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担保解除财产保全是指为了确保因错误解除财产保全给申请人造成的损失能够及时得到赔偿,被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供担保,法院裁定解除财产保全的诉讼行为。反担保是具有公法与私法双重属性的法律行为,若满足“不少于保全额有效担保”的条件或申请人同意时,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但财产保全的对象是争议标的财产的,必须经申请人同意。解除保全应遵循保全措施对当事人影响较小为原则,“等值担保财产且有利于执行”是变更保全财产的条件,不应当作为解除保全程序上的障碍。厘清法条适用情形,方可统一裁判尺度,限缩司法自由裁量空间,从而真正做到类案同判,切实维护法制统一、维护司法权威,实现司法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
民事诉讼中的财产保全是保障民事判决、裁定得以执行的重要手段。作者认为诉讼保全的起止期间应界定为当事人起诉后至执行完毕的阶段,法院对于经济状况好的申请人可以不要求提供担保,财产保全裁定的效力应维持到执行完毕时止,法院依职权采取保全措施不当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由法院赔偿。  相似文献   

3.
必要性是财产保全的根本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产保全是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经济纠纷作出判决之前,为保证将来作出的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能得到全面履行而对当事人的财产或争议的标的物所采取的强制措施。财产保全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经济纠纷案件过程中常用的法律手段,但不是一个必经的程序。对于每一件具体案件来说,是否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取决于是否确有必要,即必要性是财产保全的根本前提。但在司法实践中,有些审判人员往往忽略了这一根本前提,造成法律适用上的混乱,因此,有必要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综观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精神,我们认为,所谓“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财产保全责任险的广泛应用,对于解决“保全难”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财产保全责任险是责任保险的一种具体类型,其显著降低财产保全申请人提供担保负担的同时也在弱化财产保全担保功能,由此引发财产保全滥用的风险。诉责险应用过程中实际发生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实质降低财产保全审查标准、保全申请人获益、保全错误认定标准的模糊性与时间滞后性导致财产保全滥用风险的增加。应当从保险机制与司法机制两个维度进行改进,以应对诉责险作用下财产保全滥用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诉讼侵权行为是指加害人无正当理由,通过提起民事或刑事诉讼、恶意告发、滥用诉权给诉讼中的一方当事人造成一定损害,或者无正当理由申请保全给被保全人造成一定损失的行为;包括四种情形:一是无正当理由提起民事诉讼,二是恶意告发,三是滥用诉权,四是无正当理由申请证据或财产保全。加害人的范围包括恶意提起民事或者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恶意告发者,还应包括作伪证的证人、虚假鉴定人等其他诉讼参与人。诉讼侵权责任应该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并且加害人的过错应该包括故意和过失。在恶意刑事诉讼的赔偿方面,应该协调加害者的民事赔偿和国家赔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民事诉讼中,为了保障判决结果的顺利实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律明确规定了财产保全制度。然而,究竟可以选择何种财产保全的担保方式,各地法院对此的要求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对当事人民事权益平等保护的缺失。从理论与实际出发,就我国民事诉讼财产保全中信誉担保机制的引入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结合我国《仲裁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论述了我国商事仲裁中的财产保全问题,其中主要就申请财产保全的时间、作出财产保全决定的机关、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应具备的条件等问题作了阐述,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财产保全制度以保障将来依法作出的生效裁判文书能够顺利执行为初衷,但"申请人即为正当权利人"的预设前提在临时保障申请人权利的同时也潜在地给被申请人及案外人带来了权益受损的隐患。基于平等保护当事人权益原则,财产保全程序中被申请人及案外人的权益急需相应法律予以保障。纵观财产保全程序的运行进程,程序启动的依申请主义,程序救济中的异议制度构建以及检察机关的外在监督无疑是被申请人及案外人权益保障的有效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指出现行财产保全管辖制度的缺陷之基础上,分别就财产保全的管辖法院及其与诉讼管辖协议、仲裁协议的关系,以及财产保全错误时要求损害赔偿的管辖法院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事对物强制性措施制度不健全,以证据保全功能定位的对物强制性措施代行财产保全功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发生功能异化现象,反映出实践对财产保全制度的迫切需求,同时,证据保全与财产保全对物强制性措施存在“交叉但不重合”的竞合关系。厘清证据保全与财产保全功能二者的关系,有利于理解实践中查封、扣押、冻结的乱象,更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刑事对物强制性措施制度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1.
国际商事仲裁中,双方当事人未提出管辖权异议时,仲裁机构可主动提出管辖权异议,管辖权异议提出时限的规定应特定化;国际商事仲裁协议优于国际商事合同;在管辖权问题上我国可采用"并行控制"制度,建立"中止程序";当事人向仲裁机构申请财产保全不应成为必经程序,我国应明确规定,仲裁前当事人因情况紧急的可以申请财产保全。  相似文献   

12.
证据保全是指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主动采取一定措施加以固定的调查取证措施。严格地说,证据保全是一种特殊的调查取证的方法。民事诉讼法第74条规定:“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依该条规定,出现需要证据保全的情况,譬如了解案情的人因年老、疾病有可能死亡,如不及时询问,将无法取得其证言等,人民法院可依诉讼参加人(主要是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申请或依职权主动采取措施进…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的司法解释对财产保全制度的规定应在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加大财产保全力度;建立紧急情况下财产保全制度;制定严格的财产保全条件;将司法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财产保全的做法上升为法律。使我国的财产保全制度更加完善、科学。  相似文献   

14.
“错误”一词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民商法中的特有术语,它与我国法律中的过失、过错或错误有着不尽相同的地方。本文根据大陆法系的有关规定,概括地介绍了大陆法系关于错误的含义,特征和由错误而成立的合同——错误合同的种类以及错误合同的法律效力。与此同时本文也扼要地介绍了错误合同撤销时所涉及的撤销权人、撤销的除斥期间和合同撤销后当事人返还或赔偿财产的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诉前财产保全制度在我国现行刑事法律中尚无明文规定,理论界和司法界对此讨论亦不多见。本文拟通过对我国职务犯罪诉前财产保全的现状及完善我国诉前财产保全制度,试提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职务犯罪诉前财产保全制度,以期促进我国职务犯罪诉前财产保全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担保法>34条、37条在规定"可以作为抵押权标的物的财产范围"的同时,又规定"不得设置抵押财产的范围".就其立法技术而言,具有明显的缺陷.这样的立法对抵押合同的当事人在选择抵押物时形成困惑,它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存在明显的矛盾和不协调.随着经济的发展,能作为担保的物的价值及属性是不断变化的,可用于抵押的财产日益增多.因此,抵押权的立法,应摆脱传统立法中的保全抵押的限制,以充分发挥抵押权作为一种财产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担保中的保证保全王亦平冀国瑞保证是担保的一种方式,其实质是把履行债务的主体及其财产范围,由债务人扩张至第三人,以增加债权受偿的机会。但是,债权人与保证人之间仍然是一种债的关系,债权的实现无法跨越债务人或保证人的履行而满足。在法律未对保证保全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18.
中韩仲裁立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修订的韩国《仲裁法》强调国际化和自由化 ,大量参考和运用了外国先进立法和国际公约的规定 ,在当事人意思自治、仲裁庭的自裁管辖权、仲裁协议的“书面”形式的解释、仲裁中的财产保全制度及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制度方面与中国《仲裁法》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的某些制度很值得我国仲裁立法借鉴。  相似文献   

19.
保全性裁判抵押权是法国民事执行程序法创立的一种新型抵押权形态,它既是一种保全措施,又是一种担保物权。保全性裁判抵押权不但能够防止债务人逃避债务,而且能够对债务人起到威慑作用,这种抵押权在法国很受欢迎。我国司法机关在财产保全和强制执行中广泛使用查封措施,在目前的制度设计中,不动产查封在办理登记后已经享有对抗效力和优先效力,鉴于在查封登记的不动产上实际上存在一个没有抵押权名义的抵押权,因此建议我国在未来的物权立法中借鉴保全性裁判抵押权制度。  相似文献   

20.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民事主体因人身权利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损害或遭受精神痛苦,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等方法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问题,关系到当事人的哪些权利受到侵犯可以请求精神赔偿.从立法上确立国家赔偿案件的精神损害陪偿制度,有利于阻却侵权行为,保护人格权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