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长华 《河北学刊》2012,32(2):253-254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急速转型的时代,转型的必然结果是旧有的农村生活方式、乡风民俗、人际关系逐渐受到现代文明的侵袭,人们在欢呼着奔向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不无惋惜地感叹自身所熟悉的乡村文化的遗失.许多从农村逃离出来的现代知识分子,在离开了家园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患上了"都市怀乡病",无论是以理性的态度批判农村的愚昧贫穷、农人的麻木冥顽,还是以浪漫的情怀追忆乡村的简单淳朴、诗情画意,乡村都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心理情结.因之,乡土文学也成为20世纪文学中的"显学",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一个瞩目的事实.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队伍中,无论是诗人、散文家、小说家,还是剧作家,大多都涉及到乡土题材创作.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在形成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后来所产生的不同的影响,同时也由于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所具有的不同文化内涵、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等等,这使得20世纪的中国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在社会学的内容表现方面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差异,由此人们可以看到20世纪中国小说和现代西方小说所呈现的不同创作特征和发展风貌。  相似文献   

3.
杨厚均 《云梦学刊》2011,32(4):90-94
近三十年来政治与社会的重大转型带来了文学观念的巨大变化,关于当代乡村小说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大体上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个是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一个是学术文化层面上的。学术文化层面上,在乡村小说概念的甄别、50-70年代乡村小说的再解读、九十年代以来乡村小说的文化意义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研究的思维方式上仍然未能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对立式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小城镇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是城与乡的过渡,联系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两极,既保留了较多的传统农业文明,又渗透着商业社会的现代因子,有着城市和乡村的双重特色,因此小城镇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就具有了特殊的文化意义,以小城镇为文化背景的小说创作在反映社会人生和历史状貌方面就有了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和功能。小城镇题材的小说创作生动地展示了近现代乡土中国在异质文明冲击下的特殊状态,形象地演绎了宗法社会的初步蜕变史。同时,小城镇文学斑斓的城镇风情和丰富的艺术形象,成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常"与"变"的历史镜像。  相似文献   

5.
缪小云 《兰州学刊》2008,(2):188-191
福建建阳是明代小说刊刻的中心之一,嘉靖、万历年间刊刻小说数量居全国之冠,文章将这些建阳书坊刊刻的小说称之为“建阳本小说”,介绍了建阳本小说的概况,20世纪以前对建阳本小说的评价,20世纪以后出版学和小说学两大学科中建阳本小说相关的研究指出建阳本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通过现代作家在“五四”及20世纪30年代对“意识流”的接受情况可展现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产生、发展的过程及特点.即“五四”作家在创作中对“意识流”的接受,源自对目的论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性之追求以及作家内心“自我”意识的增强,由此造就的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一批作家的焦虑性文学叙述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最初形态.而20世纪30年代,以京派为主的新传统主义者如废名、凌叔华等人,通过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并建立在对西方现代性批判立场上的“意识流”文学实践,成就了一批具有跨文化交流特质的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成熟之作.  相似文献   

7.
杨厚均 《学术论坛》2003,(1):99-102
尽管中国现代乡村小说是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背景下产生的 ,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品格 ,但是 ,由于乡村传统的巨大惯性 ,其反现代性倾向也非常的强烈 ,在乡土问题小说中表现为对乡村的理性批判的不彻底性 ,在乡土抒情小说中则表现为创作上的鲜明的本土性、民族性、整体和谐性和经验性等。  相似文献   

8.
风景书写虽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但是长期以来对风景的认识却一直停留在文学作品简单的点缀层面上。到了近现代,这种情况才发生了改变。20世纪初期,风景书写成为批评者一再强调的文学要素,同时风景书写也被认为是白话文学优于古典文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到了当代,这种意识进一步深化,风景书写极大程度地参与了中国小说现代品格的生成,风景书写除了具有叙事学意义,还被挖掘出各种文化阐释功能。而挖掘现代小说风景书写与旅游文化的联系,无疑拓展了风景书写研究的广度。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崛起的法国新小说派对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弱化小说的人物和情节、“故事套故事”的写法和小说元素的再现三个方面。对中国小说不断融进世界文学的有机成分,形成自己的新的艺术表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才子佳人小说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构特征最为明显、对中华民族心理影响最为深巨的中国古代小说流派无疑是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因此它理所当然地成为学人们的重要研究对象,而奠定其研究基础的则是鲁迅先生和孙楷第先生。此后,由于国事多艰,人们很少关注才子佳人小说,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林辰先生等的大声呼吁和春风文艺出版社等的努力,才子佳人小说研究才开始有了较大起色。虽然迄今为止,发表这方面的论文不足180篇,专著也只有4部,但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却在兴起原因、思想内蕴、艺术特色、人物类型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为方便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必要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面对20世纪中国小说研究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两个可能的学术生长点,即诗学研究和哲学分析.无论诗学研究还是哲学分析,都是我们重新进入20世纪中国小说史内部的视角,通过这些视角,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20世纪中国小说史的内在复杂性与丰富性,从而促进20世纪中国小说研究理论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陈颖 《北方论丛》2002,(2):89-100,104
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是在近代反侵略战争背景和近代小说革命的浪潮中发端的,并义无返顾地担当起为社会政治服务的使命;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20年代末"反战"小说曾昙花一现;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的第一个创作热潮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和国统区各涌现了众多风貌各异的抗战小说,解放区战争小说则题材新颖、风格独特;50年代掀起了战争小说创作的第二个热潮;80年代中期之后战争小说创作逐渐摆脱了政治的单一影响而走向了多元.  相似文献   

13.
李运抟 《江汉论坛》2007,(4):117-120
关注乡村权力状况是新时期乡村小说一个贯穿性主题,包括四个方面:权力与政治,权力与文化,权力与经济,官场权力游戏.它们有所关联,但存在明显的递进演变,显示了文学与时代的联系以及乡村权力的时代特征.同时表现了创作主体意识走向自觉的趋势.乡村小说的权力主题针对着乡村重要现实问题,体现了强烈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深入把握 2 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批评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小说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即 :小说文体研究、小说存在方式研究和小说的文本批评 ,认为这三个层面构成了中国小说学研究的整体内涵。而我们以往的小说理论批评研究过于强调所谓的“理论思想” ,忽略了小说的存在方式研究和小说的文本批评。以“小说学”为观照视角一方面是为了突破以往的研究格局 ,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了使小说学研究更贴近中国小说史的发展实际 ,将中国小说学研究与中国小说史研究融为一体 ,从而勾勒出更实在、更真切的古人对“小说”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历史  相似文献   

15.
施雪 《理论界》2003,(6):39-40
熟悉20世纪西方现代派小说,对了解20世纪文学的整体面貌以及20世纪人类的生存世界是极其重要的。20世纪文学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流派纷呈,而这一特点在小说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各种文学流派蓬勃发展,各具特色,又相互渗透,相互吸引。在风格、体裁、题材、手法等方面更是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 现代派又称先锋派,是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流派,而是许多反对传统文学的流派的总称。现代派文学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出现  相似文献   

16.
晚清新小说的生成和价值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新小说是20世纪小说创作的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四大小说的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改革都以自己的方式持积极参与的态度,构成生成新小说的内在机制。晚清新小说的价值内涵表现在以改革为反映对象的一代文学的基本精神风貌,展示了当时社会真实的图景。它所倡导的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宗旨,它所贯串始终的宣传民主和提倡白话精神都是和“五四”新文学一脉相通的。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乡村小说创业书写通过“对立”和“发现”两种情节模式,以深刻的社会指喻性和切己的问题意识,显现出对21世纪以来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中国方案”的正当性、合法性和进步性的释证、拥护和歌颂。同时,也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权力话语的对抗、更迭以及农民自身的迷茫、困顿与自我分裂,并对乡村根深蒂固的不良惯习和现代化的负质效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较全面地反映了21世纪乡村创业的艰难“追求”过程,表征出一种“近代的超克”情绪,鲜明地体现了21世纪乡村小说作家想象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乡土小说是 2 0世纪 2 0年代中国文坛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写实派作家在坚持“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前提下 ,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克服“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 ,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 ,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从整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追求。恋乡心结是 2 0年代乡土小说产生的重要根据 ,乡土作家们以一种深意的笔触去营造乡村世界 ,他们是生活于都市中的“边缘人”、乡村羁旅者。强固的乡土文化心理积淀与陌生的病态的城市生活体验 ,使他们的灵魂游离都市 ,漂泊于乡野大地。他们在创作中去精神还乡 ,去参与民族文化的现代重建。可以说乡土成为 2 0年代乡土作家创作的不可抵御的永恒诱惑 ,从而促成了2 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繁荣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是清小说英译的发轫期。译者以驻华外交官为主体;英译动机是为了提供语言学习材料,传递适合英国文化和经济扩张政策的价值观及帮助了解中国;英译的基本策略为摘译、节译、编译和改写。英国汉学家对清小说的译介在中国古典小说西传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推动英国汉学的开拓与发展;有助于西方正确理解中国;为清小说纳入世界文学系统打下坚实基础。从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和译介学的角度,考证、辨识19世纪的英国汉学家英译清小说的主要作品、译本与翻译特点,评价其功过得失与学术影响,无疑对于丰富中国文学“走出去”语境下中国古典文学外译与传播的研究不无?益。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是中国现代小说学走向成熟的百年。它的成因是:由唐至清,中国古典小说成熟了,明清评点派小说学应运而生,这是先期准备;20世纪之初,中国小说的“俗”性已经确立,有助于小说学融入时代、靠向民众;大时代,大话题,大手笔,催生了小说学大学问;中西文化大交汇,为中国小说学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机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