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恪守“中庸”之道,体现了“隔”与“不隔”的文化心态。一方面,梁实秋的散文在闲适、幽默的氛围中描摹人性,匡救世风,他的莎剧译文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陌生化”效应,这种“隔”的文化心态有助于形成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多元化局面;另一方面,梁实秋的散文倡导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和文学的道德价值,他的莎剧译文传递了“信”、“仁”、“中”、“和”等伦理观念,这种“不隔”的文化心态有助于弘扬中西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优良特质,促进中外文学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梁实秋40年代正式执笔散文创作,奇迹般地饮誉文坛。他的《雅舍小品》至今发行50余版,居中国现代散文发行之首位。之后一直笔耕不辍,又出版了《雅舍小品》的“续集”、“三集”、“四集”、“合集”及《清华八年》、《秋室杂文》、《槐园梦忆》、《雅舍谈吃》等10多册,构建了一个恢宏辽阔的散文艺术世界,使梁实秋当之无愧地成为卓有成就的散文大家。梁实秋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3.
中国散文写作传统源远流长,现代散文的创作成就引人注目。梁实秋散文近十几年来在大陆吸引了大量热心读者。本文从现代散文的艺术特性和梁实秋的个人艺术气质等方面,探讨梁实秋散文滑笔艺术成因及滑笔艺术在作品中的运用,指出了滑笔艺术对于现代散文创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思想与情感的表现,切入对于朱自清散文结构的解读,指出:朱自清散文结构具有表现性、整一性、多元性等特征;其结构风格既具有古典哲学的形式美,又涵容了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意味;归根结底,在审美创造中坚持“意在表现自己”的美学理想与原则,使朱自清的散文结构完成了对于传统散文结构的超越,从表现的形式走向表现的内容,走向主观精神世界的深层图式。成为流动不息、充满诗意的艺术构筑和搏动着个性生命的艺术环链。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为个案,分析并论述作为“一代宗师”的梁实秋在散文创作方面的高超艺术。作品以喜剧手法写老师的外部形象,以白描手法写其敬业、宽仁的内在精神,显示了散文家举轻若重、熟能化巧的艺术功力;由此也证明晚年梁实秋襟怀淡泊、“简单”通脱的审美趣味和作文风格。  相似文献   

6.
梁实秋散文以其独具的文化品味形成其鲜明的创作个性。“文化观照”构成了梁实秋散文文化品味的内在机制。在这个内在机制中,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古典文化精神与现代文明意识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使梁实秋散文文化品味呈现出丰富的含蕴  相似文献   

7.
梁实秋先生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的一代宗师,其小品散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幽默与讽刺并举的艺术风格。其作品或针砭时弊风情,或揭露人性弱点,或抒发生活感悟,或体察世态人生,诙谐幽默中展示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真知灼见。这种幽默与讽刺并举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梁实秋先生的出身、经历、文学观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充闾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历史、文化、人性的深层观照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审美世界。七卷本的“王充闾作品系列”收录了他的散文的代表作,集中展示了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貌。为此,本刊特邀几位学者撰写了有关王充闾散文的研究文章,以使读者对王充闾散文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梁实秋的散文具有简洁典雅之美,简洁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完美状态,典雅则是吸收中国传统诗文精华文白杂糅的一种艺术韵味,梁实秋散文简洁典雅的理论基石是"割爱"。梁实秋的散文还具有纯正幽默之美,纯正体现在伦理理性的诚挚性,幽默则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气质,体现为悲天悯人的胸怀,一种善良的温情,并具有"反语"的修辞特色。  相似文献   

10.
梁实秋灵性笔调下的散文魅力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和"气度之美"。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是构成梁实秋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启了中国20世纪现代散文独特思维与内在情感的审美书写,其丰腴而优雅的文调始终灌注着一种健康人生的旷达馨宁和睿智俊逸的生命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梁实秋散文蕴含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的魅力,对于当下建构21世纪中国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犁新时期的散文艺术,集中体现着孙犁新时期的文学艺术。在历经二十年的沉寂之后,孙犁选择了散文作为主要写作形式;孙犁强调散文要以“理”取胜,属辞行文,因“理”的贯注而深沉、而幽远、而凝重、而道劲;孙犁散文中的“理”,常常表现为一种深层的哲理意蕴;孙犁的散文语言,以“韵”见长,达到了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高级境界。  相似文献   

12.
“以美育代宗教”命题中包含着对信仰问题的深切关注,只不过在蔡元培看来,信仰所指向的对象并非现实世界之外的超绝世界,而是本身就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与现实世界互为表里的世界。蔡元培的这一观念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从本质上说乃是渴望在人心中建构起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与传统境界论所倡导的回归心性本根的思路不同,蔡元培依托于康德、席勒的观念,提出要以审美为中介、以完善人性的恢复为基础来实现现象与实体的融合,其中彰显的乃是以席勒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人性哲学精神。心性哲学与人性哲学之间天然的异质性,使得蔡元培的信仰观念充满了矛盾,但即使是这样,“以美育代宗教”命题对中国特色的现代信仰建构以及“境界美育”观念的形成依然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当代美育理论建设理应从中获得启发。  相似文献   

13.
长篇小说《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位具有典型的“二重人格”的文学形象,批评热点曾一度表现为性格研究和哲理研究。但如果从人性角度进行探讨,拉斯柯尔尼科夫多层面的内心世界则体现了其人性深层中的全部奥秘.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残酷无情的人性解剖术现出这一形象的自在自主性、动态人性和非意识层次等三个人性层面,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论意境的审美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境的结构可分为表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意象,中层结构是象外之象,深层结构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意境就是“象”、“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浑融整合而成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具有博大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 ,他以故土湘西为题材的散文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在整体上形成了人性与神性相结合的丰富内涵。因而 ,他对湘西人性问题的思考问题同湘西人对“远景凝眸”的理想追求结合在一起的 ,并具体糅合到边地特有的自然、社会风貌的充分展示之中 ,从而形成一部湘西文学世界人性善恶独特的艺术画卷  相似文献   

16.
从关学追求、选材、艺术手法等方面论述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对晚明性灵小品的继承和超越。梁实秋在美学追求上讲究闲适和情趣,但他能保持学者本色;在选材上讲究“小”和“近”,但更注意表现普遍的人性;他行文简洁,却又借鉴了西方随笔写法。  相似文献   

17.
研讨梁实秋雅舍散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意义,提出理解的四把钥匙,创作的四个时期,内容的四个方面,艺术的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散文产生于王纲解钮的“五四”时期,在胡适、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努力下,现代散文摆脱了传统的载道命运,在吸纳了西方随笔的文学精神质素之后,形成了颇具晚明风格式的自由自在、独抒性灵的“士”风文统。而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的爆发、民族危机的加剧,促使中国文学普遍的纳入到了政治理念宣传的工具范式,尤其是同样属于“广义散文”范畴的报告文学、杂文等文体,由于创作与传播的迅捷性而繁盛一时,甚至一度沦为抗战政治宣传的文学工具,“士”风传统因而被拒斥与边缘。而以钱钟书、梁实秋、王了一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政治统摄逼仄的文化境遇中,却始终坚守五四散文个性化与自由化的文学精神,呈现出积极的“去政治化书写”的美学趋向,以此试图勾连和打通古今散文“士”风传统的文脉,显示出难能可贵的“士”风精神与自由主义立场,以及对散文文体之本体性特征的积极构建。  相似文献   

19.
梁实秋与佛禅颇有夙缘,佛禅的节制欲望、回归本心、随缘而行等思想影响了梁实秋的人生观,佛禅的真心见性、顿悟简捷的风格也影响了梁实秋的散文创作,并使梁实秋一直坚守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想有了一些调整和变化.但梁实秋始终处于佛禅的边缘又不遁入宗教境界,对于佛禅的接受仅止于人性的层面,与佛禅又有了一定偏离.  相似文献   

20.
王充闾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历史、文化、人性的深层观照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审美世界。七卷本的"王充闾作品系列"收录了他的散文的代表作,集中展示了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貌。为此,本刊特邀几位学者撰写了有关王充闾散文的研究文章,以使读者对王充闾散文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