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有不少研究民族学的专家按照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把各个民族及其文化分别归于“早熟的儿童”、“粗野的儿童”、“正常的儿童”三种类型之中,  相似文献   

2.
原型批评     
<正>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Jung)认为,自原始时代以来,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的心理经验长期积累,“沉淀”在每一个人无意识深处。其内容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普遍的。是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因而叫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潜存于心理深处,永不会进入意识领  相似文献   

3.
《文史哲》2020,(3)
梳理马克思、恩格斯散见于其德文、英文著作中的“民族”字眼,可以发现其民族观揭示了古代民族、现代民族两条形成路线,都经历了“部族”阶段,并且分别以建立古代民族国家、现代民族国家为各自发展的高级形态。这就与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强调“现代”这一时代定位有了出入,从而为拓展其适用性提供了可能。无论是梁启超1905年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国家主义创造,还是顾颉刚1939年对“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论证,很多论述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观暗合。费孝通1939年运用“族团”(ethnic union)概念与顾颉刚进行商榷,难说构成民族对等意义上的学术对话,其1988年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阐发,则更多是对斯大林民族定义中国化实践智慧的总结,但其核心概念“民族集团”的使用比较随意,也缺乏定性分析,这都源于其始终没有认识到乃师史禄国英文写作中运用的ethnos实际上是希腊语ενοs的拉丁转写。“中华民族”在梁启超、顾颉刚看来就是属于文化族类而非种族、氏族、部族的“汉族”或“汉人”。只有以马克思民族观为基本规范,才能解决政治学、民族史学科分割带来的认识局限问题,从历史的镜像看到清末民初民族关系结构变革的历史真相,进而建立“一族多线”的中华民族国家观。  相似文献   

4.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eorgW.F.Hegel)在其所著“历史哲学讲义”中说:世界历史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也犹如宇宙运行规律,及生物由成长到衰老的规律一样。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降落;人类从出生到老死,有儿童时代,有青少年时代,有成年时代和晚年时代。世界史上的古代东方:埃及、巴比仑两河流域、中国、印度、波斯,是世界史的儿童时代;中古希腊、罗马,是世界史的青少年时代;近代欧洲各国,是世界史的成年时代。黑格尔说:古代东方的历史,是自然支配人类的历史,人依自然而生存和生活,顺乎自然,是东方古代哲学的主流。希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①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不是面向当今的时代,而是面向历史,在自我设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兜圈子,从中寻找出某一个范畴、原理和观点,然后从古代希腊罗马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于古希腊神话和艺术有着相当深刻的研究,甚至有些偏爱。不仅在他们的著述中大量提及,而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诸如:“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人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之一(马克思语);“没有希腊文化……就没有现在的欧洲”(恩格斯语);认为古希腊神话和艺术以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并明确地指出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艺术的“土壤”和“素材”,是希腊艺术产生的“前提”。而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古希腊神话对艺术的影响作用并没有仅仅停留在…  相似文献   

7.
易惠霞 《船山学刊》2004,(3):128-131
就现代童年母题而言 ,萧红无愧为“集大成者”。萧红她将艺术的触角深入到呼兰河人的集体无意识结构中 ,同时也深入到自己的个体生存的无意识领域中 ,从而赋予童年母题文学一种独特的内在精神 ,将现代童年母题的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意义境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说:希腊艺术和史诗“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古代希腊的神话、史诗和戏剧虽然都产生在距今几千年前的“人类童年时代”,但是在当时不发达的社会阶段,它们在内容和技巧上都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它们给后来欧洲的文学艺术,提供了武库和土壤。  相似文献   

9.
神话中寓含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它是这个民族对自己过去的一种奇特的总结 ,也是这个民族对自己未来的一种奇特的预言。中华民族繁衍的中心地带 (“东土”)的文化向西部 (“西土”)浸漫和转移是一个在历史上没有停止过的过程。在这个转移过程中 ,西部对东部滋养和护理也是毋庸讳言的事实。西王母和穆天子在瑶池的“约定”曾在历史上反复实现 ;今日的大西北开发正在呼唤着穆天子的现代后裔再到西部来 ,再到敦煌来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形成自己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在全国各族人民决心振兴中华的历史新时期内,我们应当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教育,努力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感,将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一民族精神是在数千年的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它既是一个历史传统的沉积,也是优秀文化的精华,又通过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可以概括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植根于中国这一片桑麻热土和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之中,具有经久不衰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纵观世界各个文化系统的发展道路,有的民族文化,古代辉煌灿烂,后来消沉;有的民族近代显赫飞扬,古代则渺茫无考;也有的民族虽曾经建立起地跨欧亚的大帝国,  相似文献   

11.
贾未舟 《兰州学刊》2008,(9):153-157
文化误读产生于文化集体无意识偏见或有意识比附归化,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龙在中国文化里的文化表征被西方翻译成“Dragon”,是无意识偏见的结果。“God”汉译为“上帝”或“天主”,是有意识“归化”的结果。误译加深了中西文化隔膜,这也是基督教在中国四进四出始终未能扎根的重要原因。这种文化误读对中国西方观以及西方中国观的嬗变有重大影响。涉及核心概念时,最好直译或音译。  相似文献   

12.
鲁迅涉及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他的青少年时代甚至童年时代。在他童年时代起所接触的社会生活和书面知识中,都有少数民族文化的成份。例如,《红楼梦》就是满族人的著作,古代文化典籍中,也有大量少数民族文化,《四部丛刊》中就有不少少数民族作者的作品。而鲁迅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整个社会文化结构就是充  相似文献   

13.
一、弘扬民族精神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精神文明的一致性 每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历史,有渗透在其自己民族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民族优秀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灵魂和支柱。当前,我国面临经济建设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大好形势,如何弘扬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精神文明,使我们中华民族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是时代提出的严峻课题,是摆在每一个炎黄子孙面前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 所谓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从民族精神的角度来讲,其重要内容和表现就是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集合体内多民族并存的客观实际出发,建设具有“民族化”风格和色彩的精神文明。早在两干多年前,《礼记中庸》篇就托名孔子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大力革新,中华民族则完整具备了“共同语言”(书同文),“共同地域’’(长城以内广大地域),“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行同伦)及“共同经济生活”(车同轨)的基本特征。此后,又经历了长期的融汇和凝聚的历史过程,牢固地形成了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独特素质的稳定的民族共同体。而在中华民族集合体内,除汉族之外,还有五十几个民族长期共存,们们的历史传统、文化遗产、生活习性、审美心理又各有不同。因此,在中  相似文献   

14.
自1900年以来,荣格在其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文化学家→社会批评家的漫长生涯中逐渐建立了“集体无意识”学说,因而闻名遐迩于哲学界、心理学界、人类学界、历史学界、美学界、艺术界、文化学界、宗教学界。事实上,荣格及其集体无意识学说不仅成了后来许多作家的先导,而且“心理学领域以及其它与之相关的领域中的许多新趋势、新潮流,都应该追溯到荣格,因为正是荣格首先为这些思潮规定了方向”①,诸如原型文艺批评、比较文化研究、民族心理研究和神话热等等。无疑,集体无意识学说的启迪作用是巨大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人们的态度和评价领域,荣格的形象与上述情形正好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语境下,民族国家不得不关注文化领域的非常规性、非制度性因素对民族共同体建构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影响。文化符号能创造出一种以共同性为基础的公共文化空间,使不同族群既能按照自身心理上的接受程度进行自由对话,又能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强化共同性来实现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分析文化符号的特性和中华文化符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的作用,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路径,能在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中防止出现强化差异的分离主义倾向和避免成为分离主义“无意识的共谋”,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体国民的“无意识共识”。  相似文献   

16.
在重新解释马克思哲学过程中 ,在总体上存在着一种“解释学”的转向 ,这种转向在目标上从“本真的马克思”诉求转向诠释学的历史视域融合 ,在成果形式上从集体无意识转向个人话语 ,也因此在学术规范上对文本依据和理论逻辑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贯穿其中的则是对研究者方法论自觉的要求。通过这种转向 ,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将逐步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民族社会心理和民族行为风范层面的释放和表征。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及其释放,源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基质,这种基质在思想领域和生活领域表现为“和而不同”的认知形式,是中华民族在个体层面上的自立、自强、自由和群体层面上的共生、共存、共荣,是内化为个人性格特征、民族社会心理、个人潜意识的民族思维方式。但是古代儒家“多元一体”观也存在着先天性缺陷,即内存着反“中庸”的倾向。这就需要一种现代性,主要是公共理性去克服这种缺陷。因此,当代中国的人文价值应着力从实事求是/科学理性,天下为公/公民权利,修己安人/公共权力,自知之明/文化自觉四个方面去传承和创新,从而进一步完善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祭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作为这种文化现象的表现的古代祭祀诗歌则是我们今天借以窥测自己民族文明发展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民族性格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同时还可以从内容、风格不同的祭祀诗歌中,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北南方文化的显著差异及对后世的不同影响。《诗经》和《楚辞》可以看作中国北南方诗歌的先河,其中的家把诗歌严格地讲不完全属于同一类,例如《诗经》中的祭祀诗(这些诗歌主要包含在“颂”诗里面,“大雅”、“小雅”…  相似文献   

19.
古代罗马是继希腊之后西方世界出现的另一个强大的民族.罗马民族晚出的历史条件,造成了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独特性.一般而言,罗马文化自诞生伊始就接受了希腊文明的成熟之果,但又体现着本民族的丰富个性.而其叙事艺术,这两种内涵也是十分明显的.与希腊文学样式产生的顺序一样,罗马文学中最先出现的也是神话艺术.根据有关的历史资料显示,公元前753年至前510年的王政时期,正是罗马民族处于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此时前后,罗马本民族的神话已经出现.现在资料表明,最早的罗马神祗是零星而又散乱的,也是与原始时代早期的迷信观念紧紧相联的.例如,从早期的罗马文化遗迹中可以看出,古代罗马人认为每个地方或场所都有它自己的神祗,如家神、灶神、囤神、门神等等.又由于罗马人早期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因此,认为田地、山林、泉水、河流等也各有专门的神祗居住掌管.其中较著名者如羊群和作物之神法乌努斯、林神狄安娜等①.这种零星的、散乱存在的神话形态深刻地表明:罗马神话在其早期阶段也处于“原始的、单个的”独立神话阶段.②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中通过批判德国哲学的宁静孤寂和不切实际,宣称作为历史产儿的哲学应该面向世界,成为世界的哲学和文化的活的灵魂.马克思把这种对哲学的新理解和新要求概括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个命题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表达了马克思形成了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化的活的灵魂”这种新理解和新要求,而且彰显了马克思对哲学精髓的把握,即哲学“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与时代现实相结合,解答时代的迫切问题,为人类解放“盗取天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