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来华的欧洲殖民者往往都有家人相伴随.家庭成员的日记、信件似乎是可以让人生动地洞悉日常殖民经历的有用信息源.瓦尔特·弗雷(Walthet Frey)是1905-1938年间在中国的一位杰出的建筑师,并且是1914年以前天津德国社团的支柱人物.他的姐妹伊莉莎白(Elisabeth Frey)在1913-1914年期间来华看望他,并且给她在德国的母亲写了一系列的信件.这些信件从一开始就被有意识地作为一种日记,揭示了国外殖民经历的许多含混性.它们不仅记述了一位年轻女性二十世纪初在中国的殖民经历,而且详细地说明了"殖民凝视".同时,这些信件也清楚地显示出依靠此类资料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叙述了20世纪初发生于陕西的三个典型教案,即:燕子砭教案(1900年)、三边教案(1900年)、平利洛河教案(1903年),阐明了这些教案的发生根源于基督教传教事业的殖民性与中国民众民族自卫意识之间的尖锐矛盾。20世纪初陕西三大教案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民族自卫意识,打击了殖民压迫势力,是近代陕西人民民主、民族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作文》2010,(5):15-17
一、安妮·弗兰克(1929—1945) 安娜莉丝·玛丽·“安妮”·弗兰克是一个在德国法兰克福出生的犹太女孩。在她身后出版的日记使她为世人熟悉,日记记录了她在二战中德国占领荷兰时期的躲藏经历。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明信片首先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在西方世界开始流行,旧明信片里储存有历史的轨迹,可以当作历史文化档案解读。很多明信片中,有大量叙述国外经历、描画异国风情、展现殖民扩张并将其合法化的文化文献。通过考察涉及青岛和中德关系的历史的明信片,还有一些在青岛被写书写或被寄出的明信片,可以更多地了解有关中国以及中国与德国的关系和德国入集体记忆中的青岛方面。  相似文献   

5.
7月的一个上午,记者在位于中关村南大街的数码大厦.见到了一位个子高高、精神矍铄,而且汉语极为流利的德国人,他就是歌德学院(中国区)总院长米歇尔·康·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同时,他还是“德中同行”项目的总监。作为“中国通”的他,在没有任何翻译的情况下,将这一项目详细地呈现在记者面前。  相似文献   

6.
德国作家保尔·海泽(1830—1914)的名字,在被人们(包括他的同胞)遗忘了近半个世纪之后,又被大家记起,并第一次由扬武能同志介绍给了中国读者。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语作家(1910),作为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显示了“渗透着理想的非凡的艺术才能”的大诗人,尤其是作为“现代心理中篇小说的创造者”,而被人们纪念和推崇,本该是他受之无愧的。今天,人们在经历了从十九世纪后  相似文献   

7.
编辑部纪事     
《社区》2008,(13):1-1
“善友”读者的“追究精神” 编辑部每天都会收到众多信件,大多是来稿,也有部分是反映问题的。在这些信件中,有—封信一直在编辑们手里转,写信者是一位笔名“善友”的长沙市某社区主任,他在信中提出了关于现阶段社区建设的几点疑问,涉及到社区发展的方方面面,共有八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很尖锐,  相似文献   

8.
孟禄是20世纪初期世界知名的美国教育学者,他在有关各国教育历史发展的著作中曾经评述中国传统教育,并在民国时期来华数次。过去学界多研究他在1921年访华之后对于中国学制改革(1922年壬戌学制)的影响,其实早在民国初建之后(1913年),他便首次来华考察江苏中小学校,并对当地教育领袖黄炎培建议必须改善科学教育。他的言论促使黄氏其后积极宣扬和实践教育实用主义,为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中美建交28周年的研讨会上83岁高龄的美国前总统卡特当众念出了他的白宫日记部分内容,披露了中美建交过程中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及曲折经历。"愿为建交决定承担所有政治责任"卡特的中国缘始于1949年,当时他作为美国海军军官首次来华,并在中  相似文献   

10.
30多年来,我一直知道珀洛是一位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并且把他当作一位私人朋友。我与他在其书中和文章中所说的很多问题上具有不同的观点。我们经常公开地以及在私人信件中展开辩论。但是我们总是试图尊重得到普遍承认的文明、科学的辩论规范。然而,上面所登载的文章表明 V·珀洛已抛弃了这些规范以便  相似文献   

11.
早期英国汉学家对唐诗英译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诗向英语世界的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为此事发端并奠定了基础的,是一批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来华的传教士和外交官员。传教士汉学家中首开唐诗英译先河的是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迄今所知最早的唐诗单篇英文译介,便见于1815年由广州东印度公司出版社出版的马礼逊译著《汉语原文英译(附注)》(Transl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Chinese, with Notes)。艾约瑟(Joseph Edkins)作为一位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他对唐诗英译的贡献,在于他先后发表的两篇关于李白及其诗歌的论文。而在早期英国驻华外交官出生的汉学家中,戴维斯(Sir John Francis Davis)、庄延龄(Edward Harper Parke)、翟尔斯(Herbert Allen Giles)和弗莱彻(William John Bainbrigge Fletcher)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唐诗译介者。其中弗莱彻的《英译唐诗选》(Gems of Chinese Verse)是第一本断代唐诗英译著作,具有较高的传播影响。这些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来华的传教士和外交官在中国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精通汉语,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和了解。他们的唐诗英文译本,虽然作品选择多非名篇,且瑕瑜互见,远未达到完美的境界,甚至有不少误读误解,但他们的努力,不仅体现了对唐诗这一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尊重与热爱,同时从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上推进了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西方文化视野的进程,使英语世界的文化探求者,可以借此约莫遥望到东方诗国的顶峰。  相似文献   

12.
舒榆 《社区》2010,(23):13-13
明恩溥,美国人。是美国公理会来华的传教士。这位“老美”,曾先后居住于天津、山东、山西等地,兼任上海《字林西报》通讯员。他热爱中国,熟悉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曾经在中国生活了54年之久,可以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国通”。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前半叶,日本对台湾和中国东北地区发动文化管制,先后在两地建构出一南一北的殖民文化谱系。这些文化政策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和延续性,造成了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映像。当时的报纸、文学期刊、日记等第一手资料,以及近年的口述历史等,真实地呈现出殖民地台湾和中国东北之间的文化连接与互动。殖民当局通过语言政策、报纸等强制推行日语,并最终废止汉语。在其建构的"大东亚共荣圈"中,两地文字先后成为其殖民文化体系的"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沦为日本扩张殖民的文化工具。  相似文献   

14.
卫礼贤是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来华的德国新教传教士。他在青岛生活、工作 2 0余年 ,致力于办学、研究和翻译中国古典经籍等文化活动 ,把《论语》、《道德经》、《易经》等十余部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学作品译介到德国和西方社会。卫礼贤通过反省 ,对西方文化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他从东西方比较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文化 ,揭示出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从而指出人类今天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创造一种新的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5.
卫礼贤是近代德国来华的著名传教士之一。他在中国前后共呆了25年之久,长期的中国文化浸润使他深深的热爱上了它,他甚至不无自豪地公开宣称自己是儒家弟子。当然他的这种热爱不是对中国文化的盲目崇拜,而是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精髓的认可和推崇。  相似文献   

16.
“火坑忽然打开了……选择吧!—可是要选择,已经太晚了。对于我们,选择已经作好了.穷凶极恶的过去正在吞噬未来.帝国主义大战爆发,催醒了正直的灵魂,罗曼·罗兰说:“人们可以理解,我感觉到,在我的脚下,一个新的欧洲,新的人类正在形成,我的步伐更坚定了.”—这是1914年11月26日罗曼·罗兰给一位德国朋友的信中,深刻地告诫他的朋友:沉缅于法国大革命的  相似文献   

17.
医药传教是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士们在中国特有的环境和经历中摸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传教方法。最早倡导以医药活动作为叩门砖在中国展开传教活动设想的是德国人郭士立。他以亲身经历证明以往的传教方法在厉行禁教的中国难以实施,而借助施医赠药活动往往可以一举数得。诸多传教医生卓有成效的活动证明其言不谬。  相似文献   

18.
挑战和反抗“城堡”──论卡夫卡的艺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挑战和反抗“城堡”──论卡夫卡的艺术观阎嘉也许,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是现代西方著名作家中最为独特的一位:他终生都是个“业余作家”(他的正式职业是保险公司职员)。他一直坚持用业余时间写作,并且把写作看成是自己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康熙皇帝和他身边的法国耶稣会士朱静首批五位法国耶稣会士来华十七世纪后期,耶稣会逐渐在中国取得进展,可是老一代传教士相继去世,后继乏人。耶稣会中国教区的会长南怀仁神父“看到丰收在望而收割庄稼的人却寥寥无几,不禁忧心如焚。”(费赖之:《明清间来华耶稣会士...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教育日记》以文学语言,如实的生动的逐日记载了1912—1914年三年间黑龙江教育基本情况,是黑龙江教育史上一部宝贵的资料。我们准备在专题介绍《日记》之前,先将这位在我省教育事业上有过贡献的教育家、文学家(他也是我国第一部《中国文学史》的作者,见1983年9月27日《光明日报》费振刚《揭示文学发展中的内外联系》)、地理学家林传甲传略介绍给我们的教师、教育工作者、教育史的研究者,学习这位教育家的办学、教学精神,对我们会有教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