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本体论到生存论——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是对近代科学精神的哲学表达。它以物的逻辑理解人,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从科学逻辑向历史逻辑的转变,从物的逻辑向人的逻辑的转变,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生存论的解释原则和历史性解释原则。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它的总体性质是历史生存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阐释曾向阳(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讲师南京21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止步不前的地方,马克思成功地从自然的唯物主义或直观的唯物主义跨入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不再...  相似文献   

3.
一“实践论转向”对本体论问题的遗忘一般认为 ,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 ,是从传统哲学的“本体论”转向了“实践论”。这种概括在学术界一度曾被指认为“实践论转向”。似乎人们总是习惯于抓住马克思哲学中的这一根基性范畴 ,即“实践” ,来以此寻求、确认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比如人们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辩证法” ,“实践的思维方式”等。人们所以把马克思哲学视为“实践论转向” ,大致出于以下三种考虑 :第一 ,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作为新哲学的基本理论范畴 ,因而超越了本体论。人们所以把马克思哲学称为“实践论”…  相似文献   

4.
认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超越的真实意义 ,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 ,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真实意义既不在于以辩证的唯物主义超越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也不是以“实践本体论”超越物质本体论 ,或以“超越”的立场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而是以实践的唯物主义超越直观唯物主义 ,以历史唯物主义超越自然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历史唯物主义大厦的创立是以其前提“现实的人”为基础的.“现实的人”的出场是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关键.只有弄清“现实的人”的出场路径,才能理解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格式塔转变以及思维的“断层”.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马克思在哲学领域的“破”与“立”出发来理解唯物主义历史观创立的前提的,其实,这只是显性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前提的出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批判与建构过程,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前提出场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物质本体论,作为其出发点的“现存世界”是指自在世界、人类化世界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复杂关系。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应该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或“唯物辩证的实践主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学者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总体性质的最新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表示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观 ,而且是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在这些新的理解中 ,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 :张一兵把历史唯物主义叫作“历史现象学” ,俞吾金则把历史唯物主义叫作“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而刘福森则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为“历史生存论”。  相似文献   

8.
王永义 《兰州学刊》2003,26(5):23-24,22
正确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概念,对于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本身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不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自然概念,它是经过人类实践中介的具体的历史的产物.虽然马克思承认自然的客观性,但并没有把它视作一般唯物主义意义上的本体论自然,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是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过程的中间环节”。按照这种观点,“青年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变,是一个从黑格尔唯心主义转向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最后转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我们认为,这种“中间环节论”(与此相应的是“三阶段论”或“两次转变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0.
李键 《学术论坛》2007,1(1):5-8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性不是体现在实践本体论或实践唯物主义上,而是体现在其哲学视域、逻辑起点、哲学基础以及由此形成的实践观立场上。由于实践本体论和实践唯物主义对马克思实践观的诠释的不到位和不彻底性,影响了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的确立。因此,要彰显马克思哲学的本性,不仅要从物质本体论立场转变到实践观立场上来,而且还要对实践本体论和实践唯物主义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当前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括,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本文考察了这些理解的困境,认为它们都没能把握住马克思的哲学理念,不能概括马克思哲学的特质。但是,它们也从特定视角把握住了马克思哲学的某种品质。如何概括马克思哲学,本文提出了人类学唯物主义,认为这一提法可以把以上哲学所强调的辩证性、历史性、实践性等概括在人类性中,因为它们都不过是人类世界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传统教科书将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普遍原理在社会领域中的运用.卢卡奇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虽对教科书体系构成批判,但卢卡奇将历史理解为一种抽象主体的历史,所以他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在于,将历史理解为具体个人的具体活动的历史,将历史的总体理解为生活实践的总体;将历史理解为一种克服旧形而上学的方式,理解为现代哲学具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凝练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哲学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彰扬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凸显唯物史观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马驰 《河北学刊》2005,25(3):58-62
实践是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马克思是在生存论的本体论即"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的基础上统一全部实践活动的.将实践这一重要范畴引入美学,并依此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与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最重要的还是看其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相似文献   

15.
国内哲学理论界关于制度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个维度:即制度伦理学维度、发展哲学维度以及价值哲学维度等。关于制度研究的这三个维度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但由于各自视野上的局限,未能形成关于制度的一般性理论。我们认为,制度研究还应有唯物史观的维度。制度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中,制度理论的“不在场”,将意味着其理论体系的不完整。只有把制度问题纳入到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才能形成关于制度的一般性理论。唯物史观研究制度问题的必要性还在于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是当代中国改革实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具有强烈现实导向的市民社会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广泛而持久的关注。然而在关注其现实导向的同时,人们却忽视了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复杂理论内涵的概念。在西方,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对其有不同的解读。其中,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是众多思想家学说中的一个亮点。思想的历史就是历史的思想。本文拟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作一番考察。通过考察,我们会认识到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中,市民社会概念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哲学根据。改革开放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实践形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性和辩证法的革命性。从实践的层面上看,实践标准内涵每一次丰富和发展都赋予了改革开放不同的哲学使命;从理论层面上看,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表明,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思想的历史就是历史的思想,哲学作为时代的思想,它关照着所处自己时代人的“生存境遇”。马克思对现实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不像以往哲学家那种由哲学到哲学的独白式的复调,而是基于对现实社会问题即对市民社会的关注为解决问题的钥匙。鉴于此,以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为问题的切入点,来论析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所实现的双重变奏即由“哲学的批判”到“社会的建构”这一思想理路,并创建自己的唯物史观,同时也凸显出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建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两种意义上的历史概念与两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可对“历史唯物主义”作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其前提是对“历史”概念的狭义和广义的理解。广义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构成历史的两个方面。狭义的“历史”是指人们的历史存在。即人们的物质活动,社会存在。马克思曾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过“历史”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如果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狭义的,是指对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如果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广义的,是指从人们的历史存在出发来解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唯物主义哲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本文认为,只有把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理解为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在哲学上变苹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