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末清初,诸家引用唐传奇小说《虬髯客传》中“不衫不履”一词来评价人格精神,评论诗书画,使此词湮沉近六百年后,又焕发了生机。在明末社会及士林风气发生丕变,文艺上重情与尚奇之际,此词重现无疑具有象征意义。士人引此词表达乐游山水之情,体现尊情适性的观念;诗书论中俱引此词以示创作应当“重情”,同时,引此词也有打破常规、构建新的审美范式目的在内。“不衫不履”一词从人格精神评价进入诗书评论的线索是清晰的,相较于书论,此词在诗论中过早消匿却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自古诗人就发现诗与画之间存在某种契合关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精神已得到广泛认可,但”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理论还鲜有人提及。柳永词绘人写景具有融画入词的特点,其艳情词类似于肖貌传神、气韵生动的人物工笔画,羁旅词犹如细致鲜丽、苍润淋漓的山水图,而都市词则像繁华富庶的民俗风情画。  相似文献   

3.
“气韵”的生成原因应从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角度探究,“气韵”作为艺术美学范畴在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有三种含义,即:被表现对象的内在生命或内在精神;作家自己的人格性情或内在精神;作品结构的意义和意味。厘清“气韵”的含义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和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精神,将起到正本清源、明晰分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画论中的核心范畴,自谢赫首提以来历代学人对其义理皆有阐发。20世纪,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在对“气韵生动”进行释义时,将主体的地位放到了突出的位置:首先,艺术作品中的“气”因主体精神的融入而得以完整现出,并呈出生生之动的“气韵”之貌,“气韵”是艺术作品呈现内在精神“生动”之貌的基础,“生动”是艺术作品中“气韵”流动的状态,此之为徐氏“气”生乃至“韵”动的“气韵”观;其次,他还从“气韵生动”范畴生成的角度,探出了一条以主体的发现为潜藏脉络、以“艺术性的人伦鉴识——传神之‘神’——‘气韵生动’”为内在发展理路的历史线索。徐复观对“气韵生动”范畴的现代阐释明显有别于以邓以蛰、宗白华等为代表的其他20世纪学人,为中国传统画论的现代阐释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评论《红楼梦》中“老学究闲征《姽婳词》”这一情节时,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贾宝玉颂扬屠杀农民起义军、死心踏地地为主子卖命的林四娘,具有严重的反动性质;曹雪芹赞扬林四娘的忠义和武勇,诬蔑起义农民为贼寇,流露出忠君思想,反映出曹雪芹的封建阶级立场,因此,《姽婳词》是我们研究《红楼梦》的反面材料。我认为这种观点抹煞了“闲征《姽婳词》”的积极意义和曹雪芹的果敢精神,有必要商讨一番。  相似文献   

6.
很久以来,有相当多的人抱有一种“诗词有别”的观念。以宋人为例:陈师道就批评过苏轼的词,认为他是“以诗为词,要非本色”(《后山诗话》),晁补之评论黄庭坚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李清照更是干脆提出,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辛弃疾《稼轩词》属豪放派,李清照《漱玉词》属婉约派。今读二人之词,颇觉有异有同,试记述之。一、“妮子态”在文学史上,有些评论家常从性别的角度论诗词,如宋敖陶孙说:“秦少游如时女步春,终伤婉弱。”①说明妩媚柔婉的作品,好似风姿绰约、袅袅婷婷的女郎。作为音乐  相似文献   

8.
三、先生前后二期诗作之简介至于先生之诗作,则可以分别为前后二期言之.前期之作,自以收入于《苦水诗存》中之八十四首为代表,后期之作则未曾加以收编,今所辑录,乃仅就先生当日在课堂中所偶然引举之作品,以及先生致友人及学生之书信中之所写作者抄存所得,约计共有一百首左右.先生自己对早期之诗作颇不满意,在其《苦水诗存》之《自叙》中,先生曾自云“余之不能诗,自知甚审,友人亦多以余诗不如词为言.”且曾引述其稚弟六吉之语,以为所作诗“未能跳出前人窠臼”.盖先生之词作无论在修辞及意境方面,皆极富于开拓创新之精神,充满活泼之生命感,而先生早期之诗作则往往不免有两种缺憾:或者过于用心着力有意模仿古人而少生动之气韵,或者虽有生动之气韵而又往往失之靡弱有近于词之处.如其《夜读山谷诗》一首七律之中二联;“江南塞北同一月,万古千秋只此身.试遣泥牛入大海,从知野马是微尘”,即为有心模拟江西特派之作品,可为前一类之代表;又如其《从今》一首七律之颈联:“逝水诏诏非去日.横空冉冉爱痴云” 一句.清新婉丽气韵生动,然而却不免稍嫌磨弱,可以为后  相似文献   

9.
前几年全国各地都在放映电影《秋瑾》,歌颂这位杰出的资产阶级女革命家崇高的革命牺牲精神。影片中出现了秋瑾就义前书写绝命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镜头。杭州西湖秋瑾墓旁因这句绝命词而建筑了一座“风雨亭”以资纪念。但后人对这句绝命词的真伪是有怀疑的。“文化大革命”前报刊上有则报导记载;秋瑾被捕后坚不吐任何口供,英勇就义后有人问绍兴知府贵福,如何向上级呈报案情。贵福回答说:“可效法曾中堂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尤其是《精神现象学》作过精深的研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曾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把它称为“黑格尔的圣经”。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在这里使用的“诞生地”一词含义的理解,没有什么重大分歧,然而对“秘密”、“圣经”这两个词,尤其是“秘密”一词的理解却并非如此。通常流行  相似文献   

11.
在古典文学评论中 ,一般认为苏轼创立了与“婉约派”迥然相异的“豪放派”词风。本文认为苏轼词风既没有李白诗风飘逸豪放的境界 ,也没有赶上辛弃疾词风英雄般的豪放气势。苏词大部分作品蕴籍出来的风格是悲壮 ,一种儒士的悲壮 ,一种近乎末路英雄的悲壮。  相似文献   

12.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一座艺术高峰。唐代作家不仅研究建安文学、评论建安文学 ,而且在创作实践中直接学习建安文学 ,“追建安之风骨” ,从唐代诗人的很多作品中 ,可以看到其内容、气韵、艺术表现手法与形式诸多方面与建安文学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弘扬民族精神 塑造一代新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弘扬民族精神塑造一代新人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诞生之日,便是民族精神生成之时。“中华”一词寓意颇深,是魏晋时期钟信“天一合人”观念的哲人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中华”里的“中”侧重地理、自然(亦即“天”),“中...  相似文献   

14.
人类对舒适的追求与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息息相关,某种意义上说,“人欲横流”正是物质文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反映。克罗累(J.E.Crowley)在《美国历史评论》1999年6月号上发表《感知舒适》一文,对近代欧美人追求物质享受的社会意义进行考察。 通过分析18世纪北美殖民地社会的物质文化和政治经济状况,克罗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的物质享受欲到底有多自然?据他认为,18世纪北美人生活的舒适标准所以是一个历史问题,正由于他们与18世纪以后美国人和英国人的舒适标准是何等相似。他发现,物质享受——自我对身体与其贴近的物质环境的关系感到满足——是荚美文化的一个含有革新精神的方面。“舒适”(comfort)一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汉语的“主题 -评论”句与英语的主谓结构有本质不同。“主题 -评论”句的话题可以是一个事物或几个事物的串联 ,因此主题语可能是一个词、一个词组、一个分句 ,甚至是并列或复合结构 ,而且主题语并不仅跟评论语句中的动词相联系 ,而是跟整个评论语相关。所以 ,要将汉语“主题 -评论”句转化为英语的主谓句 ,特别要处理好汉语主题语与英语主语的关系并注意整个汉语主题语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周邦彦与姜夔词风的一个明显不同表现在二人对外物观照方式的差异上。即周邦彦擅长对物态人情进行具体的客观描写,而姜夔更偏向于对抒情意象进行主观精神的寄托。周、姜二人词风的重要区别在于:周词偏“黏”,极擅惟妙惟肖地摹写物象;而姜词偏于“隔”,从物象中升华出一种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7.
略论骈文之“气”——从“六朝”到“初唐四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骈文之“气”即是指骈文创造者借助对偶、声律、辞藻等要素,在骈文中所展现的充实内容所寄予的那份足以打动人、感染人的真情实感,从而所生发的那股贯穿始终的生动气韵,这也是骈文的生命与灵魂所在。六朝骈文多有一种内在的阴柔之气,然其中梁、陈时期有些骈文渐失于柔靡,其风延至初唐,而“初唐四杰”骈文则气象高华阔大、词采宏博瑰丽、气势充沛刚健,升腾着一股阳刚之气。  相似文献   

18.
“气韵生动”是南朝画家谢赫在所著《画品》中提出“画有六法”的第一法。“气韵生动”作为一个美学命题,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美学涵义也早已跨越了“法”的领域以及谢赫和他的时代。从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本文较系统地陈述、分析了“气韵生动”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衍生、演变与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三六年冬天,著名女作家丁玲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时。毛泽东同志赋《临江仙》词一首相赠。其后,丁玲又经常与毛泽东同志接触,毛泽东同志对她及其作品有过许多评论,还给她和欧阳山写了一封信,丁玲在谈到这封倌时说:“毛主席过去读过我的文章,并且同我谈论过。后来,他又读过我的文章,也同我谈论过。他对我的文章有过评语。虽然都是平常谈话,但我却把这些当成是从一位最高明的人,一个知音那里来的悦耳之音,常常铭记在心的。”(《毛主席给我们的一封信》)毛泽东同志评论丁玲作品的内容,丁玲在一些文章中提到过。我们把毛泽东同志对丁玲的有关评论加以综合考察,不仅可以看出他对革命作家的亲切关怀,而且可以看出他在评论人物方面的深刻思想。  相似文献   

20.
对胡适与“现代评论派”的关系的认识历来颇多分歧.闻学峰的《创办人、编辑人还是撰稿人——胡适与<现代评论>的关系再探》一文通过史料爬梳与考证,将胡适定位为《现代评论》的“撰稿人”,并进而认为“把胡适称为‘现代评论派’的骨干或领袖是有欠公允的,更是缺乏足够的事实支撑.”对于胡适与“现代评论派”关系的这一判断,以及在具体论述过程中对于《现代评论》的创办缘起与《现代评论》的政治姿态的阐发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