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的传本,仅郭象编注的三十三篇流传下来,其中是没有“惠施”这一篇题的。但《北齐书·杜弼传》云:“(弼)注‘庄子·惠施篇’。”王应麟根据这句话,疑《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庄子》五十二篇旧本,原有“惠施”一篇。谭戒甫先生又进而推考:杜弼注的“庄子·惠施篇”,其实就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惠子》一书,刘向校定群书时,按“篇名互见例”附入《庄子》五十二篇,其后晋人删注《庄子》,又将其  相似文献   

2.
先秦名家之学并非名学。先秦名家是先秦智者学派。他们讲的是哲学(方法论)而不是逻辑学(名学)。其中,惠施是典型。本文从惠施十个命题加以论证,认为惠施“合同异”学说,就是普遍联系的学说,“合”就是联系。分析中,作者见解有一些是独到的地方,比如,“大同异”和“小同异”的论证之类。对不能归结惠施为相对主义,作者也将惠施和庄子对比,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3.
董改正 《中华魂》2013,(20):25-25
庄子在他的著作里,经常拿惠施开涮,好像惠施挺俗的一个人。其实惠施是名家学派的著名学者,“学富五车”就是说的他。庄子和惠施是惺惺桐惜的朋友,惠施去世,庄子过其墓,悲痛难抑。写下那个著名的寓言:运斤成风。石匠技艺高超,他的朋友郢人弄一块白石灰放在鼻尖。石匠蹲马步,高举斧头,大喝一声,“运斤成风”,其势可裂金石,  相似文献   

4.
惠施是合同异诡辩学派的开创者。他和庄子是至友,同属于相对主义的诡辩论者,但是,他没有从相对主义走上不可知道路,也很少谈伦理政治问题,纯以自然事物为研究对象;因此,他曾经和庄子进行过争论,也受到庄子的批判。 惠施的著作,早已散失,最可靠的侠说,保存在《庄子·天下》篇尾,即所谓“历物十事”:  相似文献   

5.
《齐物论》篇是反映庄子与名家思想交锋撞击的一篇重要著作。如其中所提出的“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是理解庄子与公孙龙不同思想理论的重要论述;又如战国时代“正名”思潮盛行的情况下,《齐物论》篇提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也是一个颇有意义的命题;其所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相当深刻地表达了庄子以“道通为一”的平等观念来“齐一万物”的思想。结合庄子思想的学术背景和其文本的语境是解读《庄子》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庄子·天下》篇最早提出了“内圣外王”之道,即远古理想社会所存在的“道”,原“一”。其不仅直接阐述了此道,且在评论中也透露出何为“内圣外王”之道,因为他是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最高评价标准。由此,即可解释结尾处为何出现“惠施”部分。  相似文献   

7.
《庄子·天下》篇是一部最早的中国学术简史,它对先秦各家学派都有切要的评述,其中在评介惠施与公孙龙学说时,记载了惠施“历物十意”及与之“相应”的公孙龙“二十一事”。这三十一个辩题勾勒了“名家”(即逻辑学学派)学说的概貌,体现了名家学说的纲要,是研究先秦逻辑学尤其是名家学说的珍贵文献。《天下》篇在介绍惠施“历物十意”之后写道:“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辩者以此(即“二十一事”)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这充分说明公孙龙的“二十一事”与惠施的“历物十意”是相呼应、相发明的,他们是基本观点相一致的同一学派,而不是“离”、“合”相反的对立学派。《天下》篇的施龙“相应”的观点,揭示了这些辩题内在联系的本质,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正确理解这些辩题的指导性线索。现在,我们把三十一个辩题归纳为五大方面进行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庄子》思想对道教的影响,通过深入解析相关文献,并联系道教实践,发现《庄子》“齐”与“忘”的思想对道教重玄学义理的建构起了重要作用,《庄子》“缘督以为经”、“守一”、“养神”、“吹啕呼吸”、“熊经鸟申”的养生思想构成道教炼养术的重要来源;同时《庄子》的神鬼思想也为道教所吸收,对道教神灵世界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庄子》思想是道教的理论源头,反映了道家与道教的深层关联。  相似文献   

9.
公孙龙是战国时代赵国人,大约是公元前320—250年间人,和孟轲、惠施,庄周、荀卿同时,孟、惠稍前,荀卿较后,庄周略等。司马迁《史记》并没有为他立传,只在《平原君虞卿列传》、《孟荀列传》中提过他。《庄子》、《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等书评论过他的思想和记载了片段事迹。在当时“百家争鸣”时代,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汉书·艺文志》说:“《公孙龙子》十四篇”,杨雄《法言》说:“龙诡辞数万”。说明他著述颇多,但多数已散佚失传。今本《公孙龙子》只六篇,其中《迹府》篇是后人辑  相似文献   

10.
从《庄子》全书的总体内容看,“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思想不是庄子的思想,它应该是夹杂在《庄子》一书中的其它思想流派的东西——是儒家的甚至法家的南面术,与庄子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庄子的思想应该是“无为不治”。建立在“无为不治”的思想基础上,庄子对仁义即通常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相似文献   

11.
“自然”是《庄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庄子》思想得以展开的基础。《庄子》中的“自然”主要与“天”、“道”、“无为”相联系,从这三个侧面去感知庄子对于“自然”的看法,便可大致窥得《庄子》自然观的全貌。即“自然”具有如“天”一般客观存在、如“道”一般不可言说、如“无为”一般不可强加人的主观意志等特征。而要达到这样的“自然”境界,则需要经历去除物欲、抛弃成见、物我相融,最后达成“顺物自然”,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一书对生死问题有着系统而深刻的论述。本文着重从“生死之理”“生死之变”“死生无变”“养生顺死”四个方面,对《庄子》生死观中的“变”与“不变”进行剖析。“生死之理”是庄子讨论生死问题的理论依据,即道气论。庄子认为生死本为万物生化之一环,其实质为气化流行过程中的聚与散。以此为基础,庄子进而讨论生死之“变”与“不变”的问题。“变”是对生死这一客观现象所作的描述,生死循环无端,自然而然。“不变”则是庄子根据其“齐物”思想所形成之新的生命认识与态度,死生同一,“无变于己”。这种新的认识和态度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养生”和“顺死”的生命态度与实践方式。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惠施所提出的“泛爱万物”命题具有伦理性质,同时也表达了他从价值层面肯定世界之观点,“天地一体”是其哲学基础,“一体之爱”思想为儒家的差等之爱提供了理论支撑.宋儒和惠施皆持“肯定世界”之立场,并且在立论方式上具有相似性,区别在于惠施是通过哲学的方式来构建“一体”,而宋儒则是通过智慧的方式,二者在理论上所具有的这种关联性表明,惠施之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逍遥思想是通过“小大之辨”、“有待无代之辨”、“有用无用之辨”三个环节来表述的。如果只注意《逍遥游》中的“鹏鴳寓言”一节,则使庄子的思想成了断尾巴蜻蜓。庄子的“逍遥游”境界,是庄子的理想追求,也是庄子的自我设定与塑造。庄子,即逍遥游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从《逍遥游》《齐物论》到《天下》篇,“物”一直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借助中西哲学的会通视域,从《天下》篇的物论入手,由物判别诸家思想,进而揭示庄子物论中关于人与己、人与他者、人与物、物与物以及万物与道的多重关系,方得真谛。列维纳斯的享受概念,是我们借以澄明庄子物论,特别是其自由逍遥思想的极佳参照。由此,庄子的形而上学思想和信仰可能性,特别是庄子对个体性的证成路径,得以澄明。  相似文献   

16.
有关《庄子·秋水》篇“谨守而勿失”命题的语意理解,今人都释为“谨守住前三句话道理而不失去”。结合概念、语境、命题之间的关系等重新审视该命题,应释之为“谨慎地守住自然本性而不要使之丧失”,实为一个独立的结论性命题。  相似文献   

17.
"彼是方生之说"是《齐物论》特意点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对理解庄子思想极为关键。然而,历代注《庄》者对这个命题却未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人往往把"彼是方生"等同于"彼此方生",把"彼是"等同于"彼此",从而为把庄子归为一种知识论意义的相对主义铺垫了道路。这种解说模式不仅不符合庄子原文的语境逻辑,也不符合庄子思想的根本精神。事实上,"彼是方生"是庄子探讨心物关系的哲学命题,它与《齐物论》开篇提出的"吾丧我"及篇末通过庄周梦蝶而点出的"物化"一线贯穿,是理解《齐物论》进而理解庄子整体思想的重要线索。无视这一条线索,庄子注定会沦为各种知识论解说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8.
目前庄子及其《庄子》似乎成为热门话题。其中有两种倾向值得主意:~是泛庄,将庄子思想扩大泛化,将其抬到与传统文化思想划等号的地步,二是泥在,即一味地强调忠实于庄子思想的原义、本义,将研究局限在《庄子》的文辞段意中。近读来效永著《庄子与中国文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版)觉得是一本读庄论庄用在的好书。它既避开主观武断的泛庄之嫌,又除却狭隘客观论的泥在之苦。使读者既不会感到玄乎空泛,也不会有追古复旧的陈腐之感。该书紧紧围绕《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来展开。作者认为,“逍遥游”不仅是庄子思想的核心,而…  相似文献   

19.
有些研究者认为中国的轮回思想是接受印度佛教思想影响后的产物。本文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考察、分析,认为轮回观产生于多种文化土壤之中;《庄子》中的“气之聚散”、“出于机入于机”的循环、“始终相反乎无端”等命题,有中国本土轮回观的特点,但从文化涵化角度看,中印轮回观有互阐现象。  相似文献   

20.
“大音希声”是老子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庄子在《天运》篇中,对“大音希声”这一哲学命题作了充满创造精神的美学阐释.庄子通过黄帝的一段关于音乐的谈话,设计了一个由“乐之末”通向“至乐”的审美程式。蒋孔阳先生认为.黄帝的这段谈话的主要内容“在于怎样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