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贾丽萍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本文立足于时代转型的角度, 从开放的婚姻观念、自由的婚姻方式、追寻真爱的婚姻实质、走向独身的婚姻趋势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张欣小说对都市女性婚恋心态的剖析。论者认为: 张欣成功地展示了 90 年代商业背景下都市女性的生存境遇, 真切地表达了她们面对情感与欲望二元对立冲突的复杂心态和两难选择, 并试图为之寻求新的生存价值, 显示了别具一格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宋旸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66-71
19世纪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被她那个时代的读者和评论家誉为圣.西门主义的先锋、妇女解放的宗师。她的成功不仅打破了当时女性写作的次文学现象,更为同时代以及后世自强不息的女性提供了精神力量。她早期的作品皆以妇女的恋爱和婚姻生活为题材,从自己不幸的婚恋生活中汲取灵感,凭借天生的民主意识和对自由爱情的热切向往,写出了旧式婚姻对女性的束缚与伤害。尤为可贵的是,在为女性呼吁的同时,她仍不忘强调两性平等的相互性,关注男性在婚恋中的权利。她的这种博爱胸怀最终发展为一种平等思想,一种对全人类的思考与关怀。 相似文献
3.
徐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21-125
"都市小说"与现代都市相伴而生,它以"现代性"为精神内核,将不同类型的都市景观、生活、体验和都市文化囊括其中。中国文学的婚恋叙事传统在都市小说勃兴后呈现出明确的现代意识,不管是海派作家的"声色"体验,还是京派作家笔下的理想爱情与婚姻,抑或是启蒙文学和左翼文学鲜明的社会问题意识,"婚恋"都与时偕行,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意味和都市色彩。 相似文献
4.
王卫东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3)
艺术地阐释婚恋问题是老舍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的题材。老舍在他的小说中充分揭示了婚恋的物化,描写了经济地位低下的人们在婚恋方面所受的屈辱,对他们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同时,他对那些人们容易陷入的婚恋误区也作了艺术的反映,他认为屈从式的婚姻观念、纵欲享乐意识、封建贞操观念、拜金主义思想等都是婚恋者的误区。老舍在小说中写出了自己的婚恋理想,他认为两性互爱应当是婚恋的基础,而只有男女双方都能在经济上自立,才有可能在婚恋中获得诗意的幸福 相似文献
5.
妇女解放问题历来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新时期小说不仅描写了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对广大妇女的精神奴役,而且深刻地揭示出了广大妇女的自我精神束缚之于妇女解放的严重阻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末,"五.四"运动已过去将近十载,女性在民主思想启蒙下觉醒,勇敢地向封建礼教的网罗冲击,强烈追求自由平等,并意识到作为女性本身应该享有的权利,具有了女权主义的苗头。但对受了几千年封建礼教压迫的女性而言,这只是一种趋势,在彭家煌的小说当中,充分展示了新旧时代交替之际不同女性的众生相。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社会解放话语中的"婚恋自由",自然是具有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重大意义。那么这种由男性启蒙者所定义的"婚恋自由",究竟是男性社会在自我主张其"欲望"之"恋"呢,还是他们自以为是地去替女性言说"性苦闷"?通观"五四"时期男性作家笔下的情爱文学,毫无疑问都是以"解放"女性为己任,肆无忌惮地去宣泄着他们自己的性欲冲动,却又让女性群体去为其喝彩并自觉地认同——男性"欲望"的空前"解放",是女性"悲剧"的最大根源;因为女性追求"爱情"的美好理想,早已被男性无节制的"欲望"所吞噬了! 相似文献
8.
9.
唐五代婚恋小说中的两性情爱关系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3):277-280
本文在考察了大量唐五代婚恋小说基础上 ,对其间的男女两性情爱观及其发展变化进行了较清晰的梳理与阐释 ,得出如下主要观点 :1、唐五代婚恋的自由与开放 ,体现在强烈性爱与情爱一统的爱情观中 ,它作为自由精神张扬于门第、财富、时名联袂的婚姻观前 ;2、自由与礼教、任情与专情 ,是唐五代男女情爱两对主要矛盾 ,它们始终体现在男女两性的身上、并存于唐五代的婚恋观中 ;3、情爱观又是发展流动的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 ,男性与女性情爱观的侧重点也各有所变化 ,反映出唐五代婚恋的时代特色。以文献的路子 ,阐释唐五代婚恋领域自由开放态势下的两对主要矛盾之对立统一与发展是本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熊修雨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8(1):12-18,94
严歌苓的小说中有着大量的海外中国女性书写。这一方面体现了严歌苓对海外中国女性的关注和同情;另一方面她也以这些女性为视点,来返观和审视西方文化。严歌苓小说中的海外中国女性,艰难地生存于中西文化夹缝之中,处于"看"与"被看"的历史境地。她们在被动接受西方人救赎的同时不忘对其审视,在自立自强之中充满对自由的渴望。"救赎"与"自由"是严歌苓审视海外中国女性的两个基本视角。严歌苓颠覆了西方人自以为是的救赎神话,同时以自身的实际经验,探讨了海外中国女性追求自由的途径及其可能。 相似文献
11.
夏德勇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4):49-52
速写体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种体式,至今没有得到关注,这跟它没有产生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关。它有特定的文体特征:它是新闻和文学之间的边缘文体,篇幅短,时间跨度小,少历时性叙述;多场景化,少回溯、插叙等情节手法;多简笔勾勒,少精雕细刻。它无法用理论界流行的“散文化”来概括。它的兴盛与急速变动的时代和作家迅速反映时代的创作追求有关,也跟大众传播的兴盛分不开。 相似文献
12.
王晓梦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5):38-41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童年的回忆是一个主要的主题形态。童年的往事虽已久远,却是中国现代作家心灵中的一个乐园。他们追怀儿时的百草园,怀念亲情,也有着对人类童年生命状态的思考。现代作家的童年回忆也给我们提供了以童年的言说走入现代作家心灵世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价值原则是现代自由理念的一个重要原则,因为人类活动以其价值导向性区别于其他生命形式;价值原则真正体现了人类活动的自由与自主;但是价值原则的理想性维度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因此,它又与乌托邦历史设计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4.
李丽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6-13
中国现代婚恋题材的短篇小说是自五四时期就很有代表性,也能够反映现实的小说门类。梳理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可以发现,自觉的婚恋题材的短篇小说不是从反封建、反礼教的高调出发,也不是从某种西方理论出发,而是切实地关心、同情着每一个孤独个体的命运,将人从"器械"还原为"人"本身。 相似文献
15.
徐杨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5):20-22
新世纪的写实小说,以零度叙事的介入将生存的现实不动声色地呈现,在池莉与刘震云的“鸡毛蒜皮”以上.停泊着方方的思维之舟,尽管不能全然将其归入新写实的行列,但方方小说中对于女性、爱情、鲜血、命运等主题的洞察,亦是临界写实之上的匠心独运。特别是其对于“在彷徨中挣扎、在憧憬中堕落”的少女情愫的描摹,更是将一幅幅“女性五感图”栩栩展置于小说以外的人心中,并以其灰色的笔调涂成一座有关于少女审美理想的城堡。 相似文献
16.
万书元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5,(2)
人们习惯于把讽刺同笑、喜剧性联系在一起,甚至等同起来。其实,讽刺有喜剧性(笑)的,也有悲剧性的。在本文中,作者着重剖析了中国现代悲剧讽刺小说的两种形态:幽默性讽刺与纯讽刺性讽刺,并从情感介入和视境变化的角度,阐述了这两类讽刺作品在结构上和美学风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王颖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2-96
诗化小说当中渗透了诗歌的审美元素,中国现代诗化小说除了西方的影响,更有其传统渊源。诗化小说的文体特征主要有:淡化故事情节,主要表现内在心灵世界;以意象、意境、氛围的营造为审美构成的中心;跳跃性、音乐性的诗化语言。一方面,诗歌有其与小说异质的规定性,诗歌和小说不宜混同;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正确看待文学体裁的规范性和确定性,具体的诗歌和小说作品的文体形态特征不是固定划一的。 相似文献
18.
徐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中国现代文学婚恋叙事中的"第三者"乃是一个现代认识装置,它是现代婚恋观念的普及及其制度化所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现代文学场域中的"第三者"可以归结为两股叙事潮流:一是以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作家为代表的启蒙文学潮流;一是以蛰居上海的现代主义作家叶灵凤、穆时英为代表的先锋文学潮流.二者之间偶有重合之处,它们所蕴含的价值、道德、伦理判断依然泾渭分明,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19.
张红萍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6,(4):80-85
蒋庆所谓的《只有儒家能安顿现代女性》一文引发舆论哗然。文章从女性主义立场与视角出发,在对儒家女性观及儒家对女性的规约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儒家女性观是限制与束缚女性的伦理思想,是男权社会以牺牲女性利益而满足男性家庭利益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儒家女性观一贯损害女性利益,完全不适应现代女性的需求,所谓的“只有儒家能安顿现代女性”显然是荒谬的。 相似文献
20.
张彤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5(3):326-334
论题以福柯的某些视角重新阐述了20世纪发生在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的意义以及在哪些方面为今后女权主义运动留下了宝贵遗产;阐述了在第三世界民族民主革命中出现的新的妇女依附模式以及这个模式的思想和社会来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