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是什么?这是近几年来史学界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我们认为首先要把基本线索的含义弄清,否则各说各的,就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从通史的角度看,顾名思义,基本线索应该就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中,社会主人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所一贯致力的中心任务,而不是这时期中的一个一个重大事件。抓住一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线索,顺藤摸瓜,就可以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全貌和它的来龙去脉。基本线索与这一历史时期内的各个阶段有关,但其本身并不等于就是划分阶段。每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线索是客观存在,不是后人可以主观意志随便安排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如何确立中国近代史的体系,而且关系到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和怎样评价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作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80年代以来,史学界就如何表述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主要有八种说法。 相似文献
3.
有关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五十年代中期实际上已经开始。近年来,一些史学工作者重新提出了这个问题,代表性的观点有“阶级斗争的表现”(即所谓“三次革命高潮”)、“两个过程”、“红线”与“黑线”、“四个阶梯”论等。本文拟就此谈点看法。 一、“阶级斗争的表现”不是历史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史学界争论颇多目前仍在探索的问题。以现代化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不仅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题,能够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而且史学界也早有此论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国近代史线索问题的解释,在目前史学界诸多观点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两种观点。一种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来描述中国近代史线索的观点。这种观点立论的基础是以阶级分析的方法将属于人民革命范畴的几次运动视为中国近代史的主流,而把与中国人民相对立的外国列强和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视为造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力量,是中国近代史的逆流。另一种观点是最近几年提出的以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前进的四个阶梯的对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新解释。这种观点立论的基础除了肯定人民的 相似文献
6.
学习祖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题。因为科学地了解祖国的昨天,才能自觉地珍惜祖国的今天和创造祖国的明天。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共一百一十年的历史。它在祖国发展史上时间虽然很短,却非常重要。这一百一十年,一方面是许多帝国主义相继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勾结日紧,陷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是富有革命传统的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如何确立中国近代史体系,而且关系到如何理解这段历史的基本内容和怎样评价中国近代社会各阶级的作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长期以来,它之所以引起史学界的广泛注意,以致宏论迭出,原因就在于此。就目前已发表的各种观点来看,它们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如果对它们加以透彻分析,取长补短,也许能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结论。为此,本人不揣冒昧,仅就几种主要观点,试作评论。一在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问题上,提出最早、影响又大的观点,恐怕莫过于胡绳同志的“三次革命高潮”说了。早在1954年,胡绳同志在当时开展的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中曾提出:“要解决分期问题,必先确定划分时期的标准,这也就是要确定,我们在叙述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任务时,是在说明什么,以什么来做基本的线索,循此线索,即可按照发展程序把各方面的历史现象根据其本身的逻辑而串联起来。”为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史学界于五十年代定下来的以“两个过程”和“三次高潮”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基本体系的提法,对冲破旧史学中的封建“正统”观点和资产阶级“就事论事”的烦琐哲学,无疑是起了重大作用的。这一基本体系,应该说基本上是符合历史情况的。问题是在当时“左”倾 相似文献
9.
一、摆脱陈旧的思维定势前几年,学术界就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和线索问题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确起了开阔视野、启迪思想的作用,但同时我们又不能不遗憾地说,这个问题并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的进展。无论是“四个阶梯说”,还是“双线说”,抑或“民族运动说”,它们基本上只是在“二个过程”、“三个高潮”的架构下进行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尚未从根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问题是解放后三十多年来中国近代史学界一直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讨论,是认识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也是合理地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行分期和建立完整的中国近代史体系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过去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主要侧重于从中国近代史的前半段(1840—1919年)的过程中去探讨,这样势必会割断历史,使有的问题找不到明确的答案。本文试图从完整的半殖民 相似文献
11.
在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中,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两个过程”是毛泽东同志对近代史基本线索最重要、最完整、最确当的概括,全部“近代史的重要内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包括在‘两个过程’的范围之内,都是可以用‘两个过程’论的思想来加以解释的”;因此,必须坚持以“两个过程”而不是其他意见作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对此,笔者有两点不同的看法。第一点,笔者认为毛泽东同志并未用“两个过程”来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所谓“两个过程”,是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以下简称原文)中的这样一段话概括出来的:“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语]带着“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疑问”,我们探讨了法学中国化问题。我们认为法学中国化并不是指法学本土化(即把西方法学变成本土的法学),因为本土化仍然是西方法学在中国,我们呼吁那种汲取中西文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做出中国人对世界法学有独特贡献的法学,那种能张扬中国人主体性并能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法学。这种法学担负着振兴中华的责任,为中国法治建设服务;体现中国人对法治理想的憧憬;表现为中国的法律学人在世界法学中的话语权与参与权。从这个角度看,也许法学的中国化是一个永远在途中的问题,但法学中国化表达了中国法律…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开始以后的中国历史,过去使用过各种不同的名称,如中国近世史、中国近百年史、中国近代史等,也有称作中国现代史的。近世史这一名称,是因袭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界划分世界史而来的。梁启超在“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一文中写道:“泰西史家,分数千年之历史为上世、中世、近世三期。所谓近世史者,大率自十五世纪之下半以至今日(按此文作于1902年——引者)也”。在另一文中他又以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对比地说:“合世界史通观之,上世史时代之学术思想,我中华第一也;中世史时代之学术思想,我中华第一也;惟近世时代,则相形之下,吾汗颜矣,虽然近世史之前途,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李良玉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76-83
现行中国近代史分期方法已经沿用了几十年,应该打破把近代史分割为近、现代的习惯,形成一个贯通110年的完整历史流程,建立以国家政权为轴心,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法律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框架为对象的叙事体系。应当科学地理解有关经典论述,在培育健康开放的近代史史学观念方面下功夫,以便对近代社会有一个更加客观平实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16.
近代史进程基本线索的理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收获。这一探讨历经曲折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论证了中国近代史主线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正确观点;50年代对近代史分期进行了热烈的争鸣,认识更加深入,尤其是以范文澜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同时应以资本主义的发展来考察近代社会进程的看法,具有前瞻性意义;进入新时期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指引下,学者们从新颖的视角进行思考和分析,更有许多新的创获,胡绳、李时岳、陈旭麓、刘大年的主张尤有代表性,集广大近代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最终得出"两个基本问题"的科学认识。总结这一探索历程有深刻的意义,证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坚持革命性与科学性二者相结合,坚持从掌握充分的史料来科学地分析问题,这同死搬教条的做法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一理论问题最终圆满解决,是近代史领域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以唯物史观原理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逻辑依归。 相似文献
17.
近 10年来 ,有感于中国近代史研究与学科建设的某些现状 ,我曾写过几篇小文 1。我曾冒昧提出 :中国近代史研究需要理论的突破。所谓理论的突破 ,意即对某些未经确证却已先入为主而且还像万有引力定律那样常被演绎之定论的突破 ,连同支撑有关定论的思维定势与方法。如今看来 ,此念似乎还没有完全放弃或修改的必要。对于攻读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来说 ,近代史学科乃至整个历史学能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历史观念与思维方法 ,远比关于历史知识的积累重要得多。笔者守候教坛凡 18秋 ,为时无疑不长 ,也不算太短 ,时常习惯于站在受课者的立场 ,… 相似文献
18.
一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需要创新,研究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论点,发现新的资料。一切学科都要前进,都是随着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历史研究是研究过去的事情的,它如何前进?如何创新呢?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实事求是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原则。过去的事 相似文献
19.
20.
“时事新编”“时事新编”十二卷二册,又“时事新论图说”一册,1898年由上海广学会出版。“李提摩太著、天津时馆诸子译、蔡尔康参订”。李于已丑、庚寅间(1889-90年)一主时报,日著新论……今辑成书,分国政、外国、格致、矿物、通商、筑路、养民、教民、新学、利源、军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