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本一 《江汉论坛》2005,(2):103-105
元杂剧是在金季元初以金院本杂剧为母体,综合吸收诸杂伎艺而成的一种新的舞台艺术形式,当其成熟的艺术形态确立之后,包括院本在内的诸杂伎艺仍在传播流行,与其保持着独立、分离的并存状态,也就是说元杂剧与诸杂伎艺存在着共时的合离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决定着元杂剧的演述方式,亦对杂剧艺人的艺术修养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浅谈元杂剧     
余勇 《船山学刊》2004,(2):141-144,160
元人杂剧,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文从元杂剧的形成、元杂剧的基本特征、元杂剧的丰富文学内涵、元杂剧的历史地位四个方面对元杂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在元代,理学与杂剧的发展、兴盛、衰微几乎是同步的;元杂剧兴盛的中心也是理学发展的基地;元杂剧中成就最突出的清官戏、婚爱戏与宋元理学的影响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因此,那种认为宋元理学是元杂剧发展的桎梏、是导致后期元杂剧衰落的根本原因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4.
论元杂剧旦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舜华 《学术研究》2004,(3):127-130
在元杂剧中 ,旦色始终处于人物类型 (由“旦儿”省称 )与脚色意义 (由“正旦”省称 )混合并存的状态。“旦”的兴盛及其脚色意义的最终定型与当时“多用妓乐”这一演剧环境密切相关 ,这一演剧环境最终促成了演唱者、演唱方式、演唱内容及演唱精神的变化。其中 ,以曲辞为主一人主唱的演唱方式 ,使得正旦得以与正末分庭抗礼 ,而婚姻爱情戏的盛行则为“旦”由一色分为数色提供了可能。这不仅意味着“旦”的兴盛 ,更标志着戏剧史上一场具有近代意义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孟庆丽 《理论界》2009,(6):155-156
元代是女性伦理意识觉醒的重要时期,元杂剧是其重要载体.这种伦理意识又集中地体现在婚恋意识之中.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强烈的对"一见钟情"的追求,实现了从"贞节烈妇"到"红颜知己"的升华,表露出了对门第观念的轻蔑,并从"休妻"的无情超越到了"休夫"的无惧.成为中国古代女性伦理意识自觉的先驱之一.  相似文献   

6.
金元之际,古代戏曲在北方赖以生存的社会艺术条件几被战火毁灭殆尽,然而在金元汉人世侯所控制的平阳、真定、东平等地,却奇迹般地孕育出元杂剧这一光辉艺术,并流传到大都而走向兴盛发达。元杂剧兴盛发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元汉人世侯对其世袭领地的统治,使社会相对安定繁荣,中原文化得到相应保护和发展,这无疑是蒙元时期元杂剧兴盛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术界不可忽视金元汉人世侯对元杂剧兴盛发达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与元代文人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勇 《北方论丛》2004,(1):59-61
元朝是由蒙古贵族建立的王朝,民族歧视使汉族知识分子在元代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文人儒士的心态极其沉重.元代文人心态也是近年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门,他们的心态在元杂剧中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是金季元初由诸多市井民间通俗伎艺综合发展而成 ,作为叙事体的舞台艺术 ,既有重情节的整剧演述形式 ,亦有与其他舞台艺术间杂的片断式舞台演出 ,或根据特殊需要的以折为音乐单位的演唱、清唱的演述方式。  相似文献   

9.
周玲 《殷都学刊》2006,(1):107-111
饮食习俗在民族的文化领域中最具稳定性和特征性。元帝国空前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和风俗各异, 使饮食习俗显现出多样性与特殊性、开放性与兼容性之特点。作为饮食中最基本的副食之一肉食,在元剧中因剧情需要而得到较充分的反映,诸如羊肉、鸡肉、烧鹅、狗肉、红干腊肉、鱼蚱等,充分展现了元人食肉饮食习尚的丰富性,既可观照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承传性、变异性及创新性,又能反观元剧在反映现实生活上的真实性、多样性和鲜活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陆岩军 《兰州学刊》2013,(12):58-63,131
元杂剧元刊本与明本存在较大差异.文章通过《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元刊本与明抄本的比较分析,揭示二者在说白、曲词、体制上的差异,并从元杂剧的创作、演出、观众的欣赏趣味、元明时期的发展演变及版本流传的角度分析造成此种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试论元杂剧悲剧的鉴别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元杂剧中的悲剧究竞有多少,有哪些,学界历来看法不一。笔者认为,鉴别一个剧是否是悲剧,当然首先必须要看它是否符合悲剧的定义,即“悲剧是对戏剧中主人公以幸福和生命为代价,为克服生存危机所做的失败的努力或对超常磨难的承受的展示。从而唤起审美主体惊惧、反思、振奋或崇高的审美感受”,是否具有较为强烈的悲剧精神。以此为基本原则的同时又订立几个硬件做标准:要求悲剧中的主人公必须是个悲剧人物;全剧的主体戏剧冲突必须是悲剧性冲突;戏剧的悲剧性情节长度应该占据该剧的情节长度的四分之三以上;要考虑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实际显示出来的主旨。由此判定元杂剧中有21种是悲剧。  相似文献   

12.
戏曲教化功能的失范——元杂剧衰微论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一度繁荣的元杂剧走向衰微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戏曲教化功能的失范。这种现象是随着蒙元统治汉化水平的提高,儒家文统重新受到关注而出现的。教化意识强化以至急剧膨胀,超过了文艺教化功能的基本要求,出现了教化功能失范的态势。南北统一之后。置身南方文化兼容中的元杂剧个性不断销磨,对教化色彩浓重的家庭伦理题材情有独钟,却又不能通过自己的审美形式有效地负载。批评标准的变化,促进了戏曲向传统文化的贴近,以俗就雅过程,又使教化功能过度地强化。正是由于过分强调教化功能,到了促其失范的程度,本欲提高元杂剧的地位,反而造成了一代艺术的衰落  相似文献   

13.
张进德 《晋阳学刊》2008,(5):100-107
“题目正名”受到元杂剧作家的重视,缘于杂剧艺术本身的大众化欣赏要求与先秦以来形成的重名传统;其在剧本中的位置不同,刊出刊落,自有其道理;“题目”与“正名”意义与作用不同,命名依据多样,二者关系复杂。同时,“题目正名”也存在粗疏、不通及与情节脱节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中的丧葬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中蕴含着丰富的丧葬文化。从元杂剧可以看出元代汉族的葬式主要有土葬、火葬,无论居丧墓葬还是扫墓祭祀都彰显出特定的风俗礼仪。举凡入殓、停柩、下葬、遗嘱、奔丧、吊孝及其服丧守孝、挂纸烧钱、培修坟墓、酒饭祭奠,从多个侧面反映出了元杂剧丰富多彩而又鲜活的文化底蕴,于此丧葬风俗不难窥视中国孝文化的具体承传与表现。  相似文献   

15.
田中谦二为日本继青木正儿之后,中国古典文学造诣最深之耆宿。其研究方向侧重于中国古典戏曲,而对元杂剧《西厢记》情有独钟。他对《西厢记》的贡献.分别反映在翻译、注释、考证、鉴赏等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研究与介绍。他的研究方法也兼顾文献学与文艺学,而且也运用了当代的高科技手段。他不仅与中国学者有较多的交流与讨论,对日本年青一代的中国戏曲家也进行了无微不至的指导,因此,他既是一座跨越中日文化艺术的桥梁,也是日本的中国古典戏曲研究的承前启后的一位大师。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通常被分类为爱情剧、社会公案剧、家庭剧、神仙道化剧等,而大量的家庭剧和爱情剧之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配角人物——丧夫、无亲无故且带着子女的老妇人角色。这类女性的形象,可以称之为"寡母"。她们的形象无论是在人物语言上、身世遭遇上、性格特点上甚至剧情线索的发展上都呈现出种种类型化的特点。通过分析考察这类角色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可帮助我们从侧面认识作者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创作心态,也有助于理解当时社会关于这类女性的认识状况。  相似文献   

17.
18.
元杂剧中因剧情之需要较充分地展现了元人的酒文化习俗,诸如提到瓮头清、羊羔酒、泥头酒、梨花酿、鹅黄酒等名贵的酒,也述及素酒、浑酒、茅紫酒等普通之酒,更具民族特色的是马奶酒和葡萄酒了,这体现了蒙汉结合、中外交融的饮食特征。元剧中还表现了酒文化的诸多功能:结婚团圆喜庆筵宴、或借酒销愁,亦不乏酒鬼酗酒误事而推动戏剧冲突的升华等。还可观照到元人酒肆的分布经营状况。  相似文献   

19.
赵晓红 《东岳论丛》2000,21(3):120-124
女性形象社会地位的下层化,思想性格的平民化,语言的本色性,体现了元杂剧女性形象的审美情趣。元代统治阶级不注重封建教化,客观上有助于异端思想的滋长;市民队伍的壮大、市民思想意识的发展,加上作家思想状况、生活态度的改变,社会地位的低下,是产生元杂剧女性形象平民化审美情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中的淫妇形象具有符号化、概念化、模式化的特点,这些女性形象身上体现了杂剧作家积淀甚深的伦理观念和男权中心意识。虽然杂剧作家在塑造淫妇形象时,有意识抹去了她们偏离传统的合理因素,但是我们依旧能从剧中窥探到她们反叛行动背后无法言说的隐衷,以及淫妇形象的出现带给男权文化传统的挑战和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