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向君 《学术研究》2001,(8):101-103
20 0 1年 5月 17— 19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南京大学历史系共同主办的“二十世纪的历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和苏州召开。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加拿大、墨西哥、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的 60多名专家学者和新闻出版界的人士参加了此次大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 4 0余篇 ,内容既包括对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的探索 ,也包括各国、各领域的史学研究动态。各国学者集聚一堂 ,畅所欲言 ,对 2 0世纪的历史学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一理论对于当代历史科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会议从不同角度对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  相似文献   

2.
张艳国在《社会科学辑刊》2 0 0 0年第 1期撰文指出 ,在学术发展史上 ,一时出现热点甚至热潮 ,对于学术进步当然是有利的。但是 ,正常的学术研究并不是立足于“热”或“冷”之上的 ,而是在于一种恒力 ,把事业恒久地推向前进。因此 ,只要有一批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学者投身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科建设事业中去 ,建立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就大有希望。深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 ,创立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世界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深化史学理论研究 ,还有一些基础工作要做。譬如 ,现在…  相似文献   

3.
洪煜 《文史哲》2002,(4):167-168
为了促成并加快史学范式的转变 ,培育并确立科学的学术规范 ,倡导并树立健康的学术风气 ,2 0 0 2年 4月 15— 18日 ,《史学月刊》编辑部在古都开封召开“史学期刊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历史学专业期刊及设有史学专栏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等近2 0家杂志社的代表应邀出席会议 ,就史学的学术规范、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史学期刊在史学发展中的作用、学术期刊的合作等问题 ,进行了热烈讨论 ,并达成了许多共识。学术规范问题是当前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也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李振宏 (《史学月刊》)认为 ,学术规范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 ,是…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服务行政”意味着一场现实的运动,它既是当前理论探讨的热点问题,也是政府改革实践中的主题和议程。考察服务行政这个概念,从1995到1997年,处于形成阶段;在1998到2 0 0 0年,则是模式建构的理论思索阶段。在“服务行政”理论形成的这一阶段中,从概念的提出到模式的建构,不仅是中国行政学史上极有学术价值的事件,而且启示了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由四川省当代史学研究会发起的“青年史学工作者首届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四川大学举行。来自省内各地以及京、沪、穗等地的史学及自然科学的青年工作者约9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70余篇。在讨论中,代表们围绕下列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史学研究的现状要探讨史学理论与方法,首先面临对目前史学  相似文献   

6.
以前我国史学界多注意历史理论的研究,而忽视史学理论即关于历史学本身的理论的研究,致使我国的史学理论研究长期是一个空白。这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把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相混淆,甚至以历史理论来代替史学理论。“历史理论”就是“史学理论”在许多人脑海里根深蒂固,已成为一种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史学理论”内含的认识,影响了我国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也加大了我们与国际史学理论界的差距。新时期以来学术空气的活跃和史学研究的深入,带来了史学理论研究的繁荣,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  相似文献   

7.
任晓莉 《中州学刊》2003,(1):190-192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高层论坛”于 2 0 0 2年 10月 2 2日至 2 5日在河南郑州召开。来自全国 19个省市 4 0多家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的主编、社长、专家和学者们参加了会议。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王全书 ,到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并作了重要讲话。本次高层论坛围绕学术理论期刊如何推进理论创新 ,严格学术规范 ,繁荣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现将论坛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一、学术理论期刊应积极推进理论创新的步伐与会专家普遍认为 ,当今时…  相似文献   

8.
张品端 《文史哲》2001,(2):121-123
由中华炎黄文化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朱熹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南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朱子学与 2 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0年1 0月 1 2日至 1 4日在武夷山市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韩国、日本、新加坡、泰国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 1 80多名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朱子学与 2 1世纪”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讨论。现将讨论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综述如下 :一、朱熹思想历史评价问题朱熹是中国哲学史上“致广大、尽精…  相似文献   

9.
社会史研究的主流 ,我和时下很多社会史学者的看法有些不同。大家都能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的意见 ,是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条件。下面就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问题 ,提几点想法 ,请批评指正。(一 ) 2 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社会史论战 ,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进入中国的一次高潮 ,要写入2 0世纪中国史学史。2 0世纪早期 ,中国传统史学受到两次大冲击。一次是“五四”时期 ,西方现代史学思想理论传入中国。这次冲击使中国传统史学完全败下阵来。受西方史学思想影响的 ,前有梁启超、王国维、胡适 ,后有傅斯年、陈寅恪、顾颉刚。他们从西方接受来的西方…  相似文献   

10.
周华 《学术研究》2001,(5):126-127
20 0 1年 4月 16日至 19日 ,中国国际法学会2 0 0 0年年会暨“展望 2 1世纪国际法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春意盎然、风光旖旎的珞珈山麓———武汉大学举行。与会的 170位国际法学人既有来自祖国各地和香港的学界精英 ,也有国外的著名学者。会议围绕 2 1世纪国际法发展这一主题 ,就“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国家主权原则”、“国家及其财产的豁免问题”、“互联网对传统管辖权规则的冲击及电子商务”、“建立中的国际刑事法院对国家主权的影响”、“国际投资法的新发展”、“国际贸易法的新发展”、“人道主义干涉与国家主权”、“国际金融服务的法…  相似文献   

11.
《史学集刊》创刊于1956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专业史学期刊,由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专家于省吾题写刊名。初为半年刊,1981年改为季刊,自2006年起改为双月刊。创刊半个世纪以来,《史学集刊》一贯秉承“传播学术薪火,弘扬历史文化”的办刊宗旨,坚持“实事求是,探索创新”的办刊理念,发表了大量学术精品。作为新中国创办较早的史学刊物,见证了新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为繁荣入文社会科学研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史学集刊》一直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历史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采源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2006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史学集刊》坚持中国史与世界史并重、古代史与近现代史并重、基础理论研究与热点问题研究并重,突出跨学科研究、突出新思想探索。在坚持历史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兼及与历史学密切相关的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领域,将历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探索紧密结合起来。具体言之.有以下几方面办刊特色第一,提倡扎实严谨的基础研究与理论研究。近年来,面对学术界出现学风浮躁的观状,《史学集刊》坚持优先刊载扎实的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文章,本着“研究深入、独树一帜”的原则,发表了一批有见地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第二,注意捕捉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与新的学术增长点。《史学集刊》一直重视把握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与新的学术增长点,努力向读者介绍最新的研究热点,刊登了一批跨学科研究论文,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新领域、新问题的探讨。将历史研究向纵深开拓,不仅填补了许多传统历史学研究中的空白点,也为今后的历史学走向跨学科研究,深化、细化历史学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第三,与国际学术界接轨,拓展海外稿源。一方面立足于使刊物成为向国际学术界展示中国最新史学研究成果的窗口,另一方面也致力于成为国际学术界与中围学者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以形成有效的互动,构建了由海外一流专家和知名学者组成的稳定的作者队伍,如英国科学院院士、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英国国际关系学会前任主席巴里.布赞,现任英国国际关系学会主席理查德.利特尔,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美围弗吉尼亚大学外交事务系教授、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布兰德利.沃麦克等教授都曾为《史学集刊》撰稿。为学术界提供一个了解国外学术动态的窗口,同时也把《史学集刊》的影响进一步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2.
20 0 3年 4月 1— 2日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社科联、南京市社科院和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在宁联合召开“三个代表”理论与实践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会议收到论文 14 6篇 ,论文集录用 116篇 ,来自全国社科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与实际工作领域中的论文代表共 10 0多人出席了研讨会 ,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交流 ,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与观点 ,此就其中重要观点作一综述。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世界在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3.
吴怀祺在《东岳论丛》2 0 0 1年第 1期撰文指出 ,史学史是史学近代化过程中的一门学科。史学史是在史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又是史学发展的需要。近代史学史的出现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一是近代史学是传统史学总结的延伸 ,而古代史学理论、史学总结又为近代史学产生、发展打下了基础。近代史学的内涵与古代史学的总结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能把近代史学与古代史学打成两截 ,当成是毫不相干的学术。二是对旧史学批判的需要 ,也是史学创新的需要。 2 0世纪初 ,有的史学家自称是史界的陈胜 ,要进行史界革命 ,提倡新史学。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日本学术界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文献学考证的争论为背景,分别从草稿的状态、几个争论的热点问题为切入口,就马克思哲学思想史上的这个重要学术文本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于推动国际学术界继续在这一学术问题上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15.
学海短波     
由《哲学研究》、《世界哲学》、《人文杂志》、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哲学界的学术走向与当代哲学前沿问题’理论研讨会”于 2 0 0 4年 5月 10— 13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 ,来自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四川、陕西、吉林、黑龙江、广东等省市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河北学刊》编辑部应邀派代表参加。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文艺理论的边界’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4年 5月 1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来自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山东、河北等省市的三十…  相似文献   

16.
本期“人文前沿”向读者推出了两篇文章 :雷戈的《史学与新闻》和伊格尔斯与王晴佳合撰的《历史的重构与史学的转折》。前者是对史学的跨学科考察 ,后者是对史学的跨文化比较。把历史学置放在多重视野下重新打量 ,是这两篇文章的命意所在。在近代以来的学术构成中 ,“史”实在是一个太过奇特的学科门类 :它当然首先是“百科”当中之一科 ,却又必须同时纳“百科”于己身。“史”就这样处在“一”与“多”的“紧张”和“尴尬”之中 ,从而造成了这样一种悖论式的局面 :一方面 ,各学科均有自己的特有规范、作业程序和治学追求 ;另一方面 ,又因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史学理论研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以来的十几年,是我国史学界史学理论研究最为活跃的时期。本文试图对80年代中后期以来史学理论研讨的某些热点问题作一鸟瞰式的回顾。 一、历史规律与历史主体 唯物史观的创始人既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进程”,又认为“历史不过  相似文献   

18.
邓京力 《文史哲》2001,(3):15-25
从学术思潮角度来清理 1 949年以后的中国史学史是有相当合理性的。因为当一种学术倾向成为左右全局的“思潮”时 ,这种学术倾向事实上就具有了相当的意识形态属性 ,而脱离意识形态属性来谈论中国当代史学则会远离真相。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的中国史坛屈从于意识形态的控制 ,从 90年代开始 ,中国史学已基本上走出意识形态的笼罩 ,形成了多元化格局 :唯物史观派史学 ,西方式的社会科学化史学和所谓“国学”的复兴。这种三分天下的局面将会长期共存。中国史学要想融入世界史学主潮之中 ,必须加快学科整合的过程 ,抓紧调整现有的概念、范畴、术语。在目前背景下 ,《史学概论》课程的首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洞察力 ,特别是训练学生对自己置身其中的现今社会的洞察力  相似文献   

19.
两岸信息 (港台地区称为“资讯”)社会的史学及应用学术讨论会是海峡两岸的史学工作者共同筹办 ,分别在大陆和台湾地区举行的学术盛会。台湾地区的会议于 2 0 0 1年 6月 2 5日~ 2 6日在铭传大学台北校区举行。铭传大学校长李铨博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院士张玉发作了专题讲演。来自四川、上海、香港和台湾地区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图书馆、博物馆等 31个单位的 60多位学者出席了讨论会。大陆会议于 2 0 0 1年 7月 2 5日~ 2 6日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举行。来自台湾地区和四川、湖北、重庆的 1 0余所高校、社会科学院、档…  相似文献   

20.
张越 《社会科学》2023,(6):5-12
重新建构中国史学学科体系在中国近代史学新旧转型中占有重要位置,“整理国故”运动中试图以“中国文化史”中的各种专史作为现代学术分类中的不同学科取代“国学”,是近代历史学学科化的主要推力之一。中国近代史学学术体系则以进化史观和唯物史观为主导,以史料考证为基础,以吸纳古今中西史学理论与方法为特征。而中国史学话语体系是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展现系统,掌握史学话语权极受近代史家重视。中国近代史学在以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主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方面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值得关注的成绩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