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朝历代,都会有一些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老规矩,史书上称之为旧制、故事或典故。有些老规矩,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规范了官员的行为,约束了权力的泛滥,有的甚至管住了贵族的嘴、皇帝的手,宋朝就有这样的老规矩。  相似文献   

2.
陈峰 《领导文萃》2012,(24):68-71
中国科举制度的黄金时代是在宋朝,因为不仅规模之大、制度之严远过于前代,而且影响之大也最为突出,特别是还没有产生明清时期过多钳制思想的消极作用。两宋三百多年间,宰执大臣几乎都出自科举背景者。宋朝科举出身的文官士大夫在政坛居于绝对统治的地位,成为官员队伍的主体,而门荫出身者与军队武将的影响力微乎其微,由此造就了突出的文治的时代特征。既然宋朝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理想,文官们大都来自读书人,他们有足够的文化知识,懂得儒学的道德价值观,又熟悉"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出口成章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耳濡目染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理念,那么是否就以改良社会为己任,并把持住自己的良知底线呢?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人浮于事、机构庞大常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北宋时期尤为严重。早年的历史教科书上就有北宋“冗兵、冗官、冗费”的记载。宋朝选官、选士比唐朝浮滥得多。例如,唐代每届取进士三四十人,宋朝动辄四五百人。公元 991年,朝廷取士总计竟达一万七千三百人。宋朝对宗室、亲信弟子特为优宠,随意授官,皇朝宗室男孩七岁便可以授官,有的甚至在襁褓中也有官阶,并领取俸禄;宗室之外,其他旁支、异姓、门客,都可以得荫补官,每年成千上万的人涌入官僚队伍。唐大宗时曾将中央政府官员从两千多减至六百三十四人,而宋仁宗时代中央内外属官已超过一万…  相似文献   

4.
眭达明 《领导文萃》2014,(11):91-93
正宋朝的"庆历新政"是从改革人事制度开始的,而断送这一改革进程的罪魁祸首,也恰是一起恼人的人事纠纷。在制定改革政策时,尽管改革派官员用心照顾了官僚权贵的既得利益,但由于朝廷派出的按察使巡视各地时检举弹劾了许多无能、老弱、贪污的官员,且"恩荫"制度的改革,又使不少心怀侥幸的人失去了当官的希望,于是随着改革的推进,对新政进行诽谤诋毁的言论越来越多,守旧势力和权贵们指责支持改革的官员是"朋党"。  相似文献   

5.
正一千多年前,宋太祖不动声色地"驾驭"官员,使他们既感恩戴德,又不敢动歪脑筋,还造就了一批百姓认同的官员。宋太祖赵匡胤的韬略闻名古今,"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他担任后周皇宫卫戍部队首长时发起的政变。赵匡胤导演了一场高超的行为艺术,兵不血刃地登上了皇帝宝座,领导着宋朝初期统一了的大半个中国,史料显示他不仅治国有方,而且驭人有术。《石林燕语》里记载了一个经典故事:开宝八年(975年)十二  相似文献   

6.
正古代官场不是没有规矩,不是没有准则。如唐太宗就要求官员做到公正,他说:"为政莫若至公。"清康熙帝要求官员做到"清、勤、慎"。从宋仁宗时起,各地官府就树立了刻有对官员诫勉之词的石碑(戒石铭)。但仍有不少官员不守规矩。他们或者本来就是混迹于官场的品行不端之人;或者进入官场后受到不良影响被"染黑"了,投机、钻营,无所不为。但是他们在唐太宗那样清醒的皇帝面前,就常常施展不了自己的伎俩。  相似文献   

7.
北宋制度的精致程度是惊人的,目标只有一个:分权制衡。用宋人自己的话来说,"上下相维,内外相制",目的就是让除皇帝之外的任何个人、群体或机构都没有可能大权独揽,动摇赵氏江山。其实,就连皇帝也是在这"相维相制"里面的——纵然大权在握,但也做不到为所欲为,还是有东西可以约束他的。为防范军人,采取"兵权宜分"的策略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一位如假包换的军人、禁军高级将领。因此,宋朝建立之后,首要的防范对象就是军人。对于武装力量,宋朝采取"兵权宜分"的策略。如何  相似文献   

8.
<正>从中国古代问责官员复出的政治理念上来看,儒家的伦理政治思想既构成对官员进行问责的理论基础,又构成官员复出的哲学根基。就前者讲,儒家伦理政治思想确立了官员责任的基本准则。儒家对官员进行问责的思想源远流长。从影响儒家至深的周公开始,就奠立了"敬德爱民"的为官原则。换言之,凡是为官不能谨守德性规范、又不能体现爱民精神的,就失去了为官的资格。原始儒家最重要的两个代表——孔子与孟子,就更是精心建构了为官的仁学体系和仁政机制。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是一  相似文献   

9.
<正>唐朝时,每到年终岁尾,吏部都会公布对官员的考核结果。有一位官员曾经负责运粮,因为一时疏忽,运粮的船只沉没了。这样的事故自然会遭到一票否决,所以他来吏部述职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那一年负责干部政绩考核评定的,是考功员外郎卢承庆。卢承庆看过这位官员一年的工作情况后,当场就宣布说:"失所载,考中下。"负责督办漕运却丢失了粮食,是非常严重的失职渎职过错,被评定为中下,对于当事人而言,是咎由自取。唐朝官员的考核成绩共分为九个等级,即上上、上中、上  相似文献   

10.
宋朝继承了唐朝的国家政治制度,在此基础上,又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以改善唐末五代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为了对内加紧统治,对外抵抗外来侵略,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中央机关的文书工作组织比唐朝更为严密,组织机构更加健全。枢密院掌握军事大权,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统治者根据军政两个系统处理国家大事,相应地其文书工作也就按照这两个系统建立起来。地方机关也都设有专职或兼职的文书官员。所以,宋朝形成一套严密的文书制度,文书运转速度较快,工作效率也比较高。  相似文献   

11.
如今,官员公费旅游现象屡见不鲜.这有治理方法的问题,更有治理力度的问题.那么,中国古代,政府是如何治理这个"老大难"问题的呢? 官员公费旅游古来就有朱元璋拿亲属"先正纲纪" 古代交通极不发达,各地人员往来极为不便,因此自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建立了相应的沿途接待制度,由各地的地方官府设立"驿站",负责过往官员的接待.驿站所需物资、经费由中央或地方官府负担.驿站的建立,为公文传递和官员出差提供了方便:一是免费使用车船马匹等交通工具,二是免费供应食宿,三是能获得当地的一些土特产.  相似文献   

12.
宋国庆 《决策》2013,(8):86-87
宋朝"钱荒"是结构性的供需失衡,不是因为"缺钱",而是货币的供应和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协调造成的。换成最近流行的说法,"‘钱荒’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钱没有出现在正确的地方"。"钱荒"的产生并不是最近才有的事。历史上,从中唐开始,"钱荒"就一直发生,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清,是长期困扰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一个难题。在不计其数的"钱荒"中,宋朝是历史上一个经常闹"钱荒"的朝代。  相似文献   

13.
山西刮起的"治吏风暴",已处分了540名官员.其实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不少惩治"懒官"的招数,尽管有些乏善可陈,但有时也能让我们眼睛一亮. 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古代如何惩治官员"庸懒". "上班点卯"的由来 要了解古代治"懒庸",得先了解古代官员是怎么上、下班的.古代上班时间比现在早.《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由此可见,从春秋起,古人就有了"鸡鸣即上班"的传统,往后,这个时段就定型为"卯时",即早晨五至七时.于是,"上班点个卯"也就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4.
正古代官场不是没有规矩,不是没有准则。如唐太宗就要求官员做到公正,他说:"为政莫若至公。"清康熙帝要求官员做到"清、勤、慎"。从宋仁宗时起,各地官府就树立了刻有对官员诫勉之词的石碑(戒石铭),但仍有不少官员不守规矩。  相似文献   

15.
《决策探索》2008,(9):86-87
汉代"文景之治"的出现,与初汉皇帝的唯才是举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君主在官员选拔任用上,个人色彩非常浓厚,局限性也非常大,文景武三帝就曾联手接力,打造了历史上第一霉运官员颜驷.  相似文献   

16.
正官架子与花架子不完全是一回事。前者往往单指官场行为,俗称"摆官架子"。而后者所指的行为在类别上就很多了。如古戏舞台上演武将的角色中专门有一个行当叫"架子花",是"花脸"的一种,观众所欣赏的重点之一就是他的功架(也称"架式"),即看他像不像武将。除了戏台之外,现实生活中所说的花架子,往往指一切专搞形式主义而不务实的人。这样的人中,也包括既有官架子也有花架子的官员。而且,官员若是有官架子也必然喜欢搞花架子。欺上、媚上,必然搞花架子;压下、蒙下,也必然搞花架子。  相似文献   

17.
何勇 《决策》2015,(1):89
逢年过节发放福利,在古代就已有传统,也不是今天才形成的规矩。古代公职人员的年终奖始于汉朝,是皇帝为巩固专制统治而给官员的赏赐。根据官职大小分三六九等。一般由朝廷统一从国库预算拨付,国家财政出钱,有时候甚至是皇帝亲自给宠臣发放红包。到了东汉时期以腊赐发放年终奖,魏晋时以卖公文废品做福利收入,唐朝和宋朝允许放高利贷做生意补足官员公差人员福利补贴,清朝则用荷包赏赐大臣  相似文献   

18.
<正>霸道的官员,滥用权力、为所欲为,漠视法律、胡作非为,很容易滑入腐败的深渊。官员霸道,实则是不可理喻的权力霸道。从本质上说,官员霸道其实是"权力霸道"的衍生物,是以霸权为表征的,是特权思想在作祟。一些官员的霸道习气,除了性格上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没有认清手中权力的属性。当官员模糊了权力行使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不升迁就腐败"是时下一些仕途受挫官员的灰色心态。这一现象折射出了当前中国官场的一些现实,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官员失意轻则意志消沉,得过且过;重则心态失衡,堕入贪腐的深渊。它既不利于官员个人职场发展,也不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官场生态。对此,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等闲视之。一、林林总总的官员失意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官场如战场,有人平步青云,有人  相似文献   

20.
徐浩程 《决策》2012,(11):52-54
"新南京"不单纯是杨卫泽上任后"烧的火",在他看来,这更是"没有退路"的南京的绝地选择。用三个"难道",杨卫泽再次警醒南京官员。"难道你连两三天时间都不能统筹兼顾?难道工作就离不开你?难道我们在座的都不忙吗?"10月,在南京史上最大规模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面对逃课的空位子,杨卫泽语气格外严肃。"我提议,向新闻单位公布所有的新闻发言人名单,曝光无故缺席培训班的发言人名单。"南京官员再次强烈地感受到了杨卫泽的工作风格。杨卫泽有理由为下属官员的工作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