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万历《山西通志》的一些问题薛愈《中国方志大辞典》148页有这样一段话:“山西省部份,有明代万历《山西通志》一种,系明李维桢修纂,该志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脱稿未及时雕印,后由新任山西巡抚祝徽于崇祯二年(1629)作序并梓行。故著录学界对其纂修...  相似文献   

2.
三十年代湖北的水灾与农村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素称“千湖之省”,江汉纵横,川流四达,水利兴废对于全省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水利与农业相辅而行,历来是湖北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河工稍疏,堤防辄溃,万顷良田顿成泽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全省水政腐败,水利常年失修,湖北成为三年两旱,十年九淹的多灾省份。国民党执政后,内战连年,无暇顾及水政,以致省内江河水道泥砂淤积,江身日高,旱不能引水,涝则无法宣泄,无法抵御较大灾害的侵袭。地方政府每年虽收取近百万元的堤工捐费,并有堤工委员之设置,但堤防常年失修如故,终于酿成了3O年代两次特大水灾的惨痛后果…  相似文献   

3.
明代流民与豫西方言——河南方言的形成(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洪武、永乐年间两次大规模从山西移徙人口牵涉面很广。山西洪洞县志办公室从一九八二年开始征集明代迁民史料,竟收到全国二十一省市数百个县的大量资料,迁民涉及范围之大可见一斑。洪洞县广济寺内的“古槐迁民纪略碑”载,明初移徙人口迁往地为河南、河北、山东数省。当时的河南府和南阳府三州二十四县接纳山西百姓的数量,仅次于豫北和豫东。明代的河南、南阳二府大致相当于今日豫西地区。从文献资料看,首先形成的是豫北方言,豫西方言步其后。但豫西方言形成的原因与豫北方言并不尽同。本文就豫西方言的形成原因、时间及有关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 (一) 鲁西北,由菏泽、聊城、德州、惠民四个地区组成。农业人口占山东的31%,耕地面积占全省的38%。这里一片平原,土地辽阔,气候温暖,积温较高,无霜期长,又有黄河川流而过,很适宜种植棉花和粮食;但由于春天旱,夏天涝,秋天又旱,加上地形起伏甚微,排水不畅,全区时常受旱、涝、碱的危害。虽然这里的自然环境并不优越,但是广大的劳动人民,适应和改造了这里的自然条件,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和发展。在旧社会就有“金高唐、银夏津,铁打的临清”标志富裕的美名。  相似文献   

5.
位于明代山西镇外长城沿线的滑石涧堡,是一处战略要地,堡中有一块石碑《创修滑石涧堡砖城记》,碑文共计1327字,立于万历十年(1582年),记述了滑石涧堡的创立、重修和军事防御体系的相关史实.对此碑文和滑石涧堡的调查、考释,将有助于明代北边防御体系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6.
一广东省清远县洲心公社,地处北江下游,属平原粮产区。全社有一万三千二百二十八户,五万六千三百二十六人,其中劳动力二万六千一百五十二人。耕地十万零六千一百七十一亩,其中稻田面积七万三千八百零八亩。解放前,这里“洪、旱、涝”灾害严重,土地贫瘠,粮食产量极低。  相似文献   

7.
万明  侯官响 《文史哲》2013,(1):72-88,166
16世纪,晚明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发生了以白银货币化为主要内容的变革,万历十年(1582)刊刻的《万历会计录》记录了这一变革的成果。其中田赋征收的起运存留和折银情况,为我们了解明代万历时期及之前的财政结构和演进,探讨财政视角下的田赋折银以及白银货币化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丰富资料。以山西为例,从《万历会计录》可以看出:万历六年山西全省的田赋白银货币化程度已经达到了32%,这与嘉靖之前山西田赋折银的偶发性、随意性相比,显然有了进步。田赋以外,山西对其他各种徭役、商税、杂税也征收银两。此后,随着万历清丈,一条鞭法的普遍推行,白银货币化遂进一步深入,国家财政体系处于转型之中。在全球化开端之时,山西这一趋势,与当时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一致的。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是漫长的、艰难的,也是不可阻挡的。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的皇陵都在陆地,唯独中国有座水下皇陵——明祖陵。 明祖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修建的衣冠陵墓,位于江苏省盱眙县境内。公元1680年明祖陵在一场特大洪水中沉入洪泽湖底。300年来一直是个难解之谜。1966年,洪泽湖遇到了少见的大旱,才露出一批大型石刻。 从1979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多次拨款对明祖陵进行抢救性修建。首先修筑了一条长2700米的围堤,把明祖陵从洪泽湖中隔离了出来,接着排去围堤内的湖  相似文献   

9.
杨朝明 《东岳论丛》2002,23(5):113-117
上海博物馆楚竹书有《鲁邦大旱》 ,鲁国此次大旱可能发生在孔子归鲁到去世的六年之内。《鲁邦大旱》有孔子所说 :“邦大旱 ,毋乃失诸刑与德乎”一语 ,孔子常常论述“刑”与“德”的关系 ,该篇所记应该是孔子评论鲁国大旱与其当政者“刑”、“德”措置的关系问题 ;哀公礼尊孔子 ,常常向孔子请教 ,大量的哀公问政于孔子的材料可与该篇相互印证。种种迹象显示 ,该篇是研究孔子思想与鲁国文化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清代山西境内“客民”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明朝初年开始,山西一直是北方的一个重要的移民输出地,数以万计的山西人离乡背井,辗转四方。时至清代,山西平民的外迁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表现形式由明代以官方移民及流民为主,转而以商业性移民为主①。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客民”在山西的绝迹。近代文献中...  相似文献   

11.
常伦诗曲创作叙论王建堂常伦(1943—1526)字明卿,号楼居子,山西沁水人。正德间进士,除大理评事,滴寿州州判,迁知宁先州,是明代曲坛上的一颗摧灿的明星,有《常评事集》《常评事写情集》传世。明代后七子领袖王世贞评其诗“如沙苑儿驹,骄嘶自赏;明末著名...  相似文献   

12.
近年笔者在整理明代回回史料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有关西域回回入附内徙中原的记载数量最大,始自明太祖洪武中,迄至明神宗万历初,历时二百年,年年有之,月月不乏,可谓是继元代以后中国历史上西域回回入附中原的又一次高潮。兹仅就明代西域入附回回的人口及其分布情况作一简要介绍,或可有益于明代回回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西夏灾荒史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夏王朝的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进行了粗略的梳理,指出窖藏存粮、移民就食、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等是西夏政权主要的防灾、赈灾措施。同时就西夏时期的自然灾害对西夏社会的影响及其相关问题作了简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一、娘子关扯出的历史谜团2011年8月23日,山西作家太行采风团来到娘子关。娘子关位于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最早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所建长城关口之一;隋开皇时曾在此设置苇泽县;唐朝设立承天军戍守处,唐大历年间修建“承天军城”;宋代建“承天寨”;明代为“承天镇”;清代增建“固关营”。是太行山上内长城的重要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  相似文献   

15.
晚清灾荒频发的政治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随之而来的饥荒也十分严重。究其原因,除了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之外,政治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政治腐败、战乱频仍大大降低了政府和人民的防灾、抗灾能力,从而加大了灾荒发生的频率。一晚清时期,灾荒频发。从1840年到1911年短短的70几年中,可以说是年年遭灾、岁岁都是灾年。就其中的重灾年份来看,40年代,黄河连续决口,随后是秦豫大旱,紧接着是接连3年的东南各省的大水;50年代,旱蝗严重,瘟疫流行,黄河改道;60年代,洪水泛滥,永定河多次决口;70年代,北方持续干旱,“丁戌奇荒…  相似文献   

16.
苏北濒临黄海,地势低洼,由于水利条件差,涝、旱、虫、卤水倒灌等灾时有发生,抗日战争时期敌、伪、顽势力的控制,兵荒马乱,真是既有天灾,又有人祸。为了建立苏北根据地,1939年,我新四军苏皖支队东进,1940年10月与南下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在海安会师,数万军队进入苏北,粮草供  相似文献   

17.
论明词中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继元而起,历275年,清又代明,亦维系268年,两个王朝维系年数相差无几,”但就词的发展来说,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一衰一振。明代是低谷期,清代则是所谓中兴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词至于明,而词亡矣。”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亦谓:“金元工于小令而词亡,论词于明代并不逮金元,追言两宋哉。”在吴看来,词之中衰金元已始,至明更甚罢了。总之,明代词之不振,已成定论。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中衰,主要指明代没有产生有成就有影响的词人、词派和上好的词作,而仅就明代词人和词作的数量上说,要远胜于金元两代。仅《…  相似文献   

18.
晋商的发家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山西人,为生计而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在一次次的迁徒中,把视为末业但能带来财富的经商作为生存之道,在求富逐利的强大动力驱使下,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山西在清代盛行重商贱儒的社会风气,重利之念,甚于重名。许多...  相似文献   

19.
对明代中期历史的研究,我们似不应忽略杨一清。他历仕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并于正德十年及嘉靖五年两次入阁,担任过户部、吏部尚书等要职;两次总制三边(延绥、宁夏、甘肃)军务,对明代北边防务及明代川陕茶马贸易和马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所著《阁谕录》一书,涉及嘉靖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边务、选举用人、赋役科派、农民起义等诸多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是研究嘉靖年间社会历史及西北史的必备之书。  相似文献   

20.
明代池盐产地分布于北直隶以及山西、陕西、湖广三省,至少有52个盐池得到了开发。如果以县、所计算,则至少有22处池盐产地。与元代相比,明代池盐产地增加了14处,增长幅度为175%;盐池增加44个,增长幅度为550%。可见,明代池盐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恢复了唐代的规模。明代池盐生产之所以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明朝建立以后统一局面的形成和社会秩序较为稳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