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打破了传统的语言工具论,他强调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文化积淀越深厚,语言的内蕴就越深厚,语言的本体性就越强。在20世纪80年代"语言论转向"背景下,表现出极强语言自觉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观。汪曾祺全方位的审美观无形地渗透在散文小说创作过程中,小说随意而为的结构、清净无为的境界、淡雅有致的语言,都令其小说散发出浓郁的传统文化韵味。  相似文献   

2.
里下河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汪曾祺在作品创作中始终远离庙堂,与当代主流文化也保持着距离,驻足于民间这块自由广阔的空间里深耕。民间意识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小说创作具有明显的民间地域特点,表现在小说中诗意的民俗风貌、诗意的小说语言、诗意的民间人物等方面,作品着力于营造出一种自在的民间生活形态,构建出诗意的民间世界。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文坛上,老作家汪曾祺以他珠玉般的篇什,表现了卓越不凡的语言风度,显示了他深厚广博的文化修养和驾驭语言的高超功力,从而使语言成为他的作品最为突出的审美特征。本文着力探讨汪曾祺小说语言的风格特色,期待人们给予汪曾祺语言以更多的关注,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和欣赏这种高品味的语言风格美。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的散文化,一直是我国现、当代部分抒情作家的创作追求。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其小说创作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我国古典诗歌、散文的意境、韵味及章法形式等融合于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形成散文化的小说。本文从汪曾祺小说的语言、意境、情节、结构、人物刻画、题材六方面入手,对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进行剖析评述,以求促进对汪曾祺小说的进一步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风格迥异、成就显著的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和国家权利意识文化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距离.他着力建构的是一个充满自由和生命活力的民间文化形态,由此也带来了其美学风格上冲淡平和的特征,在20世纪中国文学空间中彰显了独有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在短篇小说的创作方面造诣颇高。他的小说影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并不为潮流所动,因而他又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主要小说集有《邂逅集》《晚饭花集》《莱萸集》《初访福建》等。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汪曾祺小说的文体特色,从而具体论证其小说作品在文体方面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具体意义,以使读者对汪曾祺其人以及他的艺术成就有所了解;同时,也充分了解他的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小说的重要情感品质之一是作品呈现的优美化;不但人与人之间大多充满了温情友爱,就是景物风情也有着温馨的色彩。汪曾祺小说的重要情感品质之二是情感呈现的感觉化;作家通过作品中的意象、形象把情感提供给感觉,同时提供出自己的情感评价。汪曾祺小说的重要情感品质之三是依附于感情表现思想。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小说创作的现代性在其自身的现代文学观念和其小说创作的现代思想内涵两个维度上得到了展现。作者对人和人的命运表现出特别的关注 ,并拥有开放的、自由的、妇女观和婚恋观。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无论在题材的探索、语法的革新方面 ,还是在语言观念、体裁特色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现代性 ,对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的中国小说创作有着不同凡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小说的重要情感品质之一是作品呈现的优美化;不但人与人之间大多充满了温情友爱,就是景物风情也有着温馨的色彩。汪曾祺小说的重要情感品质之二是情感呈现的感觉化;作家通过作品中的意象、形象把情感提供给感觉,同时提供出自己的情感评价。汪曾祺小说的重要情感品质之三是依附于感情表现思想。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的寺庙小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份艺术珍品。他所以能够写出独具特色的寺庙小说和塑造出诸多僧人形象,是与其故乡扬州地区的佛教文化背景有着密切联系的。他从儿时便流连于"大大小小的庙"中,从佛教文化中最先受到的是美的熏陶;进而激起了对知识的渴望;还由民间的佛事活动中,感悟了佛教文化传播中的世俗性特征。因此,汪曾祺的寺庙小说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主要表现在创作理念上的书写快乐、乡间僧人形象的真实形态、寺庙生活的世俗化书写等方面。在艺术上,汪曾祺笔下的意境将寺庙的背景与人物的境遇交织起来,彰显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老舍先生的小说语言之所以风格鲜明,魅力独特,是因为它是作家在一整套文学语言理论的指导下自觉实践的结果。老舍先生的小说语言形成了三大独特的系统:字、词、句、段、篇、章的表达系统,辩证统一的审美系统,以“心”立“言”、以“言”造“境”的语境系统。  相似文献   

12.
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本雅明对完成翻译任务的论述交织着科学和神学两种不同的视角。科学的视角是:译者必须有能力把源语中的象征变成被象征,然后用目标语把被象征还原为象征。神学的视角是:译者必须有能力从源语进入"纯语言"的境界,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释放被另一种语言的咒符困住的"纯语言",从而让"纯语言"通过译作折射出原作。由于中西文化裂差,他的神学表述令许多中国学者感到神秘而晦涩,然而其科学表述使我们有可能揭开罩在"纯语言"上的那层神学面纱。  相似文献   

13.
从余光中中西融通的语言观出发,运用对比语言学理论,通过对其译作的描述性研究,更为全面地探讨其“西而化之”、“善性西化”的翻译思想和特色,以展示其文学翻译活动的潜在动机。通过余光中的语言观反思其翻译思想和实践,既有助于提高对语言西化的认识,也有利于理解其翻译特点。  相似文献   

14.
典籍英译译者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文体选择的过程。译者基于自身的背景知识.采用相应的翻译把自己的信息意图通过文体选择传达给译语读者。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并不重.重的是译语读者基于译者的文体选择进行逆证推理所获得的关于译者信息意图的一系列设想与原语读者基于原作者的文体选择进行逆证推理所获得的关于原作者信息意图的一系列设想是否一致。如果译者不仅保留了原作者的信息意图,而且其文体选择给译语读者的推理距离与原作者文体选择给原语读者的推理距离基本一致.其译文即可被认为是忠实于原交际行为的翻译。  相似文献   

15.
到维特根斯坦这里,哲学的任务已由解释世界的理性努力进展到对于这种理性努力的质疑。维特根斯坦一生致力于通过对语言的探究来澄清形而上学的谬误。哲学/形而上学在他看来是某种病态语言的结构。在他的后期哲学中,维特根斯坦通过对语言游戏论的论述实现了对于哲学病的有效诊治。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的代表孔子,处于“礼坏乐崩”的社会变革时期,他以救世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充分地信任和使用语言来推行自己的仁学主张,将语言在表意、在社会政治生活及修身中的作用提高和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位。在言对于仁的功能方面,阐述了言为仁之表、言为礼之教、言为行所依的主张;在仁对言的要求上,则表露了言之专对性、明确性、信实性、慎重性和修饰性的观点,与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的语用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哲学大师,亦是语言大师。《论语》的巨大影响,在于其思想之精深,亦在于其语言之魅力。孔子的语言观具有几个特点:一是言行一致,二是名实一致,三是文质一致,四是时中的方法,五是老实的态度。孔子的语言具有多方面的美学特征:一是匀称美,二是气势美,三是弹性美,四是睿智美,五是自然美,六是崇高美,七是刚力美,八是人格美,九是无言美。孔子的语言观极具原创性,进而影响其思想;孔子的语言美颇有吸引力,进而传播其思想。其语言的深邃和美相得益彰,凸显孔子思想的伟大。  相似文献   

18.
美国现代诗坛探索者E.E.肯明斯擅长在诗歌创作中进行形式、语言的变异和改造.本文从其画家的天性、对诗歌语言功能的扩展和对个性与自然的热爱三个方面分析了肯明斯在诗歌创作中进行探索的原动力,以便更好地理解他独特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9.
艾青30年代诗歌语言经历了从欧化到口语的嬗变。初期诗歌语言以欧化见长,具体表现为诗句修饰成分的复杂化和语法的完整性。30年代中期以后,诗人则有意识地以简洁、单纯、朴素的口语部分地替代欧化语言,表现出口语化的倾向,这是延安时期艾青诗风转换的前兆。  相似文献   

20.
苏轼散文的语言特色与创作个性,在语言上,注重平易自然,明快畅达,但又不乏活泼生动,圆畅流美;以散语为主,长短错落,连用排偶句,凝重与流美结合;好用善用比喻,新奇而不生硬,以自然妥贴取胜;语言形象精炼,言简意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