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第四期《开封师院学报》刊载的《直接经验,认识论的基石》一文,企图说明直接经验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兼批“四人帮”大反经验主义的谬论,但是,在什么是认识论的基石、怎样看待直接经验的作用、人们的认识规律是什么等等重要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直接经验,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石吗?这有问题。认识论讲的是认识的源泉、内容、发展规律和检验认识的标准等等,直接经验是感性的局部的认识,同时属于主观的东西,怎么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石呢?作者摘引了毛主席的两句话,一句是“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一句是“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由此得出直接经验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石的结论,这是很欠斟酌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列宁主义,把实践当作认识的泉源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正确的标准,把实践得到的直接经验当作认识论的基石,“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①但在“四人邦”横行时期,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遭到了肆无忌惮地践踏和歪  相似文献   

3.
1988年9—10月,应我校哲学系和外国哲学所的邀请,苏联著名哲学家B.A.列克托尔斯基来我校讲学。列克托尔斯基教授是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辩证唯物主义研究部主任、《哲学问题》杂志主编。他是苏联哲学界公认的研究认识论的权威,以《主体、客观与认识》一书著称。他演讲的题目是:(1)苏联哲学的改革问题;(2)辩证唯物主义的迫切问题;(3)实践、活动、交往、认识;(4)认识论和现代科学的认识论;(5)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当代外国的认识论;(6)用历史的态度研究认识问题。本利编辑就列克托尔斯基教授第一讲的内容对他进行了采访。在此,我们把列克托尔斯基教授第一讲的主要内容和本刊编辑采访的内容编排在一起,列登如下: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开头就说:“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59页)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所以毛泽东同志把它的论述认识论的著作,干脆叫《实践论》。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大特点,一是阶级性,二是实践性。毛泽东同志在总结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时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实践论》)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日益成为整个西方哲学的中心问题,但无论是唯心论还是旧唯物论,经验论或唯理论都不能科学、彻底地解决此问题。唯有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把实践当作历史的、社会的范畴,视之为感性的现实的人类活动,又把它作为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从而以科学实践观的形成为契机,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创立了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彻底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的最后成果和必然结论。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的实践观是他的认识论的核心。他把实践纳入认识论体系,并贯穿认识的全过程;强调人的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是其认识论的突出特点。这就提出问题: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到认识论中来”,认为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是改变世界”的观点就值得重新思考了。  相似文献   

7.
把实践仅仅看作是认识论范畴,这是我国理论界的传统理解。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就想突破这种看法,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论范畴,而且首先更重要的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范畴。近来读了郑国平同志的《有关“实践”问题的三点质疑》一文(《杭州大学学报》1980第3期,以下简称《质疑》),他认为不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不同意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最主要的实践是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这些提法,否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尽管在具体论述中,此文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但这些观点我们是不能同意的。这些观点说明了从纯认识论角度考察实践会把我们引向何处。本文想就此谈些粗浅看法,以求教于郑国平等诸同志。  相似文献   

8.
从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 ,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 ,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这一阶段有机联系的两个理论成果 ,对人类实践活动本质和规律的揭示 ,是这两个理论成果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实践问题既是社会历史问题 ,又是认识问题 ,是一个如何认识“感性世界”包括我们自己的社会存在的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 ,不阐明实践所蕴含的最一般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问题 ,就不可能进一步正确说明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用以实践性为本质特征的认识论去分析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形式 ,是唯物史观产生的重要条件 ,并对今天科学和哲学发展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 ,产生着持久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它从认识论的角度入手,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变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用以研究和解决我国革命和建设中所碰到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伟大的认识工具的功能,进一步体现了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所以,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中,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处于显著的地位。而毛泽东同志阐明的实践观,又是他论述的认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如果我们离开了它们去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就不可能把握它的特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本文仅就毛泽东同志关于实践概念的论述,联系学术界的讨论,探讨应该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0.
《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发表了王振武同志的《认识定义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这对于深入地研究认识论无疑是有启发的.但我们觉得《新探》的基本论点又值得商榷.本文想就认识论的几个有关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新探》认为,“反映概念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因此必须用新的定义来代替  相似文献   

11.
马列主义教研室哲学组,最近开会,就真理的标准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第二个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的原则问题。同志们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同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之点,就在于第一次把实践引进了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与标准,从而使认识论发生了革命  相似文献   

12.
在长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中,我们发现,在认识论的传授和研究中存在着一些欠科学的互相矛盾的倾向,急待解决。本文仅就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还是“经验”这一问题,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学过哲学的人都懂得,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规律的哲学学说,它是以认识能力、认识来源、认识过程、认识标准和认  相似文献   

13.
从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这一阶段有机联系的两个理论成果,对人类实践活动本质和规律的揭示,是这两个理论成果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实践问题既是社会历史问题,又是认识问题,是一个如何认识“感性世界”包括我们自己的社会存在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不阐明实践所蕴含的最一般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就不可能进一步正确说明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用以实践性为本质特征的认识论去分析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形式,是唯物史观产生的重要条件,并对今天科学和哲学发展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产生着持久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一整块钢铁”,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内在统一的。实践既是认识论范畴,首先是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二统一的中介。《实践论》把这一基本思想,贯穿分析认识运动的整过程,一方面科学论证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另一方面明确提出了实践的社会性,认识与实践统一的条件性等名论题,并把这一思想运用于党的实际工作.奠定了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5.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基石之一。《实践论》鲜明地体现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曾经说过,他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哲学著作《实践论》,比他同时的其它哲学著作更重要。在40年代,当有人提出毛泽东主义体系时,他谦虚地说,没有什么毛泽东主义体系,对于我的思想,我自感还不成熟,唯一有点把握的东西就是我的认识论思想。1964年,毛泽东同周培源谈话时甚至提到,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别的没有。①今天,重读《实践论》,可以看出毛泽东“哲学就是认识论”的论断具有非常深刻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关系是学哲学与用哲学、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和理论指导实践的关系。认识论和思想路线本质上是对立统一的。从表现形式上看,两者是有区别的;思想路线比认识论路线具体、丰富、与实际较直接、较接近;认识论路线比思想路线抽象、概括、与实际较间接、距离较远,但两者又是统一的;一条认识论路线的命题,如果被具体化了,它的内容更接近实际了,那么,它就变成了思想路线;反之,如果把思想  相似文献   

17.
黄楠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楠森认为:求真是哲学的第一要务,本体论则是一切哲学的逻辑核心和哲学得以存在的根本的合理性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求真的哲学,它在哲学史上开辟了把哲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建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其中,它的核心是客观存在论而不能简单地认作物质本体论,它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客观实在(客观存在)的观点而不是实践的观点。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实践论、认识论、人学与客观存在论的关系,不能用历史观、实践论、认识论和人学来否定客观存在论。黄楠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总体上体现了中国一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  相似文献   

18.
由于传统认识论忽视了主客体交融的生活认识对于理论认识的基础作用,因而不可能合理地解决其所提出的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问题。虽然现代认识论各流派是以马克思实践哲学为理论资源的,但它们只是分别从人的生存活动的某一侧面、某一环节、某种关系出发来试图表达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和人对生活的现实感受的。回归马克思实践认识论理路,就是不仅要把人类认识区分为生活认识和理论认识,而且还能辩证地把握二者的关系。这样我们就不仅可以摆脱传统认识论的困境,而且还可以实现对现代西方认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开展了价值与真理问题的讨论。《哲学研究》1986年第2期发表了辛望旦同志的文章,论述了“价值概念的非科学性”。(以下简称辛文)与此相反,有的同志则把价值范畴置于真理观中,也有的同志把价值范畴视为“构成实践的要素”。笔者认为,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各门具体科学的总结,再也不能把价值范畴拒之门外,应当把价值范畴引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贯串于全部认识论的基本范畴。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淡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哲学界的同志们,并与辛望旦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20.
我在《把参照系范畴引入认识论的沉思》(见《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二期第103页)一文中,提出了“在认识论中,除了有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外,还应当有认识的参照系”,并提出了外参照系——客体参照系和内参照系——主体参照系两个范畴。本文试就在《把参照系范畴引入认识论的沉思》一文的基础上,对认识论中的参照系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