬误的最高审判者;主观唯心主义则  相似文献   

18.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控制论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的认识活动显示出某些新的特点,迫切地期待人们从哲学认识论上进行概括与总结。曹伯言、周文彬二同志的《人类认识的新阶段》(《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9期)一文,对此提出了某些有启发性的见解,有助于深入开展认识论问题的讨论。但是文中提出的认识与实践的  相似文献   

19.
张华金、马积华同志在《关于认识源泉的几点看法》(《文汇报》80年7月25日)一文中,既承认“物质第一性的原理作为认识论的根本或首要前提是决不能忽视的”,又认为认识源泉“具体指的就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这个动态因素,而不是指离开人类实践活动而存在的那个世界本源或认识客体”。他们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同时也是认识的最终泉源。对此,我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进一步商讨。  相似文献   

20.
面对现代科学在物质世界研究中提出的新的层次:微观下面的渺观,宇观上面的胀观,现代哲学和认识论要拓展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和研究视野,就必须思考和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理解人类已认识(或作为一种科学暇说)的“极”事物(如“极小”的渺观,“极大”的胀观)现象?人类的认识能否突破这些“极”现象的界限而达到新的“极”现象的层次?概而言之,人类的认识会不会达到极限?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从哲学上概括新的自然科学成果,以促进自然科学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我们在新的科学与社会历史条件下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能力无限性与有限性的思想,把哲学认识论的触角不断仲向新的时空领域,以彻底驳斥时空有起点、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