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比研究中国山水画与西画的空间处理关系,更清楚地理解中国山水画的"透视"的特性,它的空间观不是如西万风景画中的那种科学的透视关系,而是从"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得来的"透视"关系,是超越了视觉关系的空间观.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山水画的构成语言中看中国画在空间结构上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理论体系,并从与西方古典绘画的对比中,分析中西方绘画在空间处理上的思维差异。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中,题材的表现存在模式化的弊端,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中国画艺术优秀传统的同时,应当拓宽山水画创作题材,把关注人文景观作为切入点,挖掘人文景观包括现代都市题材的表现形式,丰富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4.
中国绘画空间意象思想的提出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至唐朝五代时期发展成熟。唐朝山水画的空间意象构图风格,经五代北宋画家的推波助澜,发展至鼎盛。五代北宋山水画较之唐朝山水画,更加注重对空间意象的布置安排,并通过对景物不厌其烦的布置安排,追求观赏者在游览时的趣味性,以营造可游可居的山水空间意境。  相似文献   

5.
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在表现空间上除了近大远小与透视等方式外,还用其它方式表现空间。其中之一是山水画利用空白产生空间,这种空间仍然是在二维平面上展开的,同时又作为虚实来看待,并使山水画的意境新奇别致,虚实相生皆出妙境;风景画则是利用模糊构成一种三维的视觉空间,体现一种远的感觉,使风景画更符合视觉的真实,同时也产生一种玄妙的新境而高于对象。“空白”与“模糊”是构成山水画与风景画空间的重要符号,本质不尽相同,但似乎又都是对具体对象的弱化的表现手段而作空间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审美方式之一,不仅代表着华夏民族的空间意识与精神空间,从技法和意识上传达的乃是对宇宙自然的无止境感悟与“天人合一”式的永恒探索精神。山水画空间并不是一个纯视觉空间,而是由视觉探寻引向精神体验的空间,亦即通过画境的可行、可望、可居和可游的心理模拟探寻。这种对宇宙人生之道的精神领悟和理想追求,赋予山水画家运动、开放、多维和无限性的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7.
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成熟最早的一种样式,宋代以后,青绿山水画逐渐退出了中国山水画的主流。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观源自南齐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在今天看来,青绿山水画的设色仍然有着较大的探索空间。随心、随情、随境赋彩,让色彩走出随类的局限,对青绿山水色彩的重新审视将有利于现代青绿山水画的深远发展。  相似文献   

8.
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成熟最早的一种样式,宋代以后,青绿山水画逐渐退出了中国山水画的主流。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观源自南齐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在今天看来.青绿山水画的设色仍然有着较大的探索空间。随心、随情、随境赋彩,让色彩走出随类的局限,对青绿山水色彩的重新审视将有利于现代青绿山水画的深远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可染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是中国画坛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成为近现代美术史的经典。他自幼习画,深受林风眠、潘天寿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他擅长山水、重视写生,将西画中光的明暗对比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在对李可染个人和作品的研究中,本文试图从形式美的视角入手,探讨李可染山水画的形式关的具体表现。李可染山水画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题材鲜明的形式美,构图满密的形式美,线条金铁的形式美,笔墨雄厚的形式关和赋彩浓重的形式美五个方面。对李可染山水画形式探讨的意义,一是可以丰富有关李可染个人及作品的研究成果,二是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三是发扬光大中国山水画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就中国水墨画当下的发展形势而言,山水画相对式微。要扭转山水画发展的颓势,应重新强调其构图的重要性。在构思作画时,作画者要秉承为自然传神写照的精神,处理好画面中丰富与单纯的关系,措景繁杂时能加以统一,景物简单时则要立意丰富,如此,方能创作出复杂而不散乱、简约而不空洞的山水画。  相似文献   

11.
李可染是通过山水写生来改造中国画的实践者,是古典山水画向现代山水画过渡的大师.他创立了一套现代山水写生方法并形成独特的山水画风格,在六十年代渐渐完善了自己的山水画艺术.李可染山水画,从写生到创作的发展过程中的成果和经验,是学习和研究中国画所必需的,也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探析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审美及创构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绘画在美学上有它的独特性。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语言,从立意、为象、到格局长期探索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逐步丰富而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它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意境美,彰显了中国文化鲜明的美学思想,体现了画境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的追求,并提出了形式美的法则。本文从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及美感形式中探寻古人的美学思想、创作方法、审美意象、审美情趣,试析意境审美的创构理念,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前人的审美思想及高深的境界,传承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叙述了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缘由以及在此文化背景下生发出的中国古代山水画论及美术思想,并对古代山水画始终贯穿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以此讨论魏晋玄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气韵”是中国水墨山水画审美特性和审美标准的主要内容。“自然元气”论的哲学以及以“气”为内在逻辑的审美体系始终主导着水墨山水画的蓬勃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水画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儒道释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学道参禅的比比皆是,有的本身就是和尚或道士,在他们的绘画创作中或多或少地要受到儒道释思想的影响。儒道释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山水画家的审美情趣、创作思想、创作实践、创作风格和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诗画结合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大特色,其中山水诗和山水画的相互借鉴尤为典型。中国古代山水诗和山水画的相互借鉴既有先天物质条件又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山水诗自由的时空观和意境美给山水画以启示,山水画的设色与布局又对山水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蕴含了中国古代整体思维,其表现手法为笔墨技巧。中国山水画强调其将物质世界的自然属性精神化,追求天人合一;作画的核心思想是“师法自然”。文章列举了两位代表人物梅清和石涛,他们的作品融合了儒家的进取精神、道家的自由精神和禅宗的妙悟自然,充分表达了心灵与自然之间的默契与和谐;并认为师法自然仍然是当代中国山水画的水墨情趣和艺术超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美术历史的发展中,中国的山水画萌芽于晋朝,完全独立的山水画则成立于晋宋之际。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璀璨的过程。围绕着中国文人山水画的本质特征去读史、品画,我们可以领会到中国文人山水画具有如下特点。一、以画悟道,画如其人;二、物我互化,形神统一;三、书卷气、画外功夫。  相似文献   

19.
中国造园历史悠久,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也是源远流长,该文从文人山水画及文人园林的发展轨迹,阐述传统山水画中的审美意境对古代造园活动的审美标准及价值取向产生的极大影响,并且由此推动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许多学者认为,丹青题咏、诗画合璧是中国艺术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在西方似乎没有。而在众多题画诗中,山水题画诗尤为突出。通过对华滋华斯作品的研究,我们发现在英国诗歌史上也有题画诗,而且也是山水题画诗。文章以李白的《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和华滋华斯的《题博蒙特爵士所绘彼尔城堡历风暴图》为研究对象,来对中英两国的山水题画诗进行诸方面的比较,并探索西方题画诗没有形成风气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