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叶圣陶曾指出:教学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也就是说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不能满足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更是激励思维变“教”为“导”,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
近日,深圳事业单位新聘员工告别财政养老,试行“社会养老保险+职业年金”的养老保障制度,退休“双轨制”向“单轨制”这一重大转变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深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深圳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障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亮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与企业在养老制度上由“双轨制”向“单轨制”过渡,符合社会公平理念。二是建立职业年金。职业年金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有利于激励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更用心地服务社会事业,同时实行了年功积累,也体现了服务贡献程度,保障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合理的退休待遇。  相似文献   

3.
“人性”苏醒 “天空中出现一只雁,三只、五只……雁阵用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民族的文字,在苍穹上写了一个铺天盖地的‘人’字。  相似文献   

4.
近日,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在社会组织“双轨制”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为社工组织开辟了登记、备案的“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5.
柳絮 《女性天地》2014,(12):29-31
“啃老族”是指无能力独立生活,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目前,“啃老”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边是年老的父母养着“未断奶”的孩子,一边是潇洒悠闲终日与网络为伴的青年。这种现象也让不少爱儿心切的父母扪心自问:当初的溺爱是否已遭到无情的报复?  相似文献   

6.
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用人类身体语言来传情达意。旱在史前,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故舞蹈中的每一动作都有其特定含义。本文将以煅心村的“魂跳”为例进行分析。“魂跳”是煅心村杨姓族人信仰的重要部分.是当地原始舞蹈文化的遗存.阐述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巫舞。在祭祀仪式中.巫师有形的身体动作与无形的神灵世界相沟通。用一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反复地演绎神灵在前世所经历的场景,去寻找一种叫“根”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和内地许多城市一样,深圳街头也随处可见“礼品回收”的广告招牌。“礼品回收”的红火表明,“礼”的成分在当今几乎已荡然无存,剩下的仅仅是“品”的经济价值的流动与转移。对于我们这个重“礼”的民族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人社部新闻发言入尹成基日前表示,我国延迟退休年龄将借鉴国外经验,拟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措施,并以“小步慢走”的方式实施。养老问题之所以从一个公共话题发酵成全民热议的焦点.原因就在于相关部门试图以“经济”的方式解决“社会”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退休是一种政治权利而并非普通社会管理的内容;恰如纳税是公民法定义务而非可选责任。  相似文献   

9.
充斥着“钱”的镜头 前段时间处在公众关注热点的影片《苹果》的英文名字是《Lostin Beijing》(迷失在北京)。剧中“迷失”在北京的两对夫妻都是外地人,他们恰好分别代表了外地来京创业的两种现实类型:开办了高档洗脚房和美容院的成功了的老板林东和妻子王梅;仍然在温饱线上奋斗或挣扎着的洗脚房打工妹刘苹果和做“蜘蛛人”的丈夫安坤。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各方面急剧变革。在这种情境下,难免会出现一些“新现象”,而这些“新现象”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我国的社会现状。“奉子成婚”现象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出现的,加强对“奉子成婚”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事关个人幸福的事情,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长远发展的事情。本文尝试对“奉子成婚”现象的成因作分析,并且从社会学的角度解读这一现象,最后对“奉子成婚”的未来走向作一大胆预测。  相似文献   

11.
张艳云 《职业》2014,(33):164-166
《永远的蝴蝶》这篇经典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富有一种东方审美情致——“诗化”的艺术。它与一般的微型小说不同,呈现出“诗”的审美艺术特征:凝练、抒情和富有意境。笔者以此篇文章为例,总结了微型小说“诗化”艺术解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眼与眉     
说“眼” 眼睛最主要的功能是看,但除了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说”。譬如“暗送秋波”就是在传达着对对方的好感,它甚至比直接说出来更勾人心魄;而“抛媚眼”在情场之外则显然是在传达着一种讨好与巴结。  相似文献   

13.
高校“留言壁文化”是指大学生在学校建筑物的墙壁上写下各种留言,从而形成的一种非主流的校园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不少高校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它是一面特殊的了解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镜子。对高校“留言壁”进行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当前,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人生理想模糊、不求上进的人生态度,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挫折教育和婚恋观教育等人生观教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司蕊  刘海霞 《现代交际》2023,(11):17-24+121
“两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经济思想,体现了对现有生态理论和经济理论的双重超越。其对于生态理论的超越在于化解了“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对经济理论的超越在于发展了传统生产力理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理性和经济理性的辩证统一。“两山论”对生态理论和经济理论的双重超越的意义在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和生态与经济的相互转化、融合发展等。  相似文献   

15.
一些年轻人心高气傲,对工作期望值高、价值观出位,在择业上“高不成、低不就”。这种“就业压力”催生的新一代“啃老族”成了一种社会新现象。  相似文献   

16.
吴业苗 《社会学》2010,(1):39-42
针对“一对一”慈善助学活动中因受助人不向捐助人“感恩”而引发纠纷的现象,有人替不“感恩”的学生辩护,认为捐助人不能用“感恩”来道德绑架受助人,有人则要求受助人要“知恩图报”。实际上,“一对一”慈善助学纠纷之所以发生,主要在于捐助人与受助人误读了各自的权利与责任,可以通过强化助学制度建设、改变助学模式、开展适当的感恩教育等路径减少、避免纠纷。  相似文献   

17.
一、进步与危机的悖论 自19世纪末以来直至当今,中国社会似乎始终处于某种危机状态之中。一代又一代社会精英奔走呼唤,号召人们“担负起天下兴亡”,同时对于救国、治国、强国之路“上下求索”,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当“医国手”(龚自珍语)们为自己的时代开出“救世良方”时,往往将当时社会危机的症结归结为某种单一的因素。例如,清末的维新志士、革命党人相信,当时国家的状况之所以那么坏,问题就在于君主专制体制,在于满人当政;民主革命时期的人们相信,当时的中国政治动荡昏暗、民不聊生,祸根全在于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文革”结束后,人们痛定思痛,认为“十年动乱”乃至1949年以后的所有偏差,问题全都出在“左”的路线。  相似文献   

18.
孙武科 《现代交际》2010,(10):200-201
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四个一”模式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概论”课中贯彻“四个一”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提高“概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要在“概论”课中贯彻“四个一”模式,重点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细心准备一份优秀的教案;真心上好一堂精彩的示范课;精心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改革论文;用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9.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不能再拖下去了。”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社区党总书记张育彪对养老金双轨制很不满,他在全国两会上提交相关建议,建议取消养老金双轨制,国家能尽快整合改革管理体制,增强社保在实践操作中的公平与效率。养老金“双轨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养老金双轨制是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双轨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去年12月,中国社科院发布报告称,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众多的双轨制,在改革中逐渐并轨了,但是唯独原来并轨的职工退休制度,在改革中反而实行了双轨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