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神写形论     
<正> 1 艺术创造的过程,不可否认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所起的作用。所以,它既不能局限于以形写形的范围,也不能局限于抽象或具象、摹仿或表现的范围。为此,东晋艺术家顾恺之早在一千五百年前便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在这里,按照顾恺之的理论体系,形是表,神是里,形是神的形,神是形的神,只有将这二者结合到水乳交融的水平,艺术家的抒情写意才能迁想后而妙得,才能达到不似之似  相似文献   

2.
中国艺术有“以形写神”的传统,儒释道心性论、形神观和言意观为此奠定了思想基础。以形写神具有五层美学蕴涵:穷形尽相与艺术家的体物工夫有关,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物象的观照;传神写照是艺术创造的审美理想,有赖于审美情感的介入,需要创造意识发挥作用;随物赋形是对艺术形式法则的概括,落实在艺术家展现创造力的“写”的过程中;形神两忘指向心物交融、物我不二的审美境界,有意无意之间方为传神之妙;游戏笔墨是活泼自在、任运自然的审美情趣,在禅宗思想滋养下,艺术创造成为彰显自性的方式。以形写神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蕴涵和人文价值亟待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3.
神的表达,是中国画的终极追求。宗炳的“畅神”论和谢赫的“气韵生动”说,进一步发展了“以形写神”论。意象性是中国画的根本特点,散点透视是中国画特有的表达方式,“以形写神”观对中国画影响深远。在造型上,中国画追求不似之似;在创作表现技法上,重视以线造型,以墨色为‘主。“以形写神”观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指引着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作为六朝三大画家之一的顾恺之在绘画领域第一个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论述了“以形写神”论的实质内容及其形成的深厚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5.
一般都将“以形写神”视为顾恺之绘画理论的核心,并且认为顾恺之已具有“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的认识。本文对此有疑议。“以形写神”的提法见于下面这段论述:·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论画》) “对”者,对象也。顾恺之反对那种“改易阔促,错置高下”违背生活常理的绘画,也就是说,他要求绘画形象的比例透视应当基本符合客观真实。但顾恺之特别加以反对的却是  相似文献   

6.
王蕊 《南都学坛》2003,23(3):11-12
南阳汉画像砖石图案题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传达着汉代艺术家对时代的深刻感受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艺术家通过对传统图案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并借助自然界的事物和形象 ,寄托和抒发了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情感。在艺术创作表现上 ,以“满”传神 ,以“动”传神 ,体现了中国造型艺术以神写形 ,以形传神 ,形神兼备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以形写神”(出自东晋顾恺之画学)和“离形得似”(出自晚唐司空图诗学)是代表中国美学形神论两大主流的艺术命题,前者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美学形神论诞生而后者的问世昭示着中国美学形神论成熟。关于顾恺之“以形写神”说的“承前”意义,笔者已有专论,可供参阅。本文拟从“启后”角度对司空图“离形得似”说的历史影响作一审视。“离形得似”的美学形神观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和丰富的理论内涵,无论就其历史延续性还是就其影响覆盖面而言,它都堪称传统美学形神论发展史上一重大转折标志,又可谓横越于诸多艺术门类的重要创作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8.
顾恺之是中国最早系统提出“传神论”的绘画美学理论家。“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理论成为中国人物画的重要创作方法。从“传神论”的哲学源头入手,讨论各家思想对其画论的影响,论述“传神写照”这一理论中“神”的内涵,重点从审美体验来论证“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概念,从而加深对顾恺之绘画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象外之家”是司空图诗美理论的核。概念,它第一次以浑融的姿态展示了中国诗歌意境的独特风采。“象外之象”的出发点是创造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审美意象.而其诗美的真正发生则存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之中。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在高度凝炼的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交流碰撞、沟通融合,才是“象外之象”诗美生成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枣庄伏里土陶艺术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艺术,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的精髓。本文从中国画的“形”、“神”、“意”的角度对伏里土陶创作影响及伏里土陶对艺术创新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更深入地研究伏里土陶这一地区文化艺术,使伏里土陶获得更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顾恺之对传神提出“以形写神”的具体方法,学术界对此已有很多论述,但关于他的“悟对通神”的美学意义则一直未受到重视。“悟对通神”就是在有背景的人物画中,通过人物与视觉对象的交感而畅通人物的神情,在人的形体之外又发现了人的观照对象的传神作用,并且认为人的观照对象有时比人自身的形体更能充分表达人的内在精神。因此,我们认为“以形写神”之“形”也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含有人的观照对象(“对”)的“形”,“悟对通神”是“以形写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以形写神”论的补充与发展。以“悟对通神”为美学原则的有背景的人物画,对于从人物画到山水画、从“传神”到“畅神”的过  相似文献   

12.
“以形写神”是中国古代画论很早就提出的观点,它阐述了形与神辨证统一的互补关系。“形”所指事物的外貌,是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神”体现事物的内涵,揭示了事物内在本质,是象征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是神赖以存在的躯壳,  相似文献   

13.
凡是用旧媒材和颜料画在中国纸或绢上表现流行已久的题材的绘画 ,都叫“中国画” ,或者叫做“中国的绘画”、“传统的绘画”以及“水墨画”。在文中 ,我们都用“水墨画”来统称。我们知道 ,“神”是中国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几千年来 ,人们对此作了大量的陈述。在陈述中 ,屡屡说起感受“神”的困难 ,感觉到“神”的短暂时刻和为此而付出的长时间的努力。直至最后才能达到如“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等等的境界。但是 ,随着时代的进步 ,艺术的不断发展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古老社会的产物 ,随着这一产物的发展与古老社会的衰落 ,传统…  相似文献   

14.
刘勰艺术“意象”论说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继承前代哲字和美学的研究成果,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意象”这一艺术创造中的重要问题。“意象”论揭示了艺术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特征。刘勰从艺术创造的动态过程具体分析了“意象”的意义,艺术构思的结晶是“意象”的内在生成,语言对“意象”的物态化是“意象”的外在实现。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民间美术意象结构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间美术是各民族人民自己创造自己欣赏的艺术 ,在历史的艺术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独特的意象结构深刻的体现了它自身的艺术规律。简练概括的造型 ;以形写神的审美价值 ;托物言志的美学观念 ;合情不合理的审美趣味 ,在世界美学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彩。今天我们研究它的审美特征 ,对我们在更高的人生境界上去追求“返朴归真” ,去获取“民间”艺术在精神上的自由以及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虽然六朝山水画论有重传神的说法,但是通过对六朝时期文学艺术的研究,不难发现,从顾恺之开始,人物画论中"以形传神"的说法便已隐含着对写形的关注,绘画评论中对写形的论述也很多,山水诗文领域亦有"文贵形似"的形似论,这都说明六朝并未形成鲜明的形神对举、重神轻形的思维模式;形神关系尚处于争论探索阶段。该时期山水画论的写形指向确实存在,写形并非作为传神的工具,而具有与传神共存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金玉 《延边大学学报》2005,38(4):120-123
朝鲜族舞蹈是一种综合性舞蹈艺术,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以形体来表现感情、性格和色彩,具有本身内在的发展规律和表达形式。朝鲜族舞蹈所体现的直发力和传导力、“形”与“力”、“力”与“力”、“形”与“形”的关系是朝鲜族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元代文人画的“不求形似”之说并非放松对“形似”的追求,更非认为绘画表现事物可以任意勾画,而是对“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另一角度强调,是为了追求画中的形象和笔墨呈现更能写人之真心、传自然之真性的“绝似”.其探索与开拓,本质上依旧遵循着中国画的艺术发展规律.后人的片面理解,根源在于理解的角度.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当代众多卓有成就的水彩画艺术家中,安徽宿州籍水彩画家丁寺钟就是较为杰出的一位。其所创作水彩画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上的形式美感,更能给人以深刻的哲理启迪。本文所涉"意象"一说,脱胎于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写意"理论,在长期的创作与欣赏过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文化史上,玄妙的老庄哲学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天然、虚静、身与物、言与意等美学思想,深刻影响着后世人们探究美的致思方向、欣赏美的旨趣取向,甚至直接促成了创造意境美的方法论。经由宽厚的具象写实平台,丁寺钟兼收中国水墨画写意灵性,并蓄老庄美学意蕴,吸纳抽象元素,运用水彩画语言,写感觉、写印象、写记忆、写情绪,逐渐进入意象水彩创作之臻境。  相似文献   

20.
工笔人物画开中国传统之先河,是我国最早形成的一种绘画形式。如何再认识、再理解工笔人物画,是当代工笔画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观念问题,对工笔画教学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微观上看,工笔人物画在千百年的变迁中,一直保持着以线立骨、以意赋色、以形写神和意象布局等艺术特色,并以此构成符合中国人审美要求的艺术形式。如今当代西方艺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画坛的每个角落,工笔画吸收西画的素描和造型观念,在传统工笔画线条造型的基础上,将新的线条引入其中,并营造出完全不同于古人的情感氛围,在描绘现实人物的生活与形象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