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日前,有媒体曝光海南省东方市林业局副局长麦某刚获任命便被当地检察机关带走调查。受访者称,“副局长是7月25日任命的,仅仅过了10天就被检察院带走了,如果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能够再严格一些,就不可能出现这样荒唐的事情。”新官上任十日即被查,无疑是对组织选人用人的反讽。尽管当地组织部门否认“带病提拔”,但早在2011年,麦某在审批东方市江边乡一块约70亩的林地开采时涉嫌违规,多家媒体予以报道。显然,麦某在提拔之前已经“带病”,“带病提拔”的定性确凿无疑。 相似文献
2.
3.
干部“带病提拔”是指干部在提拔前或提拔过程中就存在违纪违法行为,但未能发现,仍然加以提拔和重用的一种不良现象。成克杰、陈良宇、刘志军、刘铁男……从近年“落马”的贪官们可看出,“带病提拔”现象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4.
<正>干部有问题还被"带病提拔",而举荐者又不被追究责任,这表明干部提拔有健全完善倒查问责机制的必要。身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王国炎有着不少令人羡慕的"光环",直至被称"学术达人"。然而,一路腐败一路升迁,从一名学科带头人沦为腐败分子,最终王国炎栽倒在南昌航空大学党委书记的"宝座"上。最近,江西省萍乡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判处王国炎有期徒刑15年。 相似文献
5.
6.
7.
<正>杜绝"带病的更好提拔"需要做很多事,最有力的举措便是"新提任官员财产公开"。现在的干部工作领域、生活和活动范围愈来愈宽,给干部考察带来了一定难度。一些地方对干部的考察方法比较简单、范围狭小、力量薄弱、时间短促,很难准确发现干部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难以掌握到真实情况。多双眼睛就多道监督,财产公开,有利于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落实群众公认原则,进而促进官场生态风清气正。 相似文献
8.
9.
10.
<正>近来,有关"新提任官员财产公开"的话题成了社会热点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日前刊文称:要着力健全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财产、出国(境)等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建立健全对国家工作人员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的管理制度。从中纪委此文看,十八届三中全会"新提任官员财产公开"的改革要求将会逐渐落地。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对干部监督工作是十分重视的,会上说的,文上印的,墙上挂的,几乎“十八般武艺”都搬了出来,但往往却收效甚微,一些“带病”的干部照样在争议声、举报声中“稳坐钓鱼台”,而群众的声音却显得那么的脆弱与无奈。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问题就出在“选人用人的制度和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换句话讲。就是“带病提拔”的背后是选人用人上的“制度带病”。 相似文献
12.
13.
14.
<正>在"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新常态下,干部队伍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社会上一度存在而且有可能长期存在的"带病提拔"问题,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委和政府的形象,而且这种负面影响在一段历史时期还将持续存在。对此,必须高度重视、深入剖析,找准 相似文献
15.
<正>领导干部是党和政府执政的骨干,肩负着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但一些干部嘴上说在党忧党、为党兴党,背地里却干着在党毁党、骂党、污党的勾当,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有的边腐边升、越腐越升,极大侵害了党的健康肌体。本文就"带病"缘何成为提拔的"通行症",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在我国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中,经常出现了“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普遍不满。如何严防和纠正领导干部“带病提拔”的问题,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本文首先介绍“带病提拔”的内容以及危害,其次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自2002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颁布以来,各级党委(党组)认真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质量明显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少数地方和单位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行为和“带病提拔”的问题。解决“带病提拔”就要强化“带病提拔”责任追究。下面试从难点和对策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对"带病提拔",从2002年以来,一直喊打,为何如今还没有扫荡干净?不是扫荡不力,而是"带病提拔"的"病",不仅仅是腐败一种病,还有违法乱纪、制造虚假政绩、骗取信任和支持等等之类的病。这些病,不只生长在个体上,还生长在体制机制上、权力运作上、商品交换 相似文献
19.
肃贪倡廉是历代最高统治者重中之重的举措,晚清当然也不例外,纵观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帝,整饬吏治的决心和毅力不可谓不大,先后被处理的各层级官吏不可谓不多,可实际效果却非常有限,反倒让不少奸臣如奕劻、袁世凯、叶志超之流出名挂号,屡屡被“带病提拔”,吏治腐败愈演愈烈,形成“实心任事者,仅止寥寥数人,而唯顾一己之私者,比比皆是”的怪圈,“文官爱钱而惜死,武官惜死而又爱钱”,无怪乎道光帝感言:“废弛易而整理难,此乃一定之理.”尽管这种现象与封建社会进入腐朽阶段有关,但仍值得我们今人警醒和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