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姚本先在《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1期撰文指出,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和基石,它虽然不是弗洛伊德的发明,但他是第一个认真探讨并以此确定精神分析学说体系的人,也因之成为该学说的真正创始人。弗洛伊德从个体出发,基于生物个体机制,提出了个体潜意识。荣格针对弗洛伊德过于强调潜意识生理与本能冲动的局限,在此基础上提出集体潜意识,这是对精神分析学说的卓越贡献。荣格的理论是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的过渡。在潜意识基础上作出更大发展与贡献的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弗罗姆,他在荣格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社会潜意识,从而…  相似文献   

2.
略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其基础理论包括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说、梦的学说三个方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核心是“无意识”理论,这一理论对20世纪的作家、批评家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静 《中文信息》2013,(6):123-12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是一门心理学理论,它还对哲学、文艺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意识理论、泛性欲理论和梦的理论,是弗洛伊德整个精神分析学体系的三大支柱。无意识不仅是生命的源泉和动力,而且还主导我们的精神活动,因此,了解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对于探讨、阐述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潜意识(the Subconsciou nsess)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和基石,虽然早在十七世纪哲学家、神学家们就开始了对它的研究和探索,但精神分析学说的潜意识理论则创始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从个体出发,并基于生物个体的机制,提出了这一理论,因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也可以称作个体潜意识,该理论对以后的精神分析学说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马尔库塞后期思想的理论核心是爱欲解放论。他对性欲转变为爱欲的期待 ,对现代工业文明压抑人类爱欲的批判 ,以及对“非压抑文明”社会的构想 ,对我们认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的理论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6.
《儿子与情人》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记述了劳伦斯早年的生活经历。在这本书里,男主人公保罗精神上与感情上的分裂倾向,完全符合弗洛伊德心理学中“俄荻蒲斯情结”的症状,因而许多评论家与心理学家认为,这本小说为“俄荻蒲斯情结”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病例。但是,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个精神分析小说,它同时向人们展示了男主人公保罗的生活模式由于屈从于他人,(尤其是他的母亲,葛楚)甚至屈从于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受到阻碍。正如劳伦斯所说:“这是英国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的悲剧。”保罗的悲剧有他的历史原因,那就是“俄荻蒲斯情结”。弗洛伊德是第一位…  相似文献   

7.
弗洛伊德的思想对西方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在我国也引起了广泛的注意。《精神分析引论》(以下简称《引论》)是他成熟的作品,是其创立的古典精神分析学的理论结晶。本文拟对精神分析的核心——潜意识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归宿,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论弗洛伊德对神话原型批评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学批评,乃至于美国文艺理论家韦勒克认为,神话原型批评同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是仅有的真正具有国际性的文学批评。”①一般认为,神话原型批评的成熟与发展与以荣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的核心集体无意识理论息息相关。莱格一度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后来杀出弗洛伊德的营垒,修正着泛性论的偏颇,自立S‘二户开创了分析心理学学派,但其理论基石却是以精神分析学为基础的。进而言之,莱格为神话原型批评作出重大贡献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体系导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反过来说,精神分析理…  相似文献   

9.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科学价值管晓刚19世纪末至20世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从一种探讨精神病病因和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演变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又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它“使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产生了彻底变革”①。“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  相似文献   

10.
自弗洛伊德将无意识定位为人的心理结构之核心、精神分析学之基石以来,无意识成为精神分析学家们绕不开的一个概念。在精神分析学史上经历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和社会无意识三大演变。三大无意识理论相互关联,但更存有异质。  相似文献   

11.
白新欢 《晋阳学刊》2007,5(6):64-67
弗洛伊德的原始情境理论是一个理论上的建构,其核心便是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原始情境及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文明的源头和线索。从弗洛伊德所建构的原始情境的具体内容看,原始情境所面对和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关于"性"满足的问题,其心理能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其所蕴含的力量原则是人类心理及人类文明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对父母的性欲望体验。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占据着核心地位,它是人类心理和人类文明的源头活水。俄狄浦斯情结所面对和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人类千古不变、万古常新的问题,俄狄浦斯情结所凝结的情感能量是人类文明的动力源泉,俄狄浦斯情结所蕴含的强力原则是人类心理及人类文明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车瑞 《学术探索》2014,(2):103-105
东西《原始坑洞》摆脱了既定的美学范式和语言秩序,虽然篇幅不长但却于短小中见张力,简赅处寓精辟,呈现出多元化的解读张力,他的文字以冷静而残酷的叙事策略完美地再现了俄狄浦斯情结的神髓、解构了“家国同构”的文化权威与禁忌、在自我放逐与命运抉择的面前选择了人性之善,并在极具反讽的文字中以不动声色的笔触表现出生命消逝与生命延续的历史命题。  相似文献   

14.
杨霓 《学术探索》2010,(6):136-140
拉康关于自我建构的精神分析理论扩展了文学批评的视野。王尔德的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较好地体现了自我建构的主题:主人公道连自我认同的失真和俄狄浦斯情结过渡的失败导致了他无法确立主体性,死亡成为在想象界与象征界间徘徊不定的他之最终解脱;作者王尔德采用自画像的原理创作该小说,以他者的形式呈现自己,借此进行另类的自我建构。道连与王尔德安身立命之根本都是在探寻“我”之真相。  相似文献   

15.
查阅CNKI和谷歌、百度30年来的资料,关于婆媳关系问题,生物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学都有研究成果,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比如亲代投资理论、养老资源争夺理论、家庭权力争夺理论、中介失衡理论、历史习俗理论、乱伦禁忌理论、角色失调理论、等差之爱理论、恋母情结理论、亲缘关系理论、成本收益理论、二次分离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婆媳关系问题的假说,各自有理,但都难以完整地解释问题的根源,提出的处理原则和对策也都是常识性的。笔者认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是造成婆媳关系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近期策略是道德修养、法律调节、心理控制;中期策略是家庭小型化;远期策略是提高全民经济生活水平,建立养老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应玲素 《北方论丛》2008,3(1):44-48
五四时期,周作人倡导的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与发展,人们最为关心的是儿童文学在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健康发展,推动儿童向理想人格健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强调儿童文学的审美性与娱乐性价值,这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可谓是不谋而合,从而又凸显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独创性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主义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过程,出现了两次“弗洛伊德热”。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在部分学术界知识分子中传播流行。从1949早起至1978年,由于“左”的思潮影响,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转入沉寂阶段。第二次传播热潮发生在80年代中期以后,这次热潮波及广大青年学生并深入到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中,因此,其影响较之第一次更加广泛深远。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传播中所出现的曲折反复,是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密切相关的。弗洛伊德主义包含某些合理因素,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其理论缺陷又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我们对它要深入研究,发挥其积极作用,清除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文艺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对作家张炜作品中的母性形象进行深层解读.恋母倾向其实质是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是对审美的、非功利世界的无限眷恋和执着追寻.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分析学说与施蛰存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伟文 《学术探索》2005,(4):132-136
由于与精神分析学有着奇妙的内在心灵契合,施蛰存对该学说情有独钟并大胆地用它来独辟文学创作“新的路径”。施氏对精神分析的接纳主要表现在:用潜意识理论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用人格层次说进行二重人格的塑造、用爱欲与文明说阐释了人与文明的悲剧性对立。施氏的这一探索赋予了他的小说鲜明的现代性品格,具有开风气的重要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