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宏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Z1)
人是永久的斯芬克斯之谜,它既有社会性,又有动物性;既是"被抛在世界里的"被决定者,又是具有自主选择性的创造者。在人的身上,神性与兽性、灵魂与肉体、无限与有限、理想与现实、被动与主动、崇高与卑微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人的悖论性存在。当这些矛盾之间发生冲突时,社会往往要求人们做符合本社会要求的理想人。由于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不同主体对人的理想生存样态的不同设想,这种对人类生存悖论的解决方法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的生存悖论及其解决方法,从而打破单一的"理想人性"模式,建立更加符合现实需要的价值规范。 相似文献
2.
庄友刚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18-20
当代社会不仅是高度发展的社会也是全球风险社会,成为人类生存的悖论现象。反思风险社会,不仅要把握其实践存在论基础和存在的历史条件,还应追溯到全球资本关系和私有观念在全球风险社会形成中的根本性作用。全球风险社会的到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后果。在弥合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分裂与对立的基础上、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实践发展是扬弃人类生存和发展悖论的根本历史出路。 相似文献
3.
王素萍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2):10-14
从生存论哲学视角来看,日常生活世界本质上是一个主体间共享的交往世界,海德格尔的日常生活理论与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在指向上存在着差异。海德格尔的日常生活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生存论批判,缺乏历史的维度,尤其对日常交往更为丰富和重要的生存和历史内涵没有展开。而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立足于全人类,立足于社会生活实践,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对话,并指出人的本质是其在交往实践中日益拓展的动态交往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4.
王英志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9-52
虚拟生存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不仅为人类生存观念、存在意义带来全新的诠释,而且将人的自由和解放延伸到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为人类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虚拟生存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虚拟技术所呈现反人类的一面也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观点越来越被世人所认同.面对科学技术为人类现实生存所带来的二重性,需要我们冷静而理性地反思,并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的思维,既不能片面夸大消极方面漠视积极方面,也不能只注重积极方面轻视消极方面,要始终不忘人的存在意义的追寻,才能不断推动人类向未来敞开自我超越和创造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陈晓平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3)
悖论被分为四种,即一阶客观描述悖论、二阶客观描述悖论、一阶主体操作悖论和二阶主体操作悖论.意外考试悖论、求婚者悖论、双信封悖论等属于二阶主体操作悖论,对它们可以统一地给以二阶操作性解决.这些悖论通常被归入认知悖论,而“认知悖论”是一个比较含糊的概念,它本身并无独立的地位,因而它要么被归入语义悖论,要么被归入操作悖论.对于语义悖论,通过对其语义规则加以限制可以给以弱的解决.对于操作悖论,不仅可以给出弱的解决,还可给出强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张娓娓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5):147-150
随着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年的审美价值现对各方面价值观构建的影响也日趋显著.本文尝试突破对青年审美价值观的特征总结的框架,分析其审美价值观中的务实性与浪漫性、个性化与趋同性、批判性与感性化、反传统性与民族性的悖论,以期为重构青年的审美取向使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做些许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怀疑到基本认同再到向前发展的较复杂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关于发展的经验教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思想理论成果。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研究生态问题的著作,但是他们在阐述自然观、实践观、社会形态观以及科技观的过程中,包含有丰富的生态思想,这为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供了科学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郭海龙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109-112
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由盛转衰有其复杂的原因。本文试从主体悖论这一视角出发 ,并从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三方面来对其式微之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9.
朱艳莉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267-269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完善,而物资生产实践在理论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也就没有人的物资生产实践,因此,我们要从人类社会的物资生产实践出发正确理解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含义及其价值。通过我国改革开放这个大实践,我们更加深切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并在实践中深化了认识,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现了科学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张飞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4):1-3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在现阶段所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本文试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入手,从“为大众——化大众——大众化”三个层面探讨其实践方略,切实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具有系统性、产业性、协调性的特征。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实践创新: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把握和理解当代科学体系的内部构成,把当代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产业发展,规范当代高新技术的运用,实现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代社会尽管对于马克思主义非议重重,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永存,其批判的精神、人的解放精神、实践的精神、阶级的精神、开放的精神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其当代价值具体体现为其批判精神的延续——马克思主义仍是批判的武器;人的解放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重视研究阶级矛盾,但绝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当代价值,对于今天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晓平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9):6-13
语义悖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义悖论包括所有悖论,而狭义的语义悖论与直观悖论和决策悖论相区别。直观悖论涉及语义分析与直观事实之间的背离,其中又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简单的直观悖论包括芝诺悖论,复杂的直观悖论涉及对“直观事实”的解释或认识,就是所谓的“认知悖论”,如意外考试悖论。决策悖论是语义分析之结果的应用困境,它的产生常常不仅来自语义分析,而且来自价值分析,如囚徒困境。一些最简单的决策悖论只涉及操作而不直接涉及价值,故而称之为“操作悖论”,如理发师悖论。对这些不同类型的悖论分别给出解决方案,并以双信封悖论为例来说明有些悖论不只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崔志胜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9(4):18-2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以武装群众的重要前提和途径。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大众化的必然性以及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大众化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的俄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工人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水平,使其自觉地投入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对于当前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宝军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5)
马克思主义技术社会形态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基本思想的逻辑理路和当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基础上的.其主要包括技术社会形态的含义、划分依据、演变历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关系.探究马克思主义技术社会形态思想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发展状况,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全面深入理解社会形态、促进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和信息社会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建水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0(3):70-72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在一直接受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这个理论在发展中总留有以待解决的问题,并在不断解决这些问题中得到发展.在马克思时代没有解决的问题中产生了列宁主义,在列宁时代没有解决的问题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时代没有解决的问题中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就是这个理论呈阶段性发展的例证. 相似文献
17.
郭理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4,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呼唤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实践活动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生活的结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遵循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先进性和广泛性、基本理论和社会现实、内容深透性和形式有效性、学术研究和普及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翟杰全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142-146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传播遇到了多方面的复杂挑战,受到社会背景因素变化的复杂影响,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复杂传播现象.全面深入开展有关马克思主义当代传播的理论、现实、实践问题的系统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当代传播研究包括多方面的基础性课题,社会环境和传播生态分析、传播机制和策略创新分析、体系建设和重点工作分析是三个重点方面,需要以社会环境和传播生态分析为基础,以机制和策略研究为核心,通过分析社会环境和传播生态变化,寻找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传播机制和策略,确定传播体系建设和重点工作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9.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及其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要求,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需要;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统一全国人民思想,坚持和实现公民信仰与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和谐统一,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文章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亲和性,建立一支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头部队,优化更新传播路径等五个方面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