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发现了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关系,并且指出决定生产关系的是生产力,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决  相似文献   

2.
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于肃清“左”的思想影响,对重新确认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解放生产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把社会生活划分为三个基本领域: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认为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人类社会。因而划分不同社会形态应该以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  相似文献   

3.
自 1 98 5年奥尔多·拉维特提出全球化这一概念以来 ,全球化这一概念就在国际上流行开来了 ,人们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 ,对全球化问题作了各种各样的探讨。本文从哲学角度 ,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为方法论原则 ,对全球化作一简要探析。一、全球化是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唯物史观指出 ,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人类社会发展到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的时代 ,也是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生产力的角度看 ,全球化首先是科学…  相似文献   

4.
历史是什么?一种看法认为,它是不断超越过去的旅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更新的主题;另一种看法认为,不管条件如何变化,未来都在响应过去并重复以前的话题。这就涉及两种历史观以及它们对历史的不同诠释。唯物史观是两种历史观激烈碰撞的产物,并在激烈碰撞中脱颖而出,这跟它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认识分不开。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生产关系是孕育生产力之母,生产力不能脱离生产关系而独立存在。生产关系如何调整取决于它的初始状况,不同的初始状况决定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因而导致社会形态多样性。对唯物史观的细化能够更好地诠释制度如何嬗变,近代史的局限性何在,现代性问题是如何生成的等一系列问题。对公共服务体系和现代福利制度分析则是又一次近距离观察。  相似文献   

5.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是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一场重大变革。从生产力理论上去认识这场变革,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提高,有重要意义。一、生产力发展的量的差异决定既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总是要求一定形式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这是一切社会形态的共同规律。生产力作为生产关系的物质内容,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一定的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的外在形式,它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先进生产力代表"不仅具有哲学历史观的意义,而且具有道德价值意义."先进生产力代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的基础内容,为正确处理我国社会当前的一些重要伦理问题厘出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辩证统一起来 ,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主义的价值观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这样一种辩证统一的历史分析方法 ,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所在 ,也是与其他一切分析方法相区别的主要特征 ,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辩证发展本性的自觉把握。如果说邓小平理论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统一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一次伟大回归 ,那么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则是在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 ,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具体运用和重大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8.
16——17世纪的欧洲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所确立的社会历史观,是人类社会历史观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包含进了比人文主义社会历史观更多的现实主义内容,而且还独辟蹊径,为人类社会历史观的探究与发展打凿了一条新的科学化的通道。研究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社会历史观,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18、19世纪资产阶级哲学的发展,而且能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唯物史观创立的历史必然性及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科学的性质、功能和发展方向的研讨会上,听了专家、学者们发表的高论,获益不浅,启发甚深。这里谈的一点感想,便是在获益、启发之下产生的,不敢说有什么新鲜的东西,谨以之作为参加讨论的门外汉的敲门砖而已。胡绳同志关于社会科学是不是生产力的意见,我看是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依据的。比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就毫不含糊地把“社会意识形式”(即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和“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物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区别开来。当然,我们不应忘记,马克思在这里是为阐述其新的历史观,即与以往形形式式唯心史观相对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因此,这既是“简要地”,同时也是有针对地表述的。在我看来,马克思在这里特意强调了为唯心主义历史观完全忽略了的人类的物质生产这个最终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并以此对抗各种归根结底是以精神为最终决定因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三大报告重新提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阐明和确立了生产力标准。这是我们党运用唯物史观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这一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必将发挥出重大的作用。本文试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就确立生产力标准的理论根据问题作一探讨。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原理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进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历史唯心主义是从社会意识出发,即从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少数杰出人物的思想来考察社会发展原因的,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人们的思想动机或少数杰出人物所决定的。因此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主要是经济学意义上量的规定,即劳动生产率,同时,"正是它的哲学社会意义上的质的规定在资本主义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表现,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特征和历史地位"。这就是说,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力基本上是量的分析,而哲学社会意义上的生产力只是对经济学意义上生产力的质的规定。利益范畴则包含了生产力的经济学含义和社会历史观的含义。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生产力是实现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正>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一般表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的规律。并认为这一规律概括了二者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明确规定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那时以来党中央在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反复强调,始终坚持,在任何情况下毫不动摇。今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巡视南方的重要谈话,又一次强调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并提出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观点。这对我们更加自觉地把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个思想贯彻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所有一切工作中去,无疑将会产生  相似文献   

14.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论述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指导方针时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原理概括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一概括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生产力标准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最终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在这一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5.
一、唯物史观历史使命的改变唯物史观,作为唯一正确而科学的历史观,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需要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反映和解决时代发展所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并对时代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作出理论的说明和预见。唯物史观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就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这样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迅速发展之后,已开始走向没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越来越容纳不了已经高度发展起来的社会化的生产力了,因而已由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变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生产关系的严重  相似文献   

16.
省社科院于6月8日和6日18日先后两次召开生产力标准学术讨论会,并邀请了院外的一些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参加,院内外共有50余人出席了这两次讨论会。现将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生产力标准的涵义 与会同志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一切社会现象的客观尺度和根本标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标准具有更加直接的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人类历史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生产力,本身就是自然力与社会力的有机统一.它所客观固有的这一内在本质,既决定了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尤其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必须实行哲学社会科学技术与自然科学技术的并举、并重,又决定了培育、提高先进主体生产力,必须实行哲学社会科学素质和才能与自然科学素质和才能的并举、并重.只有同时坚持这两个并举、并重,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始终履行的“重要职责”和"第一要务”,才能得到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春,政史科全体教师及学生代表就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进行了讨论。讨论中出现的几个不同观点是:(一)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持这一观点的同志认为,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物质的力量在起作用,这个物质力量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个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发展都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曾形象地表述过生产力决定社会形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文章依据邓小平关于生产力标准理论,对经济基础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的构成和非公有制经济等基本问题作了重新认识。依据生产力标准,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发展一定阶段首先是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既包括公有制经济,又包括非公有制经济,这是由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属于资本主义性质或“资本本主义尾巴”。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文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形成物质文明的同时 ,又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着先进文化即精神文明的形式 ,反之 ,先进文化又渗透在先进生产力之中 ,促进并带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4月15日一次讲话中就提出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在1988年9月12日一次谈话中又提出了 :“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这是非常正确的 ,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 ,恐怕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