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雪莱诗歌中蛇的意象运用最为广泛、突出和典型。蛇是其作品中暴虐的君主和教会人员的品质的象征.是与反动势力合流的魑魅魍魉的象征.是为虎作伥的文学评论家们的象征.从而充分体现了蛇邪恶的意象旨趣;诗人在作品中还借用蛇反叛、坚强、机智的意象旨趣歌颂时代的善与美;蛇也是雪莱笔下最能代表人类及大自然感官和精神世界的自然之物。雪莱在这些原始意象的链条上添加了时代生活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2.
韩愈、柳宗元笔下都有大量的动物意象存在,如蛇、鼠、驴等,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意蕴。韩柳二人作品中的蛇意象,反映了他们在创作风格和创作心态上的差异,又揭示出两人不同的创作主张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蛇年说蛇     
白雪 《华人时刊》2013,(2):64-65
蛇,早在1.3亿年前就生存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直到今天,除了少数岛屿和南北极之外,高山、平原、海洋、河湖,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蛇年到来之际,上海举办了"金蛇狂舞"展,介绍了蛇的各种知识。爬行类动物的蛇,人们既熟悉,又惧怕。在"佛口蛇心"、"牛鬼蛇神"、"蛇蝎心肠",歇后语"蛇和蝎子交朋友——毒上加毒"等成语里,蛇都是丑恶的象征。然而,在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中,蛇曾经是美好的象征,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图腾,一种原始宗教神,后被称为始祖神。  相似文献   

4.
石杰小说中的蛇意象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既暗含着人的性需求这种自然属性,也暗含着人的善恶美丑等伦理道德属性。蛇本身包含着的暗示和联想功能,是作家取象的主要原因。蛇意象还表现出鲜明的文化耦合性,即与本土蛇文化的契舍和西方蛇文化的对应。同时,在人的思维日趋明晰、理性的情形下,蛇意象的塑造也增强了文学的表现功能。  相似文献   

5.
《小王子》采用童话形式,作者生于虔诚基督教家庭,作品中的大量隐喻,很大部分与西方传统文化有关联。文中“小王子”和“蛇”两个隐喻是神话意象,小王子是作者理想的化身,童贞、圣洁、真善美的象征。蛇是灵异者、神的助手的象征。这些象征意义与西方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蛇的腿     
很久很久以前,蛇是一种有着光彩照人的鳞片并长着两条漂亮的长腿的动物。在大森林里,有一支森林防御部队,担负着抗击外来侵略者的任务,蛇在那里担任队长,精明能干。但是,蛇有—个坏毛病,就是爱吃蛋,无论是鸡蛋、鸭蛋、蛙卵,只要是能吃的蛋,它都吃,甚至连自己下的蛋有时也要吃几个。  相似文献   

7.
海外蛇文化     
外国也有不少蛇的神话传说。古代印度人想象中的地球是这样的:大地像个圆盾,由两头大象驮着,大象站在海龟背上,而海龟又站在眼镜蛇身上,眼镜蛇成了"水"的象征。古埃及人把眼镜蛇艾约作为保护神,国王把它的图案装饰在帽子上,作为最高权力的标志。古希腊关于蛇的神话更是美丽神奇。故事"金羊毛"说的是勇敢的伊阿宁率领众人去寻找金羊毛,历尽艰险,发现金羊毛由一条不眠的巨蛇守护着,后在美丽姑娘美狄亚帮助下,让巨蛇昏睡过去,终在橡胶上把闪光的金羊毛取走了。众神使者赫尔梅斯的故事,说的是他头戴一顶插有双翅的宽边帽子,脚穿插有双翅的飞行鞋,手拿一根盘着生有双翅的两条蛇的短杖,走起路来风驰电掣。  相似文献   

8.
历来的神话传说都记载到太昊伏羲定都宛丘,但其原因不明。通过文学人类学的四重证据法,重点分析《诗经》中与“宛丘”相关的两首诗歌《宛丘》与《东门之枌》,发现“宛丘”与“蛇”具有象征对应关系,它主要通过“宛丘”本身的丘名,“宛丘之上”“宛丘之下”“宛丘之道”的空间布局,宛丘之“栩”的存在,在宛丘的“婆娑”舞蹈来象征和模拟蛇的...  相似文献   

9.
生存的智慧     
在某岛生活着一种巨蜥,肉食性的。它的食物主要是在这个岛上生活着的鹿群,也捕食鸟、蛇等小动物。但是,令人纳闷的是,这种看似笨拙不堪的  相似文献   

10.
电影艺术是人类创造的具有深层意义的语言 ,其符号系统———象征是一种粘和着具体的艺术象征的人的象征。电影通过艺术假定性营构着一个象征的宇宙 ,它可以自如地把语言、神话、宗教、历史、科学和其它兄弟艺术等不同象征系统囊括在自己的意象的河流中。电影通过象征让人找到了生存感觉的重镇  相似文献   

11.
明清家族小说的审父母题一方面基于父辈的忧思,肯定传统父性文明的正面价值,呈现颂父倾向;另一方面,以子辈的叛逆视角将父亲隐退或是正面作用弱化,甚至审丑化处理,在父子冲突中呈现渎父倾向。这种颂父与渎父并非二元对立的形态,而是父与子的对视、"他审"和"自审"的互审式结构形态,在否定中的肯定和肯定中的否定的过程中重构理想和希望。  相似文献   

12.
我国汉族普遍对毒蛇持禁忌态度。汉族毒蛇禁忌习俗源远流长。人们将蛇列为五毒之一,将毒蛇视为对人类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力量的代表。汉族许多习俗都与毒蛇禁忌有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习俗都属于毒蛇禁忌的范畴。正是在这种毒蛇禁忌习俗的基础之上,在某些特殊场合,汉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非图腾崇拜性质的崇蛇习俗。不过,汉族崇拜毒蛇仅仅限于利用毒蛇来避邪御凶。这种崇拜是由对毒蛇的禁忌转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3.
没有权力就没有主体,没有服从同样也不可能产生主体;但在对于主体的认同方面,我们的历史习惯往往是反抗而非服从。我们知道反抗表征的是权力,却忽视了服从表征的也是权力。就文学中的某些忠仆形象加以甄别和考察,结合新中国初期公仆与公民的社会现实状况,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主体同服从间的本质性联系。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表征。通过东西方宇宙观、价值观念、民族性格等文化因素的对比,结合具体实例,揭示英汉语篇结构差异形成的深层背景。最终目的只有一个,突破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现象的思考停留于形式层面的定势,实现积极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5.
作为爬行动物的一类,蛇可算是地球上一个资深居民了,因而在早期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蛇的踪影。不同的东西方文化赋予蛇不同的文化内涵,有关用法也是琳琅满目。文章拟从文化对比的角度,探讨蛇在东西方文化中内涵的异同,并对蛇在汉语和英语中的用法进行了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西游记》西行取经主题的丰富寓意。认为在整体上,小说于取经开始与结尾反讽性的结构安排,使得取经故事蕴含了“过程大于结果,成佛自在心中”的寓意;西行取经象征一个修行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叙述当中,小说强调了取经人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并通过取经队伍的两次分裂与重合折射出了取经人自我完善的阶段性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弗洛姆的人本主义心理分析方法揭示出福尔斯的处女作《收藏家》(1963)中貌似专情温柔的男主人公克莱格的性格结构是以破坏性为核心的囤积性格、受虐—虐待症、恋死性格的混合形态。他象征着男权社会的恶、自由意志的恶及辨证的恶。  相似文献   

18.
白蛇传说历史悠久,在其演变过程中,其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白娘子,她从一个纯恶的形象发展演变成为了一个纯善的形象。本文试图探讨这一形象变迁过程中体现出的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女性观念以及发生这样一种观念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雷雨”具有双重的象征意义 :一方面 ,它意味着对压抑、束缚的解脱 ,意味着一种源于人性本能的巨大力量 ,曹禺对它的态度无疑是肯定的 ;另一方面 ,“雷雨”又意味着冲决一切、毁灭一切的破坏力 ,这又是曹禺所难以接受的。因此 ,“雷雨”的主题 ,不只是反对封建 ,张扬个性 ,而是反映出现代人共同的生存痛苦。  相似文献   

20.
渌水亭是北京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本文主要探讨它在清代初期出现的意义,揭示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认为,渌水亭表征着明清易代之际,满与汉、北方少数民族和江南之间文化上的对峙、冲突和融合,微妙地折射出清初京师对江南的武力征服和文化上对江南的倾慕和向往,负载和发挥了特殊的政治和文化上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