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人类认识自我的艺术观照,从古希腊阿波罗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到现代文学中普遍的对自我异化的指设主题,西方文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深沉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回荡着人对自我的呼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不同时期的西方文学站在不同的支点上企图破解永恒的“斯劳克斯”之谜,这种认识自我,寻找自我的自我追寻主题使西方文学显示出厚重的人性意蕴,西方文学也因此蕴含了深沉的文化内涵。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学蕴含着西方原始初民──被史家誉为“正常儿童”的古希腊人对于自身的认识,在这…  相似文献   

2.
与地震灾害相遇的文学与文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的汶川地震引发了中国诗坛久违而短暂的诗歌大潮,这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大事件.抗震救灾中对人的生命的重视,直逼人性的核心价值.是中国当代文学在市场化生产中遭遇的一场价值拷问.其时文学不再有市场化的生产机制,文学的人性价值得以张扬,出自人性根基的真情实感得到了自然的流泻,中国当代文学又一次有了真正的诗歌.这次诗歌大潮也把文学与人性的关系体现得很单纯,可以让我们知道原来文学是依靠人性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左翼文学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文艺思想,广泛而深刻地表现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积极探讨社会中人性问题和社会伦理的转型,以独特的创作视角构建了左翼文学的革命话语体系和文学意义模式。左翼文学把人生和人性放在社会历史的宏观背景中考察,丰富和发展了五四文学的精神传统,使中国现代文学对人生和人性问题的思考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土小说的诞生是伴随着五四运动对于人性的启蒙开始的,乡土中国更是给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无限的思考空间,以至于许多离开了乡土的人对她依旧是念念不忘,在偷来的半刻闲暇时间也不忘诗意的栖居于乡土。贾平凹的《秦腔》是一部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小说,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解读《秦腔》,我们看到文学正是在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记录着社会之兴衰、人情之冷暖,思索人性与人类文明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明清两朝是我国封建主义社会的末期,处于了时代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文学作品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我国文学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对明清文学的演变发展史的研究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这对把握我国文学发展的脉络,更好的做好古代文学的研究,意义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人们关注文学与科技之间差异和对立的惯常做法 ,本文提出 ,文学与科技之间存在诸多联系。在发生学意义上 ,文学与科学具有共生性和互通性 ;从文化史的角度 ,文学与科学技术互相促进 ,特别是科技对文学有较大的冲击和推动作用 ;在当代 ,文学与科技存在种种复杂情况 ,文学在向高科技致敬的同时也有担忧和反思。研究和把握文学与科技的关系 ,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文学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在人们关于文学的"传统认识”里,文学似乎就从来未与神学发生过什么"往来”.然而确定无疑的是在人类文学史上和现下的文学生活中,人们又常常对文学保持着一种宗教化的心理敬畏和神学崇拜.正是在这种神圣的敬畏和崇拜的"先决条件”下,才有了人类今天的文学生活.针对文学中始终存在的这种"前文学”的"神学现象”,本文首次对其进行了发生学与历史学的研究.作者认为尽管文学只是一种世俗现象,但是人类却一直对其保持着神学情怀.人类的这种神学本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学神圣论的发生,而且事实上成为了文学发展的基本文化动力.作者在本文中第一次对文学神圣论理论及其两种主要观点进行了批判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范畴概念.  相似文献   

8.
肯定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是对文学本质最基本的同时又是最表层的认识。文学绝不是为了反映生活而反映生活,它有其更内在的动因和目的。人类的任何目的都不在对象,而在于自身。人的重要本质之一是永无止境的不满足和能动性,以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转引自《周恩来总理在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规律,是关系到对文学本质认识的问题,也是文艺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课题。什么是文学的规律?文学有没有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两者的关系怎样?这当中存在着种种分歧意见。刘再复认为;“我们过去的文学研究,主要借重于外部规律,即文学与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例如文学与政治关系,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等,近年来研究的重心已转移到内部规律,即研究文学本身的审美特点,文学内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文学各种门类自身的结构方式和运动规律等等,总之,是回复到自身”。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现代文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活泼生活的可喜局面,旧的研究格局和单线条的研究方法已开始突破,以往难以涉及的禁区也有了新的探索。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文学的发展是追随社会生活,追随历史的发展而前进的。离开了社会生活,离开了历史也就中止了生命。  相似文献   

11.
所谓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与人性发展同步”这一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实际上不过是对欧洲文学发展规律的套用。把“人性”仅仅归结为人的个性、人的个性的解放、个人意识、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等等,就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批优秀作品排除在外。把作家人性自由的表达和感情的浓烈度作为衡量作品艺术力量的标准,认为人性的发展制约美感的发展,都经不起中国文学实践的检验,理论上也站不住脚。中国文学发展有其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中国在西方人权意识的影响下,广泛重视个体生命价值,女性人性意识开始觉醒。现代女性文学大胆表现女性作为人的自然性一翼的被压抑、被扭曲、被毁灭的人生现实,表现女性觉醒后的人性要求,强烈呼唤女性人性自由,这对女性争取自己作为“人”的权利和价值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现代女作家审美观念的现代性,体现了20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发展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3.
文学领域中的道德危机和道德失范带给人们的道德破坏和精神伤害对社会和谐发展极为不利,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利的因素,社会现实要求对文学的伦理学研究。文学伦理研究的价值表现在文学能形象鲜明地反映人的处境、性格、命运以及社会道德的冲突和个人精神的状态,生动体现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理想的探求,展示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故而与现实人生和社会伦理有一种深刻而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呢?许多文章和教科书中都这样认为: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是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本身是正确的。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的,文学也必然会随之而发展。但是把它看作是规定和制约文学发展全过程的唯一的基本规律,而不进一步探讨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人性问题,是文学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为什么呢?我想首先是因为它关系着文学的本性。文学是人学。文学须描写人,反映人的生活,怎能离开人的本性呢?文学创作离不开人性,自然得不断地讨论不断发展着的人性。这是正常的现象。但前些年,有些人大肆宣扬文学的人道主义、新人本主义、个人本位主义及非理性主义等等,把人性与阶级性对立起来,或以人性代替阶级性,或美化原始人性、非阶级性的人性等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的德尔斐有一所古老的神庙,庙前的石碑上刻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这是人类的一贯的愿望。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着人自身,认识人自身。关于人自身的知识,从社会科学角度讲,它的核心是人性问题。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思想家曾经对人性进行过种种的探索,竭力想揭开人性的奥秘。随着人类文  相似文献   

17.
文学与人性     
文学是人学。文学要表现人,当然要描写人性。所以人性与文学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多年来,人性却成了文学的忌讳。许多阐发人性的文章,许多表现了人性的作品,都被冠以“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恶谥。在一些批评文章中,人性与文学倒成了互相排斥的异物。二者真好像出生在两个不同门第家庭里的一对情侣:一方面情意  相似文献   

18.
论加拿大文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北美的加拿大,地大物博、总面积占世界第二位,它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七个资本主义强国之一。然而,在我国出版的几部“外国文学史”、“欧美文学史”中几乎找不到加拿大的章节,甚至连加拿大著名的作家和作品都不曾提到。加拿大有没有自己的文学?加拿大文学的特征是什么?加拿大文学和社会、经济、文化、种族、地理、风俗等关系如何?本文想就这些问题进行探索,以便我们加深对文学的本体、文学发展道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至启蒙运动终结,欧洲进步文学是在对封建神学体系的不断否定中,显示出和不断完善着其人学精神内涵的。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一是14至17世纪,其文学基本精神主要是从厌恶神性排拒人性、神权否定人权等感性角度,展示了神学观念的不合理,从而用讴歌人的本能欲望和巨人风采与之抗衡。二是18世纪中叶前后,从理性角度弘扬人的聪慧与劳动创造能力,否定上帝创造一切的荒谬理论。三是18世纪末前后,以德国作家歌德为代表,开始从思想体系高度对神学体系进行彻底清算。他在《浮士德》中,通过精湛的艺术构思,表现了与神学体系完全不同的对世界本原、运动规律以及发展过程的全新理解,从而建立了进步资产阶级较为完备的“人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最初获得承认的原因是什么? 文艺思潮产生的最初诱因是什么? 推动文学创作不断发展,促进文学更新变迁的又是什么? 这是文学理论界历来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有不少研究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我国文论界,权威的解释是“社会进步决定”说,“社会生活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基础”,“文学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从终极意义上讲,“社会进步决定”说无疑是正确的,因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