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德的“崇高的分析”是其美学体系的理论支点之一,它的意义在于为康德美学从现象到本体、从审美到道德的过渡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机制,以崇高为转折点,审美判断力从日常生活的自由和谐、从外在形式转向人类的深层理性,完成了向“完整意义上的主体性”的迁移。本文通过与康德以前的崇高理论的对比,并联系“自然与人”的哲学基本命题,认为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是其“哥白尼式革命”的一面旗帜,它凝聚着康德探寻审美认识论向审美本体论的历史转变、进而走向“人是最后的目的”的人类学追求。  相似文献   

2.
成仿吾以康德美学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在文艺批评本体论上,他以康德哲学认识论解释“客观”、“自我”等概念,指出文艺批评是“自我”的表现;在文艺批评建设论上,他提倡以“反省”的方法,借助“合目的性”概念,从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有效性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在文艺批评方法论上,他提出了以“同情”为批评方法和批评态度;在文艺批评对象论上,他从康德哲学关于“美的艺术”理论出发,坚持文学艺术的独立价值在于作品的能引起想象力和知性协调自由运动的“论理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总之,在康德美学背景下进行观照,成仿吾文艺批评观体现出相当的严谨性和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美学代表人物丹纳的艺术社会学对茅盾“为人生而艺术”理论的建构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作为丹纳艺术哲学核心内容的三决定论直接影响了茅盾“时代观”的形成;其次,丹纳美学中最重要的人的概念与茅盾以人为本的原则如出一辙;最后,丹纳的三段式纯客观批评法曾被茅盾用以校正中国传统主观文学批评论。总之,丹纳的理论,为茅盾的人生时代观朝着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直观是德国观念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围绕这个概念展开的各种论述关系到现代美学的合理性、意义及限度等基本问题.康德从批判主义立场把直观限于感性的范围,同时将更高级的直观排除在审美活动之外,从而止步于审美内在价值的原则主张.康德之后的观念论者持续拓展这一论题,并逐渐转向审美、艺术与真理的问题,由此形成一种影响深远的审美主义思潮.在此过程中,费希特代表从批判观念论到主观观念论的转变,而荷尔德林、诺瓦利斯、F.施勒格尔和谢林则开辟了绝对观念论或客观唯心主义的方向.谢林的审美直观论把艺术当作真理唯一的、最高的显现方式,把艺术哲学看作整个体系的枢纽,赋予早期德国浪漫派的艺术宗教信念以系统哲学的形式,因此成为后启蒙时代审美主义持续扩张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紧紧抓住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理论视角,蒋孔阳对美、美感、艺术以及美的规律和审美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作了新的思考与回答,从而建构了一个以实践论为基础、以创造论为中心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思想体系.蒋孔阳的这一美学体系,不仅直接影响了“实践存在论美学”这一在新时期争论较大的美学派别的提出,而且他本人也被研究者标举为“新实践美学”的“奠基人”.可以说,无论从理论的维度还是从现实的维度,梳理和分析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思想,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实践论美学以及它在新时期的境遇,都是有所助益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穆木天前期美学思想的特质,即“写实的象征主义”美学体系中种种深刻的矛盾统—关系.“纯粹诗歌”理论是其美学核心;“交响”论、“暗示能”是其艺术表现;“写实”论是其哲学渊源.  相似文献   

7.
纵观西方美学史,不难发现这样一条“德性美学”的理路,即将美学与伦理学看成是“同一性”的关系——柏拉图认为美植根于善的生活,由最高的理念统摄;阿奎那则阐明美与善在形式上是一样的;康德提倡美是道德的象征;而早期维特根斯坦则激进地表明美学和伦理学是一回事。通过对这一理路的梳理,发现这种“同一论”意蕴丰富,并非形式或逻辑上的同一关系,而实是同源与相似性的关系。笔者进一步从意义论的视域论证二者的同源与相似性,并承认其差异性,以便为非道德的艺术与不道德的艺术留出地盘。  相似文献   

8.
康德美学思想一个的重要方面是探讨了审美主体的情感、想象力、理解力、心意状态等心理能力在审美活动中的表现形态及其作用。这一侧重于审美活动主体性和自律性的审美心理论,对我们认识人的审美能力,以及艺术地掌握世界的特殊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康德审美心理论是近现代资产阶级心理学美学的理论渊源,它推动了近现代审美心理研究的发展和深入,影响是深远和巨大的。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充实完善都与康德美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康德美学的特殊地位决定了牟宗三美学思想的发生由来,康德美学的精神义理直接影响了牟宗三早期对审美问题的关注和道德论美学的定位,康德将美视为沟通自然与自由二界的“中介说”又引发了牟宗三晚年对审美、道德“合一说”的论证。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虚静”说最本质地表现出了哲学境界与美学境界、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的内在统一性。其美学的内在精神联系表现为:虚静的实现——超越的审美追求,以自由的心灵去观照宇宙自然,万物人生;虚静以体道——审美的直觉体验,以自由的心灵对天地万物作整体的审美直观;虚静以凝神——走向艺术的自由妙境,把它与技艺等活动的自由境界联系起来,使“虚静”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态度。  相似文献   

11.
继朗吉弩斯之后,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崇高"这一美学范畴进行了系统而完善的论述.在康德看来,崇高建立在对象的无形式之中,其审美主体最终指向心灵,并且它在获得"美"的愉悦之前会经历痛感.从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过程三个视角对康德崇高论的审美特性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西方美学史上,形式主义美学一味强调美与"物"之间的关联,将形式美的根源归结于物的自然属性。康德形式美论将形式之美与人紧密相连,具有区别于传统形式主义美学的"人"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形式之美在于人的本质力的创造以及理想美的归属。就审美思维和审美主体的层面而言,康德形式美论对西方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表情性的审美诉求,是现代散文在颠覆古代散文审美价值之后所建构的全新美学意蕴;散文形式的本真表情性,表现为一切形式的整体寓意与诸多形式中赋予主体意象以抒情指义,即“人的发现”与个体生命意识的自由呈现。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客观事物的客观论美学 ,忽略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关键作用 ;立足于主观精神的主观论美学 ,说不清审美差异的内在原因和“自由”与“美”的区别 ;以实践为立足点的实践美学 ,夸大了实践的作用 ,只囿于实践不能揭示审美的特性 ;以生命为立足点的生命美学 ,对审美发生和审美本性的生物学解释并不合理。审美是人在非功利状态下对事物形式以非功利情感的知觉过程。认知美学以人的认知能力和结构为理论立足点 ,对美学中争论的诸多问题给予了圆满解决。美学研究的重点应从生命前行到实践 ,再从实践前行到认知  相似文献   

15.
康德美学所提出的“审美无利害性”概念在理论上给当时的文学艺术极大的启发,文学艺术转向自身的价值追求,开创了西方现代批评的先锋。文中通过分析康德对审美无利害性的阐释,以及唯美主义思潮是如何吸收康德美学思想、进而提出“艺术无功利”和“为艺术而艺术”等惊世骇俗的理论口号,并厘清它与康德美学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这一文艺思潮的历史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郭玉生 《东方论坛》2014,(6):116-119
思索人类生存、发展的命运,找寻人类自由解放的途径是康德一生的追求。正是在这终生不渝的追求中,康德发现了教育对于每个人的哲学意义,确立了教育的终极使命。教育正是在发掘人类理性而抑制动物的野蛮性,使人从习性上符合人的本质也即"理性"的道路上与审美相遇,美学成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中介环节。康德审美教育理论由此表现为一种对启蒙理性、对文化的非人性化的批判精神,用审美和艺术照亮社会实践和每个人的心灵,让每个人学会理解社会和自我,更加自由、全面地发展自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世界美学概念是对近代理性主义美学概念的积极的扬弃,其基本概念——审美直观——保留了世界理性主义美学的合理环节。康德的“美感判断力”为其逻辑起点,海德格尔的工具理性批判和福科的文化一历史批判为其奠定了经验性实证基础,王夫子天人合一的天道观为其提供了形而上的生命本体论,审美直观综合了这两个方面。从“美感判断力”到审美直观,其间贯穿着一条超越经验理性的直观主义路线,这就是当代美学概念的建构理路。  相似文献   

18.
良知说是王阳明思想体系的核心,良知体验是其美学的核心,他的美学可谓 良知体验美学。其中良知体验艺术论,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其艺术 论中三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王阳明认为艺术是心灵的映照,强调对 主体的高扬,同时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形式也应不断创新;审美教育是 良知体验美学的落脚点;正是这种以圣人境界为主要内容,以良知体验为核 心的良知体验美学,对明中以来的文艺思潮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寓意于物论”与康德的非功利审美论王世德中国古代美学有丰富的遗产,有卓越的成就,有些美学思想比西方提出得更早,并有不同于西方的独特优点,值得重视。就以西方美学中康德提出的著名的审美的非功利态度而言,中国宋代的苏轼,就比康德早七百多年,提出了与其...  相似文献   

20.
自然和艺术的关系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核心问题是自然和艺术的辩证统一性。“自然模仿艺术”与“艺术模仿自然”这两个命题一同构成自然和艺术的辩证关系的两极。有关“自然模仿艺术”这一命题的内涵及其美学意义,长期以来几乎是研究的空白地带。所谓“自然模仿艺术”,是自然在审美中必然显得像艺术,其美学内涵是从“自然美像艺术”的角度揭示自然和艺术的审美同一性。这一命题的理论根据是,自然欣赏必须以艺术的模式组织审美经验,自然美生成于艺术图式在自然中的投射,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和康德的先验图型论可以作为其哲学理据。深刻领会这一美学命题的内涵及其意义,为全面系统地把握自然和艺术的关系、艺术的本质乃至美的本质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