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儒家化是中国古代法律发展中的重要过程,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法律的走向。西汉中期,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确立,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正统法律思想得以形成,汉代的"春秋决狱"是法律全面儒家化的开端。本文从汉代法律儒家化是历史的选择及法律儒家化的具体体现来对汉代法律儒家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马慧  马蔚 《现代交际》2022,(9):97-104+123-124
面对当前社会伦理问题,儒家塑造心性、约束行为的伦理思想值得推崇,重新挖掘、阐释儒家“仁爱”“礼德”和“诚信”的社会伦理内容,培育道德主体内在德性特质和外在道德行为十分必要。因此,以儒家伦理思想构建道德同一性,抑制利己天性,推动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实现儒家伦理传统与创新社会治理的对话,对构建当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凌鹏 《社会学评论》2022,10(1):181-199
瞿同祖的"法律儒家化"和"以礼入法"是中国法律社会学中的经典概念.不过,在初版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瞿同祖对于礼法间的关系有一种含义更为丰富的理解——礼法"调协".本文首先探讨瞿同祖从礼法"调协"到"以礼入法"的理解变化,区分二者的异同,指出礼法"协调"所具有的两重意义.随后利用瞿同祖曾利用过的大清律例、清代的官箴书以及清代具体的司法档案等史料,进一步探究瞿同祖所提出的礼法"协调"的多重含义,并据此探索未来中国法律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4.
从西汉开始,中国的法律开始走上儒家化的道路。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法律开始大量吸收儒家思想。至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进程基本结束,对古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法系,对我们今天推进法治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生五常     
蓝相艳 《金色年华》2010,(10):49-50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6.
吴苇  刘红梅 《现代交际》2023,(3):36-43+122
在“两个结合”的新视角下,对儒家生态哲学中蕴藏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及“协和万邦”等生态理念进行梳理归纳,可从自然观、民生观与全球观三个方面探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儒家生态哲学的融合创新。这样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创”,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7.
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的理论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华文明性格的塑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儒家提倡的“礼治”、“德治”、“人治”包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时至今日,这些观点仍然影响着我们。  相似文献   

8.
劳乃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学者、官员。他一生尊崇儒学,在清末修律中积极维护儒家的纲常伦理,在"礼教派"中成为仅次于张之洞的重要人物,时有"劳党"之称。他的法律思想对我们研究近代的法律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中家族主义的法律思想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梁正科 《现代妇女》2014,(4):303-304
儒家文明以"仁"是人的人性的本质特征,其核心内涵是爱人,"仁者,爱人"。"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仁"作为礼的内在精神,使礼具有爱人的人道主义的意蕴,使礼的各种关系能保持一种理想的、宽容的、关怀的、和谐的张力,同时仁也在道德人格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上,具有核心地位。孔子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仁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泱泱大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自周初制礼作乐,在制度和文化上都奠定了后世发展演进的基础。儒家六艺中又以礼为第一位,传承至今,构筑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国礼文化。而礼文化中礼义部分成为政治制度的基石,礼仪则成为人与人之间、家族与宗族之间、群体与社会之间、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社会交往的礼法规约、禁忌习俗。   中国人的生活,常以礼为指南。在实践礼宾待客、拜贺庆吊、酬酢宴饮以及馈赠赏赐等等社交活动时,无不奉行以礼相待,崇尚“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来必报之以礼,往必答之以礼。拜访礼就是最常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一种法律制度集中反映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在它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思想因素。中固是“礼仪之邦”,儒家学派的思想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渗透于封建法律之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兰岚 《现代妇女》2014,(7):348-348
儒家与墨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思想又是各自思想的核心,对“仁爱”和“兼爱”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理清儒家文化和墨家文化的区分,吸取它们各自的优点,对于现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一个推倒偶像和腐败传统的中国伟人(黎巴嫩)优素福·哈罗赫勒维从耶稣基督诞生前的六千年起,中国文化就有自己的某些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尊崇祖先,有时甚至达到膜拜的程度。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教,其基础就是教诲人们尊崇祖先,但“仁”的理论恪守既定法规。“仁”是儒教的核心。但“仁”只有在和“礼”结合时,才能成为现实和被付诸实施。“礼”就  相似文献   

14.
在惯常的视域之中,"礼"常常被指认为独属于儒家的理念,这不免遮蔽了先秦诸子的丰富性。探析老子的"礼"观念,试论其对"礼"的看法,并从中挖掘传统的思想财富。在三代"礼治""礼乐文化"等观念建构"政治合法性"的深远影响下,在春秋以降"礼崩乐坏"、诸侯征伐的历史背景下,"礼"是老子用于回应时代传统、在否思中重建"政治合法性"与"政治秩序"的重要哲学概念,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  相似文献   

15.
问:历史学者吴思在重新认识传统中国这个课题上提出了“潜规则”,作为儒家正统规则的对立面。游民社会和潜规则社会有没有交集? 答:正统规则不能与儒家规则画等号。因为秦汉以后一些非儒家的观念也进入主流社会被社会上下所认可,成为“正规则”,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青年中出现注重自我价值的倾向,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如果我们把价值观念的变化放到社会变革中来考察,那么它的实质和意义就会充分显示出来。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以家族团体为本位,个体的价值取决于家族的价值。因此,“忠”、“孝”成为最高的价值尺度。在家讲“孝”,出门讲“忠”,就是以丧失自我为自我,以丧失个性为个性,在“忠”、“孝”中表现人的价值。古代儒家讲“克己复礼”,宋明理学讲存天理(仁、义、礼、智),灭人欲”,都是要求人们压抑自己的需要,绝对服从家族和国家的需要,以保持家族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荀子是战国中晚期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继承儒家"礼治"思想。其未照搬儒家原有"礼治"学说,而是对人性论做出自己的解释,并以此为基础推出了"礼",以礼化性,实现内圣,隆礼重法实现外王。荀子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的隆礼重法的社会政治思想,这种思想延续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的正统。  相似文献   

18.
“通经致用”作为儒家精神的核心,鲜明地体现了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宗旨。但是与“通经致用”相伴而生的是对儒家经典的盲目崇拜和绝对信任。这既导致了“通经致用”时的经典教条化,给政治带来了消极的后果,还使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唯古是信”的经学传统和尊崇、迷信权威的盲从奴化心理,最终造成民族创新能力的丧失与社会发展的停滞。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诸多国家治理的思想。儒家、道家等重要思想理论成为历朝历代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据。儒家思想主张"仁、礼"的治国思想,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道家思想主张"天道合一、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中国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多个方面,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因此,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念,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傑理 《老年世界》2014,(13):46-46
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儒家学说主要是一种“人学”或曰“人本哲学”,十分自然,入的问题特别是人性、心性问题,必然成为儒学探讨的核心内容。儒家学说探讨人性、心性,正是为了从根本上实现其教化社会、统摄人心的意识形态功能。为此,儒家学说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自始至终用力甚深,采取了哲理化和神学化双重运思道路,所以说,儒家说学的核心内容具有哲理化与神学化双重趋向的特点。先秦儒家学说初创时期,虽说也讲人性、心性,但总体上呈现出长于伦理而疏于哲理、详于人道而略于天道的特征。至两汉儒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而定于一尊,因而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诱惑力以便更好地实现其意识形态功能,就成为儒家学说发展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