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在他战斗的一生中,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教育工作上,也同样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一九○九年从日本留学回国以后,先后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绍兴师范学堂等校任教。到北京以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世界语专门学校、集成国际语言学校、黎明中学、大中公学、中国大学等八所学校兼课。后来由于军阀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南方,由厦门到广东,仍然从事教育工作。他先后教授的课程有生理学、化学、博物学、中国小说史、文艺理  相似文献   

2.
程凯华 《云梦学刊》2010,31(1):100-105
1956年,在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茅盾作了题为《鲁迅一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重要报告,论述了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茅盾认为,“从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看来,1927年前后是一个转折点……我们不妨以此为分界而称为前期后期……”这就是说,以1927年为分界,鲁迅思想可以分为前后两期:1927年以前,鲁迅是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1927年以后,鲁迅是一位共产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就是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茅盾关于鲁迅思想发展道路的新论,超越了瞿秋白关于这个问题的见解,显得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3.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不但以他那“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的文学创作丰富了文学宝库,而且还以他那些很有见地的文学批评推动了新文艺的发展。鲁迅虽然没有关于现代文学的批评专著,但散见于他文集中的为青年作家的作品所写的序、跋、前言、后记、“小引”及有关评介文章,都闪耀着一些真知灼见,值得学习。鲁迅的文学批评涉及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所谈的仅是鲁迅关于现代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浇灌“佳花”和“佳花的苗”。  相似文献   

4.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这原是写好鲁迅传记的最根本的态度;可是,一九七六年四月在上海出版的、署名“石一歌”的一部《鲁迅传》(上),却与此背道而驰,对一系列历史资料——从鲁迅本事到时代背景以及有关人物,许多地方都采取了极不严肃的态度。无中生有,任意编造,这是《鲁迅传》对待史料的一个非常严重的恶劣倾向。试看关于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看了关于日俄战争纪录片之后的反应的一段描写:鲁迅先“躺在教  相似文献   

5.
<正> 著名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王任叔(巴人),是在鲁迅影响下登上文坛的,是1938年《鲁迅全集》的主要编辑者,“鲁迅风”杂文的倡导者;在战斗的一生中对鲁迅有深刻的理解与深入的研究,生前发表研究鲁迅的文章数十篇,鲁迅研究专著有《论鲁迅的杂文》、《鲁迅的小说》。他在鲁迅思想研究方面的独特建树、至今尚未进入鲁迅研究者的视野,这不能不是学术界的一个缺憾。  相似文献   

6.
鲁迅生前时人编选的《关于鲁迅及其著作》《鲁迅在广东》《鲁迅论》《转变后的鲁迅》这四本论集,分别塑造了“思想革命鲁迅”“国民革命鲁迅”“革命同路人鲁迅”“共产革命鲁迅”四种形象,反映了大革命时代鲁迅的复杂参与所引发的关于“鲁迅是谁”的不同理解。这个“一身四面”的现象,看起来是鲁迅个人影响力的上升,实则是知识阶级在革命时代的逐渐分化,但鲁迅在此过程中始终坚持其“大革命”哲学,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鲁迅革命传统”。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文学活动和战斗光芒,从1918年起重新开始辉煌地展开,这已经有不少同志作过了细致的论述和分析。但是对于他在“五四”前夕,特别是参加新文化革命阵营以前的思想情况和具体行动,由于这几年间鲁迅先生极少、甚至几乎没有用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在所有关于鲁迅传记中涉及这段史实时往往简单略过。近几年笔者参加天马电影制片厂“鲁迅组”工作,在创作组叶以群、陈白尘等同志、特别是导演陈鲤庭同志的具体指导和其他同志的帮助下,对鲁迅先生早期史实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调查和探索。其间承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中华书局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作协上海分会资料室、北京、绍兴和上海的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许多同志的热情帮助,先后阅读了它们所保存的《临时政府公报》、《文教》、《教育部编纂处月刊》、《教育公报》、《教育部行政纪要》、《通俗教育丛刊》、《通俗教育研究会报告书》和其他有关书刊,从中发现了很多有关鲁迅先生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职期间的文献和纪载。知道了早在“五四”以前的1915-1917年间,鲁迅先生就对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在文坛上泛滥的一股反动的文学逆流——鸳鸯蝴蝶派和黑幕小说等展开了斗争。这些史实和材料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颇有启发和帮助,因此特作简要介绍,以供“鲁迅研究”工作同志们和广大读者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毛主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在战斗的一生中,坚韌不拔,大呼前进,向着两千多年奴役人民的虚伪反动的孔孟之道进行了英勇的冲击。正如《人民日报》五月四日题为《纪念五四运动五十五周年》的社论中指出的:“当年文化新軍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在掌握了馬克思主义这个新的武器以后,把对孔家店的批判提到了新的高度。鲁迅是个榜样。”结合学习社論精神,重读《鲁迅批判孔孟之道的言论摘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现代女子教育结缘于1923年7月至1926年8月。于此期间,作为小说史课业先生,鲁迅注重以科学民主意识引导学生逡巡古代文史之林;作为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先驱,对于觉醒的“女学生”们以及方兴未艾的妇女解放运动,鲁迅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给予鞭策和警醒;作为学生敬重和爱戴的导师,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由此所折射出的社会担当意识和抗暴精神不仅激励着时人,对现代女子教育发展也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总之,从女高师到女师大,鲁迅秉持“知识分子”立场以其独具的人文学养和精神品格,为“五四”一代知识女性的培养和中国现代女子教育事业竭尽心力贡献卓著。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因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对中国人头发的遭遇极其敏感且终生关注。当鲁迅还是孩子的时候,辫子最初向他“提醒了满汉的界限”;在青年时代,他因剪去了辫子而受到“社会的责罚”;一直到临终前的两天,他还写文章表示对辫子“仍然要憎恨,愤怒”。③因此,辫子成了鲁迅一生中写得较多的东西。在小说创作中,鲁迅写辫子最集中的作品是《风波》(1920年8月)、《头发的故事》(1920年9月)和《阿Q正传》(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这三篇小说创作的时间相近,而且均以辛亥革命前后作为时代背景。在内容上它们又互有联系,有些人物甚至彼此出现。如《风波》中的七斤在《阿Q正传》里被提到,《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也像《阿Q正传》里的钱大少爷那样,被人称作“假洋鬼子”,并且也棒打了笑骂他们的人们,等等。所以,可以说,这三个短篇小说构成了鲁迅的“辫子三部曲”。  相似文献   

11.
<正> 鲁迅的《故事新编》是鲁迅研究者们公认的难题。它与《呐喊》、《彷徨》相比,创作时间从一九二二年冬第一篇《补天》(原名《不周山》)始到一九三五年写的《采薇》、《出关》、《起死》,前后延续了十三年之久;作品内容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现实,涉及到许多“古人”“故事”,又穿插了不少现代人的生活情节;艺术形式,鲁迅说它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这都显示出了《故事新编》的“独特”性。关于如何理解《故事新编》,鲁迅生前曾有不少自述或评论,本应成为研究《故  相似文献   

12.
<正> 鲁迅并非孤立的历史现象.他是文学的,又是政治的,而且属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就以香港同中国大陆来说,其鲁迅研究的姻缘关系,是十分密切的.1936年10月19日,鲁迅溘然长逝,恶耗传来,香港同胞反响强烈,各报刊均载讣告与悼念文章.在此之前,香港当然也偶尔报道鲁迅的活动,特别是鲁迅在广州及亲到香港讲演时,曾有文章谈论鲁迅,但算不上学术研究,评介鲁迅最多的是在鲁迅辞世之后从1936年至1941年,人们都沉浸在哀悼“民族魂”的一片泪海之中.不少文章带有浓烈的悼念意味.其中以毕明的《悼鲁迅先生》最有代表性.他称鲁迅为“中国文坛的巨人”、“东方弱小民族革命斗争的领导者”.由于鲁迅精神沟通了海内外的“中国心”,所以有些文章直接挑明,今天追悼鲁迅,“更要坚定地勇敢地接受其遗志,促进民族阵线之巩固与迅速建立太平洋的集体安全制度,与世界上一切的恶劣势力奋斗.”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呐喊》和《彷徨》中,通过对以单四嫂、祥林嫂等多个“寡母”形象的塑造,充分揭露出旧社会中的“寡母”、甚至妇女、甚至整个“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但在小说中,他往往只是“提出了一些问题”,至于对于这些问题更深刻的剖析和改善的设想的工作,则是通过杂文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作为先决条件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在完成知识补偿后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几个方面提出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十五年一贯制”学校是顺应基础教育改革而出现的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兴联合学校,其肩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应试教育弊端的反思和探索,对基础教育多元创新发展的可能性探讨,最终从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灵魂、多元的教育教学是核心、“一贯制”教育制度是保障、现代信息技术是手段等角度探索出“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鲁迅研究会、吉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世界文学中的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6月14—19日在牡丹江镜泊湖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和台湾省以及韩国的鲁迅研究专家、学者5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世界文学中的鲁迅”这一议题,对鲁迅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世界文学对鲁迅的影响;海外的鲁迅研究状况进行了热烈地讨论,从而拓展了鲁迅研究新的领域.现将研讨情况作一综述:鲁迅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过去在对鲁迅与外国文学的关系研究中,只谈及外国文学对鲁迅的影响,很少谈到鲁迅对外国文学的影响.其实鲁迅在外国文学界也是有影响的.首先,鲁迅的作品已经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了解和承认,在美国文学界和评论界已公认鲁迅是世界性的伟大作家;在原苏联早在二十年代,盲诗人爱罗先珂评论鲁迅说;“鲁迅是属于作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列……鲁迅是中国文学的骄傲,而且是世界文学的代表人物.”在三十年代,苏联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波列沃依也说:“在我们苏联和你们中国的新文学发源地屹立着两个巨人,这就是高尔基和鲁迅.”  相似文献   

17.
一鲁迅诗作,现可见到的有62题79首,大多是旧体诗,只有11首是新诗和民歌体诗。从总的来说,对鲁迅诗作的研究,长期以来是关注不够的。只是到了“文革”时期,各大学生在别无其他“革命文艺”可以讲授与研究的情形下,对鲁迅诗作才格外关注了起来。而这种研究,主要集中在鲁迅旧体诗的注释方面。比较客观、准确的注释工作及其成果,认真说来,还是在1979年以后才得以开展和实现。可以说,鲁诗研究在“鲁学”中还是一个较年轻的研究领域。“诗无达诂”。尽管新时期以来鲁迅诗歌研究已有了一些成果,但由于诗歌艺术尤其是中国传统诗歌艺术形式——即旧体诗的丰富弹性,鲁迅诗作的深刻思想和艺术精湛之处,尚不能说已研究透彻、阐明清晰。张恩和所著《鲁迅旧诗集解》已使我们相当便利地了解到鲁迅诗作研究中存在的各家意见,有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见。因而,鲁迅诗作研究,仍有待深入。本文拟从总体上对鲁迅旧体诗的思想和艺术特色作概要性分析与归结,在理性分析的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先生,在整个一生中,非常热心于教育事业,始终把教育当作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动革命时,他积极创办学校,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培养骨干;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提倡兴办各类学校,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以培养“求建设之学问”的大批“贤才”,以便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辞去临时大总统之后,他还继续奔走呼喊,并亲自实践,为改革和发展教育作出了贡献。孙中山的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而他那立学校,育人才,图富强的思想,则尤其是我们民族的一份很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9.
浏览了古今中外的多少典籍之后 ,我从 1 962年的冬天开始 ,又回过头来认认真真地阅读了一遍《鲁迅全集》,于是就更感觉这部著作的卓然不凡 ,更懂得它异常深邃的涵义 ,更理解它迫不及待地想要改变那种畸形人生的猛烈呼号了。请问在数千年的中外文明史上 ,能够有几个人像鲁迅这样 ,洞察那些被描摹和夸饰得辉煌灿烂的社会场景 ,其实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灯下漫笔》) ?鲁迅有多少类似这样深刻的话语 ,都使我感受到雷电轰鸣般的震撼 ,然后就沉入了长久的思索。在我的一生中对自己产生过最大影响的思想家 ,莫过于卢梭、马克思、托尔斯泰…  相似文献   

20.
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在学术上又是卓有成就的学者,鲁迅称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他晚年从一个革命前驱倒退成为“身衣学术的华衮,粹然成为儒宗”,这是什么原因呢?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是有所论述的。但是,我们看到一些论者却根据鲁迅的论述,把章太炎颓唐倒退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脱离人民群众和时代的革命斗争。例如有一篇文章说:章太炎在“辛亥革命以后,时代前进了,革命深入了,他不仅没有继续前进,反而后退了,教训何等深刻。”又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这是鲁迅总结章太炎后期之所以落伍的一个深刻教训。”(见周建人:《回忆鲁迅》第40、44页)还有一篇文章也说鲁迅认为章太炎倒退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既离民众,渐入颓唐”。这些都是很有影响的说法。但这种说法是不是符合鲁迅的论述和看法呢?我们认为是值得商榷的。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对章太炎的倒退是有过两种论述的意见的。不过他的论述不是从正面而是从侧面来论述的。他把章太炎和高尔基作了对比来进行分析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