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方经济学家斯密、边沁、马歇尔、巴师夏,都曾涉足于思考经济运行中经济和谐思想的问题。其共同点在于寻找一种合理有效的经济运行机制,在这种经济运行机制下,社会经济和社会成员之间会自然的或是在一些制度规则的约束协调下达到一种和谐状态,这种和谐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这种和谐思想对于现阶段我国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充分保障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文化的民族,和谐作为一种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涵涉儒、道、墨、释等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挖掘、整理其经过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和谐基本精神、基本思想,无疑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浅析怀特海的高等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特海是英国著名教育理论家。他针对当时教育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现象,提出了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教育理论和学说。他倡导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强调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教育运动”的某些基本精神,同时又保留了传统教育中不少有价值的内容。但由于他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其理论和学说难免带有极大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的和谐以及个人身心的和谐方面形成了很好的思想。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进行梳理、审视,充分吸收和借鉴“和”文化的宝贵资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和谐在中国文化史上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谐思想是其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所提倡的修身为本促进身心和谐,推崇忠恕仁爱追求人际和谐,重视群己之和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提倡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等和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凝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今天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和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6.
社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细胞,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石在于社区,众多社区的和谐构成整个社会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建设和谐社区理念的提出,给我们提供了重新挖掘传统和谐思想宝贵资源的良机,尤其是以儒家和墨家为主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代和谐社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怀特海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理论各有侧重:马克思集中探讨社会历史哲学,并立足于人类实践活动来统领人与自然的和谐;怀特海更多地关注自然哲学,通过诉之于审美与价值取向来展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但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怀特海,二者都为人与自然观确立了和谐的价值旨趣,同样地也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恢复有着美的秩序之宇宙和谐,并最后达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关系之和谐,这为当今人类应对生态问题,构建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思维范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对高校心理教育的目标生成的动态性、课程整合的多维性、智力培养的均衡性等方面带来启示,本文揭示过程哲学对现代高校心理教育研究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9.
怀特海教育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特海认为:教育的现实目的是造就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的生活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使知识、文化充满思想和个性的活力。其过程论教育思想不仅成为后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是我国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理念。怀特海教育思想中最具活力精神和启发意义的是教育目的论和教育方法论,他的教育方法思想是其教育目的论思想的自然衍生和实践展开。  相似文献   

10.
11.
在中国思想史上,早就有和谐思想的萌芽。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的思想。"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是古代先贤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传统和谐社会的特点是平均主义,是一种普遍贫穷的社会,而今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多元、有序、正义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论和谐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求社会和谐,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美好理想。在中西哲学和伦理思想中,追求社会和谐是思想的主流。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谐哲学。和谐社会是存在矛盾和冲突但又能正视并妥善化解矛盾和冲突的社会。理想的和谐社会是“各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他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  相似文献   

13.
心理和谐是个体的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其心理状态的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一致、相对稳定的关系。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它是社会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有力保证,是人民群众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社会财富的心理条件,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和谐社会是心理和谐的社会条件,它营造和谐心理的自然环境、和谐心理的文化氛围和和谐心理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4.
正确的和谐观具有对立、整体、个体和实践等四种面相。对立和谐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统一,是矛盾调和的过程;整体和谐意味着重视全局,有大局意识;个体和谐关注每个个体的各方面素质的提升,为和谐的达成准备条件;实践和谐决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要付出努力,在实践中实现和谐。把握和构建和谐校园应遵循这样的和谐观,明晰和谐校园构建的主体、目标、实质、路径和方法,构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关系协调和管理科学的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注定也是两性和谐的社会。虽然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现实中还是存在一些两性不和谐的症状,它们危害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造成两性不和谐症状的原因有传统观念、政策盲区、社会规则和生育分工等四个方面,化解的途径是观念纠偏和制度纠偏,其中制度纠偏是更为根本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
人的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孕育心理和谐,心理和谐造就和谐社会。人的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基石,人的心理不和谐引发社会不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和谐,制度具有了“和谐性”特质才能科学、公正地规范、调控各种社会关系。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制度间的失衡与悖论对社会关系的有序与和谐形成了制度性障碍。基于理性价值与现代技术双重支点的制度创设与制度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本源与基础。  相似文献   

18.
“和为贵”的文化传统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走和谐发展的道路,是当代中国的重要战略决策。中国丰富而又历史悠久的文化,为这一决策提供了精神背景和思想资源。哈耶克先生认为,“在某些方面,传统比人类的理性更为优越”,传统是“人类大部分知识之源”①。对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极为辉煌的文化传统的国家而言,这一点尤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能有效的促使一个具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行政主体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和工具。要构建和谐社会,行政主体间的和谐是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20.
从古希腊奴隶制社会开始的两千多年历史中,西方的思想家在追求完美的理想社会中创造出了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这些思想中不乏进步的历史意义,同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来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