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正处在履行加入WTO承诺的过渡期,与中国政府履行WTO承诺同时而来的是其效应,在所有效应中,制度变革效应最值得关注.对于WTO之制度变革效应,可以借助新制度经济学某些范畴来分析,但值得注意的是,WTO规制作用下的中国制度之初始状态,不同于新制度经济学一度关注的一般市场经济,作为转型经济,中国的经济制度不仅处于某种非均衡状态,而且处在非稳定状态,带有明显的非稳定非均衡特点.履行WTO承诺首先可视为一种强制性制度供给冲击,它在消除原有制度非均衡状态的同时,将通过制度供求互动机制导致新的非均衡,而正是这种非均衡的交替过渡,将加速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制度转型的加速与履行WTO承诺的三个效应直接联系在一起,三个效应分别为直接变革效应、变革扩散效应和变革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结构化理论分析,认为制度变迁与农户经营行为具有互为使动的关系,农户对于制度制约不仅仅是被动的遵从,而是在经营行为中进行能动的反应。在社会转型中,农户的经营行为除了受生存动机驱动之外,还有发展和公平性方面的诉求。制度变迁应该能够提高农户配置资源的合理性,并能够满足农户的制度公平性预期。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够和谐的方面。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还较低是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不够和谐的首要原因,但我国渐进式改革推进过程中非均衡的制度变迁是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不够和谐的深层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的非均衡,经济体制变迁与政治体制变迁的非均衡,经济体制变迁与文化体制变迁的非均衡,制度变迁的地区非均衡、城乡非均衡、产业非均衡、阶层非均衡等是导致我国社会利益关系不够和谐的主要原因。非均衡市场化体制改革滋生、引发的各种制度安排与制度结构的不够和谐,产生了诸多利益矛盾与冲突,导致我国社会利益关系不够和谐。所以,我们必须以反思促改革,破除不利于社会关系和谐的障碍,以保证改革成果为全民共享,从而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4.
非均衡制度变迁形成了中国农业劳动力“离土不离乡”与“非永久性乡城迁移”的特殊转移路径.城乡二元财政体制导致单位农业产值和每一农业劳动者所获得的财政支持仍然远小于非农业部门,而二元金融体制、土地征用制度及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性制度又导致了农业资源的大量流出:一方面,劳动力转移的特殊路径影响了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另一方面,农业资源又在制度与市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不断流入城市非农产业.受城乡资源配置失衡的影响,我国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从而导致农业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仍有较大差距,二元经济强度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与其发展程度大致相同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5.
诱致性制度变迁下的农户经济行为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度安排决定了农户行为决策的所有空间 ,进而影响农村经济运行的绩效。在一场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显著特征的制度变迁过程中 ,中国农户的经济行为特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文分析了农村诱致性制度变迁对农户经济行为及绩效的影响 ,探讨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为农村制度创新带来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完善学前教育督导制度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奠基性,是实现学前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依据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学前教育督导制度变迁历经依附阶段(1977—1995年)、探索阶段(1996—2012年)以及独立阶段(2012—2022年)。我国学前教育督导政策变迁深受政教体制、经济体制建设以及人口发展结构等深层结构因素影响。制度成本效应、学习效应、适应性预期及协同效应塑造了学前教育督导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制度变迁经历了先上(高等教育)后下(学前教育)的独特背景,未来我国学前教育督导政策体系应当坚持渐进性变迁,强化协同效应,共同构建有利于幼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友好环境。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我国步入了创新驱动引领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受到了整个社会的空前重视。科技保险作为分散和转移科技风险的重要手段,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风险保障。目前,我国科技保险工作已经进入全面推广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运行并不理想,科技企业参保率低,科技保险缺失严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制度供给不能适应科技企业对科技保险的需求,科技保险制度供求非均衡,在现行的科技保险制度下积聚着大量的潜在利润,而这些潜在利润既是科技保险制度非均衡的原因,又是科技保险制度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户分化的演进,建立在个体同质化基础上的"机械团结"型农田水利自治日益式微,与分化格局相适应的"有机团结"型自治亟需跟进。基于"结构-过程-功能"范式构建了农户分化背景下的制度变迁与农田水利自治分析框架,并采用案例分析揭示了三者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分化伴随着乡村社会的观念多元化、精英能人等关键群体的涌现以及决策主体的缩减,其从变异、选择与遗传三个层面推动了制度变迁的进程,改变了农户群体的规则感知与策略行为,并最终对农田水利自治效能产生影响。在农户分化的背景下,顺势推动乡村社会的观念进步,引导精英能人成为农田水利规则变革的带头人,创新水务决策模式,是推动农田水利自治迈向"有机团结"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9.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国有企业融资制度变迁基本上属于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这一制度变迁方式由于"诺思悖论"而面临着难以突破的改革极限.突破这一改革极限的可能途径在于及时转换制度变迁方式,即由单一的政府主导型融资制度变迁转变为以诱致性融资制度变迁为主、政府主导型融资制度变迁为辅的制度变迁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 ,制度及制度变迁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所以 ,一个国家完善其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这已被西方国家所证明。就是说 ,高速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完善的制度 ,缓慢的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一个不完善的制度。因此 ,我们应该完善我们的制度 ,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制度、制度效率和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从本质上讲,是在多人社会中用来协调人们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以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合作剩余的一系列规则或管束人们的一种行为规范。高效率的制度安排并不必然意味对低效率制度安排的替代。放松管制,允许制度创新自由进行,旧制度安排将会在新制度安排的竞争下,按照效率的原则逐渐被淘汰,实现低效率制度安排模式向高效率制度安模式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及绩效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有什么样的农地制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制度绩效。建国后我国农地制度发生了若干次大的变动,其中,有的是强制性制度变迁,有的是诱致性制度变迁,总体上看,诱致性制度变迁一般都取得了较优的绩效,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由于制度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可能是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最后归宿,必将继续发生变动,并很有可能最终被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资本雇佣土地的制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农村中最主要的就是土地制度问题,它是决定农村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研究农村土地制度的建设历来都是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极为复杂的实践问题。特别是在21世纪初我国整体经济环境迅速变化,改革逐渐深入的新形势下,深入地研究农村土地制度是使家庭承包经营这一基本制度日趋完善的前提条件,更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农民家庭理财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部分省份农民家庭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分析了其收入水平及结构、支出水平及结构、投资品种及结构、筹资品种及结构;并对其他农民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得出了农民整体收入低,非农业收入大于农业收入,年轻家庭比年长者家庭有更多的节余;农民支出上普遍节衣缩食;投资品种单一;融资渠道狭窄;基建开支、生产资料开支、教育经费支出较大以及各种社会保障基本空白等理财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广东河源欧村为研究对象,以新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内部的三个利益主体的策略型博弈模型为研究框架,通过对博弈均衡收益的分析,分析了该制度在微观环境中经济绩效的实现。文章认为:各利益主体在微观环境约束下具有不同的成本收益反应弹性,会采取不同的博弈策略,进而影响新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经济绩效的实现;最后认为可以改变各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反应弹性,提高制度的实际经济绩效。  相似文献   

16.
首先基于农户行为模式对中国农户进行了分类,并借助于农户收入分布和收支状态分析了陕西农户的结构特征,指出陕西农户金融需求的特点是消费性融资需求占有重要地位,农业融资需求处于额度小、空间成本高的硬约束状态,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制约了非农生产经营性融资需求。提出的对策是:应发展多元化的资金供给体系来解决消费性融资问题,以推动农户发展规模经营和产业升级来促进农业融资市场发展,农村非农金融应当以推动与农业、农民生活相关的第二、三产业发展为重点。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电力供需现状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近年来电力供需形势呈典型的"丰期窝电,枯期缺电"特征.当前电力供需的紧张除了需求原因之外,主要在于发展战略上的偏颇、电网建设落后、电源结构单一以及电力体制的制度缺陷.电力供需的紧张局势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但是可能在未来一段时期后出现逆转.为了平衡供需关系,需要在需求管理、电网电源建设、体制改革与系统管理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有效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 ,成功实现有效转移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当前转移培训已在剩余劳动力中逐渐开展并日趋受到重视 ,但也存在培训体制不顺、统筹协调不力 ,培训工作开展不平衡 ,培训条件和质量普遍较差等问题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关键在于做好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培训基地、启动培训需求、提高培训质量等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农村科技型企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然而资金问题已成为阻碍其成长的重要因素。在不同阶段,创业的特点与风险不尽相同,因此对资金的需求也不一样。文章从农村科技型企业创业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特征入手,分析了其在创业融资中遇到的问题,指出目前我国农村科技型企业创业融资比较理想的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并引导各项金融资源与农村科技创业相结合,以此满足农村科技型企业创业各阶段的融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