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立 《领导文萃》2012,(17):60-66
关于龙应台的新闻,总是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今年2月,这位著名作家正式上任台湾"文建会主委"。5月20日,该部门改称"文化部",她是"文化部"第一任负责人。从文化人"变脸"成为政府文化官员,又还原为文化人,最近又再度为官,龙应台的角色转变让人充满想象空间。写《野火集》、《百年思索》的作家龙应台,  相似文献   

2.
苏洁 《领导文萃》2014,(17):72-75
2012年,答应马英九的请求回台湾接掌“文化部”,任台湾首位“文化部长”时,龙应台没和任何人商量。  相似文献   

3.
汪强 《领导文萃》2014,(22):65-67
正一"官不聊生"是个新出现的词。最初说出这个词的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她说:"为官者一方面要殚精竭虑地为民众服务,无疑会筋骨劳顿、心志疲苦;同时还得面对百姓、媒体的监督,自然要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筋骨劳顿、心志疲苦,再加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这还不是官不聊生吗?"龙应台任过台北市文化局局长,是当过官的人。也许她在当官时"筋骨劳顿、心志疲苦",感到"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但即使如此,最多也只能说自己当官不聊生,而不能说官不聊生。理由很简单,一个老百姓或极少的老百姓不聊生,不能叫民不聊生,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台湾"大选" 年,现在台湾的主要政党 阵营有两个,一个是"泛 蓝"阵营,即国民党和亲民 党的"连宋合作",另一个 是"泛绿"的民进党阵营。 这两个阵营的主要分歧点 是,在两岸问题上,"泛蓝" 承认"九二共识",主张"三 通"。而民进党则明目张胆 地推行"一边一国",企图 推动台独。所以明年的"选 举"就是以"一个中国"和 "一边一国"的对立为主 题。依我的看法,如果明年  相似文献   

5.
1954年夏天,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戴河避暑。据李银桥回忆,一次,在海边毛泽东望着天水相连的地平线。忽然与警卫谈起了洋流。他说:"世界大洋中有两条重要的暖流。一条是墨西哥湾暖流,再一条就是台湾暖流。"这时,他又久久地遥望大海。忽然抬起一只手指向遥远的远方,说:"台湾,我们还没有  相似文献   

6.
台湾位处亚热带地区,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小岛,在气候上四季如春,岛上动植物生态多样且丰富,因此,农业一直是台湾发展的重点及强项。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农民无法扩大个人种植面积,故台湾农村结构一直以小农为主。随着台湾制造业的起飞,大量人口涌入都会区,原本都市近郊的农地,开始变成住宅及商业区。随着种种因素的交互影响,人口外流及农田流失日渐严重,人口外流形成农村人口严重的老化,导致台湾农田逐渐荒芜,也影响了台湾农业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台湾于2008年推动"农村再生"计划,配合此计划订定"农村再生条例",目前参与计划之农村社区已有1500多个。本研究采用文献及案例收集分析方法,探讨农村再生计划的主要做法,以花莲县牛犁社区、台南市土沟社区、云林县林北社区、台东县永安社区及南投县桃米社区等为示范案例,探讨"农村社区"实际发展情况,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女士说,文化就是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如果一个人的文化表现是如此的话,我们可以由此推知,学校教研文化的建设,是否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呢?因此,我以为,学校教研文化的建设,应该着力从“和谐的人际关系”、“良性的竞争关系”、“规范的制度管理”及“鲜明的教研特色”四个方面去构建。  相似文献   

8.
细节最坚硬     
有人问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她认为一场雨足矣——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  相似文献   

9.
<正>从2008年高票当选的政治明星到现在的"过街老马,人人喊打",仅仅只用了6年时间。这是马英九屡屡失误的6年,也是马英九性格悲剧不断发酵的6年。自认"君子不党",实际上离心离德1950年马英九出生于香港,父亲马鹤凌是国民党高官,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色彩。有这样一个父亲,马英九从小就受到完整的传统教育。儒家讲究做人"内圣外王",内在的个人操守要完美无瑕,外在的人生目标是报效国家。这套观念,在马英九报考大学时,第一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当时,台湾经济  相似文献   

10.
李立 《领导文萃》2012,(18):54-59
数十年纵横台湾,吴伯雄"一路走来,始终如一",除了对国民党的忠诚,还有对佛教的虔诚、对师父星云法师的尊重。说起吴伯雄,大家多以"雄哥"称之。这几年,雄哥经常往返大陆,参加一年一度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和其他活动,他的风趣和幽默给人以亲民的良好印象,大陆民众也因此知道台湾有个政坛不倒翁——吴伯雄。政坛几度沉浮笑看风清云淡吴伯雄出生于台湾桃园最显赫的政商世家。父亲吴鸿麟曾任桃园县议员及县长,家族成员多为地方政商名流,拥有实力雄  相似文献   

11.
自2005年4月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实现"和平之旅",与胡锦涛总书记会谈,国共两党领袖睽违60年的首次握手,开创了两岸关系的一个新时代。在两岸关系起起伏伏之中,1982年中共对台工作负责人廖承志以个人名义给台湾蒋经国先生写了一封以情感人的公开  相似文献   

12.
"搞'台独时间表',他敢?他是欠揍" 记者 有人认为台湾2006年"制宪"是"台独时 间表"。您怎么看? 李敖 搞"台独时间表",他敢?他是欠揍!我始 终不相信这一点。因为他搞"台独时间表"就是正式翻 脸,就是"破坏现状",美国就不干了。台湾岛内的事还 是美国说了算嘛,台湾问题根本就是中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台湾的"总统"竞选到底要花多少钱?这是一个很 多人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但同时也是一个几乎没有 人真正知道答案的问题。 根据1995年通过的台湾"总统、副总统选罢法", "总统"候选人的最高竞选经费为3亿元(新台币,下  相似文献   

14.
名人之累     
正一九二七年二月二十五日,鲁迅在给章廷谦的信中说:"我不想做‘名人’了,玩玩。一变‘名人’,‘自己’就没有了。"真是无奈之言。没有"名"的人,总觉得人之"有名",是很风光的事,但真到了"有名",如果不是想借虚名来骗钱或牟利,其实是很苦恼的。因为各色人等都要来这"名"上蹭一蹭,或托名以营利,或借名以  相似文献   

15.
正很多老板和管理者在员工面前都有着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他们总觉得自己之所以能坐上"官儿"的宝座,肯定是因为自己有着某种异于常人的"过人之处",否则,为什么我是"老板",你是普通"员工"呢?诚然,能当上管理者的人,确实总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长处。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如果因为这  相似文献   

16.
河之洲     
<正>过河要拜桥有一句俗语说"过河拆桥",意谓受人帮忙,事成之后,忘恩负义,这是不懂得感恩图报。如果我们能够"过河拜桥",这就是知恩报恩,是给予他人应有的回馈。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孝道?乃感念父母生我之功劳也!为什么要捐款做善  相似文献   

17.
台湾虽然可耕地面积狭小,不容易产生农业机械化所带来的规模效益,但在狭小耕地上却展现出极具特色的精致农业,如台湾的水果,在质量上可谓远近驰名;而台湾特有的休闲农业,成功地融休闲旅游于农作活动中,提高农民收益。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与消费意识的提升,有机农业的发展颇受消费者的欢迎。台湾农村社会所培养出的"新三农",最大特色是农民的创新能力甚强,农民的科普创新教育强调户外的体验实践更胜于室内知识的传授。在"农地"问题上,台湾当局推出"政策创新",如三七五减租、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领,使得农民有自己的土地可以耕种,解决农地问题。在"农民"问题上,推动"组织创新",建立遍布各地的农会组织,培训基层农民的农业科技创新知识,以提高生产量,提升农产品价值。在农业问题上则落实"绿色科技创新",设立农业改良场、农民学院,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的附加价值之创新,使得台湾农业从传统的"初级产业"转型为"六级产业"。  相似文献   

18.
林达 《领导之友》2015,(3):46-48
<正>凡去台湾的游人,总会去看看中正纪念堂。我也未能免俗,两次去台北,都去了那里。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台湾"行政院"决定建立"中正纪念堂",选址是原来陆军总部那一片,由台北地标建筑"圆山饭店"的设计师杨卓成领衔设计。整个建筑群直到1980年才完成,主体建筑的基座似北京天坛,汉白玉层层铺垫,建筑造形、比例借鉴的是中国古代建筑成熟果实。白墙,蓝色  相似文献   

19.
里戈 《领导文萃》2009,(6):77-80
2000年,我和王永庆先生有过一面之缘。 当时,我坐三望四,算是个年轻的资深记者吧。1996年,我在香港出版了《’96台湾大选》一书,详细记录了我对那次台湾选举的观察和分析。4年后,我再次登台,亲眼看看这次选举。那时我是代表香港一家报纸驻华盛顿的首席记者。因台湾资深老报人、我的忘年交陆铿先生的帮忙,  相似文献   

20.
姚明 《领导文萃》2012,(15):99-104
在NBA,我总共失手了3046次,还有1304次失误。这些错误也构成我职业生涯的一大部分,如果没有这4000多次错误,我也成不了今天的我。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来到这里令我无比兴奋。我们会场南面的"鸟巢",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举办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