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吸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文艺为抗战的工农兵群众服务的革命文艺发展目的,从反映工农兵群众的情感体验、坚持积极的健康的审美趣味、源于生活美又超越生活美的视角对文艺审美情感、文艺审美趣味和文艺审美理想进行了阐释,构建起毛泽东文艺审美思想的体系。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文艺审美思想,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文艺理想论述,主要包括文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理想社会形态的建构、有益于引领社会生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习近平文艺理想论述既回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又扎根于中国传统文艺理想论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想论的继承与发展,更是习近平本人理想信念与英雄情怀在文艺观上的映射。习近平文艺理想论述引领和指导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也是对中国古代文艺理想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想论的激活转换。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意识形态诸多领域中 ,文艺与道德的关系极其密切。不但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尚对文艺产生明显影响 ,而且优秀的文艺还对一定社会的道德、理想建设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尤其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特型新时期 ,文艺更肩负着参与社会道德、理想变革与重建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关于文艺、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理论视域中,意识形态作为对于社会结构中所有具有上层建筑功能的观念层面的东西的概括,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主要指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念,也包含着表现这些思想和观念的物质材料和方式,是以观念属性为主导的精神因素与物质因素的统一体;同时它也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或种类。从这两个方面来看,都可以说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或者说是"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认为只有纯理论形态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意识形态,而文艺不是纯理论因而不是意识形态的看法,并无理论依据也与实际不符。审美的本意是感性学,说文艺是审美的意识形态不过是强调了文艺的感性特征,强调了文艺与其他纯理论形态的意识形态的区别,这种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对文艺的社会性质加以概括和界定的方法和思路有助于深化对文艺的认识,不会造成以审美消解意识形态的后果。  相似文献   

5.
李世涛 《阴山学刊》2009,22(3):14-18
在西方文艺阐释思想上,马克思主义文艺阐释思想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原因在于他对文艺的社会之雏的重视与揭示。文艺活动的产生、其构成因素都离不开社会因素,因此,文艺阐释必须揭示文艺的社会之维,并由此出发处理素材、作者、作品意义、读者之间的关系;阐释文艺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离不开中介分析。  相似文献   

6.
文艺美学、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的学科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炎 《文史哲》2001,1(6):36-44
我国文艺学领域的学术发展,有赖于自觉的学科意识和内部的合理分工。这其间,文艺美学、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三大学科不仅在内容上要实现互补,而且在方法上要实现分工。只有真正明确了这一学科分野,才可能打破长期以来名异而实同、混沌而未分的研究模式,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文艺美学、文艺社会学和文艺心理学。  相似文献   

7.
关于秦汉审美理想学界众说纷纭。相对于先秦"壮朴"、隋唐"壮浑",秦汉审美文化的审美理想或总体性质、风貌应是"壮丽"。秦汉审美理想之"壮"具体表征为"大"、"全"、"满"、"溢"及其融合所形成的一种独有的"气势"。"丽"特别是其与"壮"相联系,则是秦汉审美理想总体上区别于先秦和隋唐的关键性内容。它得到了秦汉审美文化理论形态的美学思想的确认、感性形态的文学艺术的表现和生活形态的行为风尚的崇尚,并与"壮"不可分割,相互交融。而充沛洋溢的生命精气,粗犷昂扬的时代豪气和丰盈淋漓的宇宙元气则赋予了秦汉"壮丽"审美理想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8.
马龙潜 《文史哲》2007,4(5):117-122
文艺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理论支点,正是由于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不同理解,才导致了理论界对文艺本质的不同界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当然可以赋予意识形态以新的理论内涵,但却不可以因此而改变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结构。因此有必要"回到马克思",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考察,正确理解和把握文艺、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张永清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当代面临严峻挑战,亟需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这就需要重视文学批评的理论建设与创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切实恢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实践性,等等。江守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有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两个方面,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主要继承发展了历史标准方面的内容,并将其演变成文艺政策,此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审视与反省。胡亚敏认为,马克思艺术生产论提出的艺术生产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审美属性的这一论断,在今天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清醒地认识艺术生产的这一特殊性,对当代中国文坛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文艺审美超越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南珊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19-121
文艺审美超越是我国现代语境下文艺理论和美学新发展应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系统的关节点。文艺审美超越主要包括审美愉悦、审美和谐、审美自由三个递进层次,以及时空性超越、介体性超越、诗意性超越、灵应性超越四个构成维度,具有内在性、生成性、开放性、升华性、独特性五个基本特征。它是在形而下与形而上、经验性与超验性、有限性与无限性、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相度圆融中动态生成的,审美升华能力的提升对其有着关键性作用。文艺审美超越强调对现实超越和自我超越的一体化,其精神特质和价值指向在于个体自我的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并以超越之美而为美立极。  相似文献   

11.
《云梦学刊》2009,30(6):84-84
《道家与文艺审美思想生成研究》(易小斌著)于2009年3月由岳麓书社出版。该书认为:道家思想最初并非为文艺审美而为,但是,道家对“道”的描述,显示出高度的诗性智慧,富有深刻的文艺审美意味。道的境界,实际上就是审美境界,道与文艺审美所呈现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通的。“道”因此成为中国文艺审美的重要本体。中国文艺审美不在于有为、形式和作用于感官的外在形象,而在于道落实于艺术后成就的玄、妙、远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文艺大众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推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其中两个转化、两个标准及两个学习等成功经验与基本方法,在今天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富有启示,体现在:如何推进理论工作者的大众化、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如何改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及形式.  相似文献   

13.
赖大仁 《中州学刊》2007,2(4):226-231
当代文艺不断向审美价值立场回归,这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如何理解文艺的审美特性与价值功能,实际上存在很大分歧。当前文艺审美观念上的一些偏向,必然会影响文艺实践中的审美价值取向。文艺审美本性论、审美快感论、审美日常生活化是当前文艺与理论批评中影响较大的审美价值观。事实上,文艺审美本性论,意味着文艺拒绝责任与使命,仅仅以自我为中心,自娱自乐;既不能解释文艺的历史发展,更无法回应当今时代文艺的发展要求。审美快感论使审美学意义上的感性解放,被替换成了生物学意义上的感官欲望的放纵,使人的精神美感下降为动物式的官能快感。这不仅会造成审美本身的异化,同时也将导致人性的异化。文艺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一方面使文艺从精英回归大众,从艺术回归生活,在民间生活中获得生命力及消费市场;但另一方面,文艺审美也往往不得不屈从日常生活中审美消费的潮流,从而不断降低艺术审美的水准,消解真正的艺术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4.
姬学友 《殷都学刊》2007,4(1):102-106
本文从左翼文艺运动发展的角度,考察了鲁迅在革命文学论争过程中的文艺观和文艺实践。以此说明,由于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影响和论争的需要,鲁迅和马克思主义有了亲密接触,这种接触与他以往的知识经验和人生体验参合印证,融会贯通,不仅增强了他的文艺现的科学性和辩证色彩,使他的文艺观成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杂文创作。  相似文献   

15.
审美民族性就是民族性中所包含的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它蕴涵在民族文化艺术的形态中,体现了各民族的价值和情感取向,是各民族民族性构成的最重要的因素.审美民族性的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意义重大:其一,能强化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形成文化上的向心力;其二,可激发边缘文化的巨大活力,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和制约力量.其三,可为人类的生命本真存在的意义之思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形而上学、哲学是人类理想信念的家园 ;对智慧与正义的爱与追求是人类思想的永恒主题 ;在现代与后现代的主流思潮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扮演着人类理想和信念的家园的角色 ,不可替代性使其长久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民俗是民众在生存活动中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原生态民俗质朴而鲜丽的形式结构承载着人类的善真追求,富含人文生态和审美特性.作家艺术家对民俗生活的创化,使文艺民俗成为文艺创作中最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的题材类型.作家对原生民俗的摹写,是生活原型与生命本真的契合,反映了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性.作家对再生民俗的整合,是生态美与典型美的融构,更能显示人文生态思想情感,更具有民俗美的魅力.作家对新生民俗的创化,是一种超越民俗形式的生命活动,它重新唤起人类的善真的生命选择精神,获得"天人合一"、"史今同构"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8.
孔子诗化的人生理想及审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所期许的"文质彬彬"的人格精神,所呈现的"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所称美的"东鲁春风"的生活境界,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对中国文学及文学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其有些观点本身便已内在相通于文学,更表现为他为后世文人的生活树立了一种恒久的价值尺度,这种价值尺度又通过作家的人格精神影响了中国文学的情趣与格调,成为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科学地评价了信仰在认识中的地位; 全面分析了宗教信仰在历史上所起的多方面的作用, 深刻地揭示了宗教信仰背后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这些批判研究为研究信仰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根据和科学的方法论. 特别是在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 科学的理论给予信仰积极正确的引导,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袭, 以先进的思想武装人的头脑, 树立正确的信仰, 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领导无产阶级运动的过程中,阐述了维护党的核心的思想,认为维护党的核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必然要求,全党思想一致和组织统一是维护党的核心的前提条件,在党内执行严格的纪律是维护党的核心的关键环节,完善党内制度是维护党的核心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维护党的核心的思想对于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