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虽然不很发达,但却能对知识分子实行比较优惠的政策,为他们提供可以充分发挥才智的良好环境;如果知识分子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不受歧视,经济生活上得到保障,心理感受上自由开朗;那么,这个国家即便有知识分子问题,它会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严重社会问题吗?大概不至于吧!  相似文献   

2.
党外知识分子是相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而言的.党外知识分子具有人数众多、结构复杂,社会联系广泛,知识层次高,民主意识、参政意识与创新意识较强等群体特征.党外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所参加的党派,具有较高的认同;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具有自主型、组织型的特征,且其参与层次较高,参政范围十分广泛.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与政治参与对社会的政治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健全制度,加强引导,不断提高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九十年前,自德先生、赛先生进入中国以后,民主与科学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理解现代性的主要标志。但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由此所导致的唯科学主义也深刻地制约了中国现代思想的开展;实际上,以客观、透明、形式化的科学观念形成的民主主义观念,更左右了中国政治的现代性道路。民主主义理论在现代的兴起,除了古典共和主义衰落的背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一个关键。然而,人们往往只注意《社会契约论》中人民主权原则,而置公民宗教原则于不顾,这在晚清以来中国民主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同样如此。五四期间,这一逻辑在康有为、陈独秀之间有关宪政、民主与孔教为中心的辩论中达到高潮:民主仅仅成为与民选总统、议会等与专制对立的政治议题,而完全抑制和取消了它所包含的注重权利平衡以及公民德性养成的共和观念。  相似文献   

4.
赵睿 《学术界》2012,(1):143-151,286,287
在知识分子理论的发展中,生态理论的兴起为知识分子研究提供了另一种视角.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系统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和作用不是割裂的,这三者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知识分子发展赖以依存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知识分子生态环境,首先需要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合理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正确理解知识分子的价值则是创造和谐政治生态环境的关键.其次,需要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是转型社会的必然,所以分析转型社会给知识分子带来的社会问题和困境,能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第三,需要有文化生态环境的依托.大学作为知识分子成长和生活的“社区”,其制度安排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节日系统和历法系统密不可分,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观象授时制度,在成文历法产生之前,农时周期和庆典周期是合而为一的,节气亦即节日。随着成文历法的创立,由于中国传统历法制度即夏历采取的是阴阳合历,以阳历纪农时,以阴历纪年月,庆典的日期被按照阴历纪时周期固定下来,而节气则按照阳历安排,从而导致了庆典周期和农耕周期、节日和节气的分离,因此形成了与节气系统并行不悖的传统节日体系。  相似文献   

6.
邵宇  高小兰 《兰州学刊》2008,(2):115-117,114
知识分子在清末政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是在其相对与政治权力地位不断边缘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随着科举制的废除、皇权国家趋于解体和从“士”到“知识分子”的社会转化,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中的中心位置不断边缘化,从而使清末边缘化知识分子兴起,进而参与“革命”表达这一集团重新寻求政治社会“中心”位置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更新。作为“时代的镜子”,文学不能不对此作出自己的反映。近年来,一批改革题材的文学顺应时代的潮流产生了,文学领域出现了众多的新人形象——改革者,在这些改革者身上,“往往表现出一种一反传统观念的‘异端’”。“异端”,顾名思义就是指那种不符合“正统”观念的思想和言行。日新月异的变革,使社会呈现出错综复杂五颜六色的状态。生活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熟悉的观念和信条前进。在变化了的生活面前,人们习惯了的某些认识、判断,政治、政策观念,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8.
随着一个世界性的社会转型,即笼统意义上而言的由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模式、意识形态特征、政治构成形态、地形学观感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甚至社会目标本身也处于重新认识与不断调整之中.多元主义、差异政治、日常生活景观成为社会主要特征,与之相应,儒学也面临着诸多后问题,时代对其适应性及价值面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一、充分认识知识分子的劳动特点及其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对于什么是知识分子,历来有不同的认识,在阶级社会中,知识分子总是与阶级的统治联系在一起的。笔者认为,知识分子是掌握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作为社会阶层,知识分子不是由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相同地位的人们组成的,而是由相同的劳动性质、收入来源、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的人们所组成。知识分子的基本特征和条件是:第一,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从事脑力劳动;第三,依靠脑力劳动的收入为生活来  相似文献   

10.
胡耀邦同志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作了科学的阐述:“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那么,从哲学上来考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有没有同一性呢?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子问题是列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他在领导苏俄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从世界观、生存方式、政治取向出发,科学揭示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归属,高度评价了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并对知识分子的使用与改造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科学制定知识分子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党外知识分子是目前我国知识分子队伍中人数最多的群体,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言论行为影响深远,需要深入探究其政治认同问题.网络空间中党外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生发逻辑贯穿在政治观念来源、政治利益博弈、政治交往变化以及政治传播情境中,生发特质表现在专业性、指向性、公共性、批判性等方面,生发影响通过网络主体观念、网络社交媒体、网络舆论空间、网络公共领域体现出来.要从推进网络政治自觉、建构网络政治信任、维护网络政治权威、优化网络政治生态等方面增强网络空间党外知识分子政治认同,促进形成良好的网络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3.
介入的旁观者--试论雷蒙·阿隆的知识分子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小双 《人文杂志》2004,(5):176-183
在<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中,阿隆提出知识分子就是"在职业活动之外,以‘知识分子的方式'生活和思想的人",知识分子在政治参与上应担当"介入的旁观者"的责任.在德国学习期间的经历以及对马克思·韦伯著作的研读奠定了阿隆的历史哲学基础,由此影响了阿隆在政治参与上的观念.但由于与"小同学"萨特在诸多立场上的分歧,阿隆的知识分子观在当时并不受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他的"介入的旁观者"的身份才得到应有的承认.  相似文献   

14.
徐家林 《河北学刊》2005,25(4):48-51
观念是人类生存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并极大地影响着人类政治和社会生活。观念是人为的创造物,观念生产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观念传播是观念从生产到消费的重要环节,对观念消费的实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观念消费是观念生产的目的。观念通过消费,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指导着人类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同时也约束人们的行为,束缚人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通往庄子哲学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哲学上承老子哲学,但不是对老子哲学的直接继承,而是在孔子通过学校教育所开创的新的文化局面的基础上向老子哲学基点的重新回归.孔子创立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同时也创立了能够传承自己思想学说的教育传统;随着知识分子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进入社会的上层,形成了当时的一个精英知识分子阶层.他们为了得到政治统治者的青睐和重用,竞相以自己的思想主张标榜自己,排斥别人.他们传承了孔子的思想传统,但也分裂了孔子的思想传统,酿成了众声喧哗的文化局面.庄子在当时是一个非精英知识分子,他生活在一个近于政治权力真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没有介入上层政治权力关系和精英知识分子文化纷争的积极性,但这也使他超越了并在超越的基础上包容了各种不同精英知识分子的思想学说.从这样一个非精英知识分子的角度感受和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正确阐释庄子哲学的唯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的政治哲学发生了一个重要转向,即从"共和"到"民主"的转向。这一转向的直接现实背景是,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指向政制革命后,民国初年中国政坛的混乱使得陈独秀反思当时中国精英化的政治样态。同时,共和与民主这两个范畴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中的演变,以及从观念出发处置政治问题的思维定式,构成了这一转向的观念来源。质言之,这一转向与陈独秀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一体两翼,合为其针对中国二元社会政治结构的社会改造进路。这一转向在当时的激进知识分子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有不足,却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乃至整个现代史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社会存在?目前的哲学辞典和教科书上的一般说法是: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人口、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这个定义来源于斯大林。他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写道:“社会底精神生活所由形成的来源,……要到社会底物质生活条件中,要到社会存在中去探求”。“社会存在怎样,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怎样,社会观念、理论、政治观点和政治制度也就会怎样。”“决不应当从马克思的话  相似文献   

18.
晚清思想界,无论是温和的君主立宪派还是激进的共和革命派,在民权观念上都已实现对民本的超越,但形式上却仍保持连接;而对于西方的民主理论,则接受之余亦有隔膜,主要重视国民的参政权,而模糊对待国民社会生活世界的自由权利.这种“民权”观念可说是中国传统政治意识现代转型的过渡形式,也反映了近代中国思想史“转型时代”的过渡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利益集团就是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关系和心理、观念上的沟通,在某种利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互影响或经常往来的共同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还存在着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集团。随着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人们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和文化生活等具体利益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因此,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  相似文献   

20.
现代自由民主传统奠基于两百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拉克劳与墨菲认为,这场革命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为后世的民主革命提供了一种“政治想象”,启蒙精神所蕴含的自由、平等理念两百多年来不断推进西方社会的进步,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内的多种政治制度的不断尝试,实质上就是试图以不同的途径与方法更好地实现现代民主的真谛.社会主义运动是接替资本主义继续完成建构现代民主社会制度的浩大历史性政治工程,追求社会主义的过程,即是现代民主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没有终点,任何僵化的政治观念及体制都必将损害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并导致其向对立面转化.因此拉克劳与墨菲指出,现代社会的政治体制只有具备开放性和多元性,在不断地实践领导权接合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身,才能最大程度实现真正的民主并促进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