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初治滇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初年,特别是平定“三藩之乱”后的二三十年间,是云南实现由乱到治的关键时期。清朝统治者在总结和借鉴历代治滇思想和治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调整、充实,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治滇治策体系,其治策涉及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较为切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成为其后清朝统治云南的治边思想和治策。  相似文献   

2.
一、近代湘鄂川边鸦片种植征况近代湘鄂川边的鸦片从开始种植到泛滥成灾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年)为开始种植时期;二是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年)为普遍种植时期;三是清末至民国年间(1909-1949年)为烟毒泛滥时期。清道光、咸丰年间,作为外国侵略者的特殊商品鸦片和其它商品一道侵入湘鄂川进,同时作为制作鸦片的罂粟种子也随即传入。不过这一时间还只是在一些穷乡僻壤里有零星的种植,如在湘西龙山县境内也只是在偏僻的“明溪(今桂塘乡)、二梭(今老兴乡)和大达乡(今贾市、内溪乡)一带的小…  相似文献   

3.
史载,鸦片以药材纳税报关进口,约始于明万历年间。然其泛滥猖獗,实在清代后期。清廷为根除鸦片流毒,于1800年下诏停止进口鸦片,并累谕各地方官查拿鸦片走私、擅种罂粟及吸食鸦片者。但终因吏治败坏,颓风难挽,禁烟法令形同具文。1835年,外国鸦片向中国输入多达三万余箱。不少地区罂粟田连阡陌,而且开设烟馆和吸食鸦片者大都逍遥法外。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对禁烟持不同意见的争论。有人要求变通解禁,放松限制;有人认为应  相似文献   

4.
云南云州 (今云县 )人杨国翰是清朝嘉庆年间云南“五华五才子”之一 ,嘉庆二十五年 (182 0年 )进士 ,道光年间宦迹浙江各地。为官作文 ,杨国翰都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历史贡献。他不仅是封建社会里一名有作为的地方官员 ,其诗文在云南古代文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5.
鸦片传入我国前后——兼谈“鸦片”一词的来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鸦片(罂粟)是在公元7、8世纪由印度传入我国,而不是清道光年间由英国人传来。从历史和语言上详细分析了“鸦片”一词以及“阿片”、“阿芙蓉”、“雅片”和“亚片”等几个外来音译名的来历。  相似文献   

6.
论杜文秀的政治思想及其历史渊源马经清朝咸同年间滇西地区爆发的杜文秀领导的反清起义,是回、汉、彝、纳西、傈僳等少数民族联合反对清朝民族压迫的进步起义。这次起义在云南各民族联合反抗封建统治者民族压迫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杜文秀在...  相似文献   

7.
清代黄河上游区域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清代黄河上游区域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世纪80年代,讨论的热点问题主要是关于清朝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以及左宗棠的历史功过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后,学者研究的视野转向了对这一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涉及农业开发、生态环境、农业技术、商业贸易、少数民族经济、人口与社会经济等问题。从目前研究的现状来看,对该区域史的研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遵守学术规范;二是开拓研究领域;三是拓宽研究的视野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毒品史研究领域,学界有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一是罂粟在唐代传入中国,明代医家已经掌握了提取鸦片的方法;二是鸦片战争前所需鸦片几乎全部来自进口,土产鸦片是嘉道年间引入新罂粟种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关于唐代罂粟的种名和清代罂粟替换的原因却始终悬疑。本文用花色和吗啡含量两项标准考证出唐代入华品种确系鸦片罂粟种,而观赏为目的的人工栽培导致其生物碱成分的变化和鸦片产量的下降是清代罂粟替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罂粟(鸦片)作为民族耻辱的象征代表着来自西方强势文明的侵入和冲击,是自晚清以来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进程中具有悲情民族主义色彩的典型符号。在小说《尘埃落定》中,阿来叙述并再现了罂粟种植给现代史时期的边疆带来的巨变。作为自始至终撬动小说情节向前发展的关键线索,罂粟被赋予了多重象征含义,成为作者对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边疆现代性进行反思的重要意象。特定历史语境中进入西南藏区的罂粟,在激发边民对金钱、欲望迷狂的同时,编织出了边区短暂繁荣的美好幻境,它促使边区社会敞开封闭的大门,作为外来力量,它对于西南藏区的经济、社会的转变以及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速融入国家的现代进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商贸和革命两种外在力量双重介入后,西南藏区土司制度走向急速瓦解和终结。在这一进程中罂粟种植意味着某种被带入藏区的现代性,这既是作者对这一段历史进行书写的深意所在,也是破解小说作品深层意蕴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0.
《滇省夷人图说》是在清代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由云贵总督伯麟奉皇帝谕旨主持绘制的,是反映云南少数民族外貌特征、服饰、饮食、习俗及生产生活情景的官方图册。该图说从空间性图像符号生产表征了对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想象;从锄头、服饰、伞、乐器等生产生活层面的共享性图像符号见证了清朝嘉庆年间云南各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从服饰、婚俗、祭祀和信仰仪式中的自享性图像符号视觉表征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文化特征。《滇省夷人图说》以绚丽色彩、变化的线条、丰富的场景、精简的文字等构成的视觉图像展现了清朝中华多民族大一统的盛况,见证了清朝嘉庆年间云南各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它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视觉建构,也为新时代如何利用图像形式和图像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江西客家入迁原由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明后期江西农村的经济凋敝,明末清初战事对闽粤赣三省的破坏,明中叶初露端倪、清中叶渐趋严峻的人口过剩,明清经济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对农业经济作物种植的刺激等方面分析了导致明清时闽粤移民客家由南而北入赣的原由。并以三表一图具体分析了客家的原籍,统计了他们在各市县的建村总数及人户数,展示了他们在全省的分布大势。  相似文献   

12.
四川是我国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的一个大省.它水旱从人,土地肥美,物产丰富,因而向有“天府之国”之称.可是在解放前,尤其是在所谓“防区制”时期,由于广种罂粟,鸦片烟毒泛滥成灾,致使全川疮痍满目,农村经济受到很大破坏.笔者认为,探讨这一课题,对于弄清民国时期四川的经济和财政状况,对于四川军阀史的研究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晚清四川鸦片生产及其动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引种罂粟,可能始于唐代。清道光以前,该省有24厅州县出产此物。晚清时期,四川成为全国最大的鸦片生产省,绝大多数地区皆种有罂粟,而川东一带特盛。清末,全省约有350多万亩土地被罂粟所侵,年均鸦片约12万两。究其动恩,是因为:四川具备种植罂粟的适宜自然条件和固有基础;中国政府受到西方殖民者的控制,实行寓禁于征的政策,或禁而不力;加以长江航道改善,高额利润诱惑。于是很多农民趁机习得罂粟种植、鸦片加工技术,从事毒品生产活动。当今开放时代,欲建设小康和谐社会,固亦须远离毒品之害。  相似文献   

14.
女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世人所认识,因而女子教育现已成为全球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云南近代的女子学校教育始于清朝末年,在民国年间获得初步发展,是云南近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教育史上处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清朝是历代中央王朝对云南民族地区统治最深入的一个朝代,这无疑得益于清朝武力的强大,但也与统治者在云南推行的文教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清初,朝廷势力刚进入云南民族地区,就仿前朝在云南继续推行儒学教育与科举考试,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以稳定清朝在云南的统治;雍正朝改土归流前后,为进一步深入对云南民族地区的治理,清廷在云南广行教读以化其嚣凌,构建和保持少数民族对王朝的文化认同。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边地云南的文化类型与内地更趋一致,稳定和巩固了对云南民族地区统治,具有典型地域色彩的、跨越族群边界的区域性称谓"云南人"出现,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给孙子治病,一位农村老太太竟种植毒品罂粟,为此触犯了法律。2007年6月11日,河南省唐河县人民法院以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判处王风莲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并处罚金2000元。基本案情现年80岁高龄的王风莲,家住河南省唐河县古城乡长桥村。王风莲的一个小孙  相似文献   

17.
实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程.云南经济要发展,农村是关键;农村经济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又是核心.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和西部大开发的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将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要发财、种药材”并不是一句人们说说而已的“口头禅”,而是一项改变农村种养结构的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农村的农民应该种什么药材合适,哪些地方适合种植什么药材?面对“涨三年、跌三年,涨涨跌跌又三年”的变化莫测的药材市场行情;面对上千种的药材品种;面对幅员辽阔、气候复杂的不同的地方,人们不免有点茫然失措。其实,种植药材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  相似文献   

19.
云南银矿作为滇省的一个主要矿冶源,在历史上对支撑封建政府的经济财源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云南银矿的开采历史,清朝时期各主要银厂的分布、课税、银矿业政策,以及在客观上对云南经济发展的影响等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前言清朝为了统治喀尔喀蒙古,在乌里雅苏台设立了常驻的定边左副将军,在最初的四十五年间,三位喀尔喀王公,即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中左末旗扎萨克和硕亲王策凌和其长子成兖扎布、次子车布登扎布先后被任命任职。关于三位喀尔喀王公连续被任命担任清朝在喀尔喀的这一最高驻防官官职的背景,我认为当时清朝是利用喀尔喀王公对尚未确立直接的“盟旗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