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债务"原本是美国拒不承认苏联的借口.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同苏联外长李维诺夫举行建交谈判就债务问题达成一个<君子协定>:美国给苏联"一笔贷款",苏联给贷款一个除正常利息外的"附加利息",以此作为对债务的偿还;建交后美国撕毁了它,举行的债务谈判破裂,两国关系恶化.重新审视历史发现谈判是美国蓄意破坏的,扔开<君子协定>重新提出明知苏联无法接受的条件使谈判破裂,并借此显示同苏联关系的恶化.为同苏联建交罗斯福从全球战略出发捡起了苏联这张牌,又从策略上考虑压下手中的苏联牌,债务问题正被当作藏起牌的手段.这策略是在建交时就制订了的.澄清债务谈判的历史提供了一个走出罗斯福"外交迷宫"的线团.  相似文献   

2.
在世人关注之下,美苏两同于1987年12月8日签订了中导条约。中导条约是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产物,是苏联调整对外政策的必然结果。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有利的地理位置免遭了战争的灾难。它大发战争横财,使经济和军事急剧膨胀,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与之匹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不可一世的霸主,成  相似文献   

3.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总统,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深受美国人民的爱戴,是同他极力推行的新政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1932年总统竞选时,他曾说:我向你们保证,也向自己保证,美国人民今后一定可以有一种新政……新政一词出笼后,虽说并不十分具体,却深深地打动了美国人民,为对付美国三十年代空前经济危机,利用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办法代替放任主义政策,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国家资本主义,挽救美国资本  相似文献   

4.
近年美国史学界围绕珍珠港事件和战前罗斯福政府对外政策进行解说、争论逐渐形成了三个流派:正统派、修正派、现实派,他们的基本观点都是为美国战后对外政策服务,而并非要想揭示历史的真实。修正派说想要参战的罗斯福迫于反对参战的"公众舆论"只得搞"阴谋",以太平洋舰队为诱饵,让日本先放第一枪;正统派说公众的"孤立情绪"捆住了罗斯福政府的手脚。两派论述问题的大前提其实是相同而又错误的,对外政策不是由"公众舆论"决定的;由统治上层的"舆论"诱导而有的"公众舆论",从根本上说有助于美国对外政策的推行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5.
从1962年开始,中国对外政策急剧"左转。此后一直到60年代末,由于中国一直推行革命化外交政策,中美两国继续进行激烈对抗;中苏同盟关系也开始瓦解,并最终演变为激烈对抗;同时,中国同已建交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开始恶化。面临着同时与美苏两国对抗所造成的不利形势,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开始采取措施纠正对美革命化的外交政策,缓和与美国的紧张关系。终于,中国务实的外交政策取得了成效,不仅使中国成功地摆脱了两面受敌的困境,而且一跃成为"战略大三角的一极,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美苏争霸的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关于冷战的起因,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论述,但往往集中在美苏两国各自或者互动的原因。笔者试图从罗斯福和杜鲁门的性格差异导致的对外决策的不同来分析冷战的起因,尽管知道这可能有一些片面,但是考虑到一个国家元首特别是在像美国这样的总统制国家里,他们出于个人性格所制定的不同对外政策足以影响到美国乃至全世界。所以还是决定写了这篇论文。  相似文献   

7.
1984年美国出版的《多难的旅程》一书,认为1941年以来美国的政治与文化生活,乃是罗斯福“新政”的继承者和反对者在各个不同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制约下组成的各种联盟之间的不断斗争。从斗争的主要内容看,乃是民主党自由派的由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和进行社会改革的主张同共和党保守派反对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赞成尽量发挥资本主义能动性的主张之间的斗争。前者处于“攻势”,后者处于“守势”;前者是“作用”,后者是“反作用”。1983年出版的《在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阴影下》一书,则认为“罗斯福作为一个新的政治时代的建筑师取得的成就,鼓舞着后来的民主党总统、甚至一些共和党人使自己等同于罗斯福。”书中把罗斯福新政的传统作为他逝世后美国政治生活的主流,认为艾森豪威尔政府和尼克松政府不过是两个共和党的插曲。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罗斯福总统出于战争和战后全球战略的考虑 ,提出“使中国成为大国的政策” ,以促使中国全力进行战争和战后协助维护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和地位。为此 ,罗斯福总统逐步形成支持战后香港主权归还中国的政策 ,并为实现这一政策在战争的各阶段在多层次与中国和英国进行多次外交努力。对此 ,中国的蒋介石政府曾寄予巨大希望。由于英国坚持维护自己的殖民主义利益 ,加上罗斯福总统战争结束前夕的逝世 ,尤其是由于美苏对抗的国际格局的出现 ,美国政府自己改变了这一政策 ,致使战争结束时英国重新占据香港  相似文献   

9.
何维保 《南都学坛》2003,23(3):22-26
与战后历届美国政府对欧洲统一运动一贯支持的政策不同 ,富兰克林·D·罗斯福政府对欧洲统一运动采取的是不支持政策。罗斯福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主要原因 ,是它担心支持欧洲统一运动会破坏美苏两国间的合作 ,并会妨碍罗斯福战后世界秩序设想的实现 ;同时 ,成立欧洲统一组织的设想也与罗斯福战后处置德国的计划相矛盾。另外 ,经济等方面的考虑对罗斯福政府的这一决策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苏缓和与中美建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 1972年尼克松访华到 1978年底中美建交公报发表 ,两国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原因很多 ,其中之一是美苏关系的牵制。尼克松政府寻求与苏联的缓和 ,导致中美关系停滞不前。福特政府期间正常化没有进展。卡特政府中主管外交的国务卿万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一些问题上观点相左。万斯认为美苏缓和关乎美国外交的全局 ,中美关系应从属于美苏缓和。布热津斯基认为缓和本身是复杂的 ,美国应实行多中心的政策 ,应利用中苏分裂减少美国对苏联战略意图的担心。卡特在 1977年受万斯影响较多。由于缓和的衰落 ,并受布热津斯基的影响越来越大 ,卡特在 1978年年中才打定主意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11.
富兰克林·D·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连选连任四届的总统。在他任职期间,为了对付严重经济危机和法西斯战争威胁,在美国内政外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称作“新政”。“新政”的实施,使美国在政治、经济、对外政策等方面,发生了许多持久性的突出变化,对美国的内政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作了必要的准备。二次大战期间,罗斯福作为美国最高决策人,他的全部政治活动对美国以及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国际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斯大林称罗斯福是一位“有世界声誉的伟大政治活动家”,是“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切首领中间最强有力的一个人物”。对罗斯福的“新政”,同对罗斯福本人的评价一样,历来毁誉不一。有的誉之为一  相似文献   

12.
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为解决国内经济危机和缓和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新政"不仅为美国后任者继承和发展,而且也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仿效,开辟了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尽管资本主义经济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势头,但却无法解决其固有的矛盾.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漫长、曲折而又必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的争执深刻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上追求霸权的实质。史迪威来华是为实现上述目标服务。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的争执具体反映了美国开明派同中国顽固派 (其后台是美国保守派 )在如何实现美国政策目标上的冲突。罗斯福居中调控 ,在关键时刻牺牲史迪威 ,是想主要依靠蒋来实现其政策目标。罗斯福死后 ,右派政府把扶助蒋介石的政策发展到极端 ,导致战后冷战的惨剧  相似文献   

14.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美朝关系陷入了紧张状态,美国对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实行了全面遏制政策。但到了尼克松时期,面对当时美国深陷越战和美苏对峙,国力相对衰弱的状况,尼克松政府从美国国家利益出发,开始大规模调整美国的对外政策。对朝政策作为尼克松政府对亚洲政策的一部分,也经历了一个相对缓和的阶段。尼克松时期美朝关系的相对缓和,对美国、朝鲜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均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后,欧洲与世界动荡不安地走向战争。面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最大强国的领导人——美国总统罗斯福,究竟确定了什么样的欧洲战略目标,推行了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是否象某些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在1939年初—1940年5月,罗斯福在制止德国扩张方面是个丝毫也未采取过行动的人物,或者甚至是张伯伦绥靖主义的帮凶?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后,欧洲与世界动荡不安地走向战争.面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最大强国的领导人——美国总统罗斯福,究竟确定了什么样的欧洲战略目标,推行了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是否象某些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在1939年初-1940年5月,罗斯福在制止德国扩张方面是个丝毫也未采取过行动的人物,或者甚至是张伯伦绥靖主义的帮凶?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公众外交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常设工具,受到历届政府的重视.以保守主义著称的里根上台后,突出反共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尤其重视公众外交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作用.在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的斗争中,里根政府把重点聚集于中美洲,视其为美国传统的势力范围.为此,除了利用传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手段外,积极主动地推行公众外交战略成为里根政府时期中美洲政策的另一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8.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美国政府为使经济管理体制的结构和职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时对其经济干预和调节政策进行调整和变通。这些措施对推动经济增长和缓和经济危机起了较大作用,在资本主义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一、以自由竞争和市场调节为原则的阶段(1776年—1933年)从1776年美国建国,到1933年罗斯福新政前,为美国经济管理体制发展的第一阶段。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戴高乐对第三世界国家政策调整的内容、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认为,戴高乐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采取现实主义态度,顺应历史潮流,完成“非殖民化”过程;不顾美国反对,与新中国建交;力图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关系,这对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和成望,打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的格局,恢复和扩大法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影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其积极意义和进步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20.
罗斯福的非殖民化设想反映了美国的利益和要求。战时,罗斯福从他的外交理念和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又基于对中国的深刻认识,适时调整了美国的对华政策,提出了中国大国的思想,让中国成为亚洲的主要托管国,使中国成为他自由战略的最高范例和试验。罗斯福对华外交思想及政策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通过战时在殖民地问题上罗斯福对华政策的改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美国的对外政策的实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