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经历了从“五族一家”到“中华民族一家”的演化过程,“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相继成为表达“民族之统一”、象征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形象说法,而其最初形态即为与五族共和观念相适应的“五族一家”之说法,孙中山及之后的北洋政府文告都曾频频提及“五族一家”一词。南京国民政府仍会在某些涉及民族事务的文献中使用“五族一家”等提法,后来国民党当局否认“中国有多民族存在”,以“宗支关系”定位国内“族群”关系,较少提及“五族一家”;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并阐述了建设各民族友爱合作大家庭的思想。当时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的内涵包括:各族都自认为是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黄帝或“炎黄”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象征符号,“中华民族”这一名号所包括的国内各族同属于以黄帝或“炎黄”为“共同始祖”“人文初祖”的大家庭;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学人常以“亲属关系”定位现实中的民族或族群关系,视其为血缘相通的宗支与亲如同胞的兄弟民族;各派政治人物、各个民族以不同形式确认了包括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内的中华民国领土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家园,中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各族...  相似文献   

2.
爱国主义的发展遵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性。本文根据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按照时代的内容对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内容等进行了详实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生成、觉醒和勃兴,始终伴随并统一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孕育,在各族人民共创中华的过程中逐渐生成,在近代中华民族对外抗争中初步觉醒,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共谋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走向勃兴。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归属、维护、发展等各层次内涵不断丰富,其状态也从自在向自觉再到自为转变。其演进是实体发展与意识进步双向互动的过程,是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而不断递进深化的螺旋上升运动,是顺应历史趋势与自觉构建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战争观念,而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和历史文化传统又对其产生了至关重要的深刻影响.能否正视这种历史的模铸,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对当今中华民族战争观现实认知的正确与否.本文对中华民族的战争观进行了论述,并且从历史和社会文化层面对这些战争观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5.
傅汴玲  李乐刚 《中州学刊》2008,3(2):112-114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以超过人类总数五分之一的人为主体的伟大实践和历史运动,必将成为21世纪对人类世界产生巨大、全面和深刻影响的一件大事,其所带来的影响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问上都将具有极大的穿透力和超越性,具有极其伟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洪汛 《东南学术》2023,(1):10-21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自创立肇始,便在不断反思和总结中深化对自身发展历史的认识。其中,经由视路线斗争为党的历史主线过渡到从多维视角来总结和评价党的历史,最终归结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中国共产党以正确认识与科学总结彰显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把握,而这些正是一个百年大党能够得以自强不息、永葆生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密码”。  相似文献   

7.
8.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确立了“多元一体”这一概念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重要地位,是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格局的一把钥匙.该理论深受马林诺夫斯基功能主义影响,是对派克、布朗、迪尔凯姆等人思想的扬弃,也是对中国文化结构、民族构成及其历史源流和社会结构的重新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形成过程,伴随着费孝通先生从事民族学研究的基本历程,对此历程的梳理,有助于加深对该理论的认识,也是当前民族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是一个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当今世界上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国之一。我们主要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及其作用角度,对中华大家庭的确立进行一番历史透视。 何谓民族凝聚力?笔者认为,它是在共同地域、血缘亲情、共同经济与政治生活基础上形成的以民族精神为支柱、以民族情感为纽带的民族心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内聚力、亲和力、吸引力、向心力。它本身是一种无影无形而又无处不在起作用的巨大精神力量,是社会的有机构成要素的凝结物。  相似文献   

10.
朝鲜族“礼”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因子之一。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中心,通过梳理“礼”文化在社会实践、学校教育和乐舞艺术作品三个方面的内容可知,在新时期朝鲜族社会建设中,中国朝鲜族形成了德育为先、诚信为本、崇“礼”尚“乐”、尊老爱幼的民族共同价值观;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礼”影响着区域素质、思政、艺术教育;“礼”文化尽善尽美地融入音乐舞蹈作品中,形成共同体意识,继而传承和发扬朝鲜族“礼”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朝鲜义勇军的前身是朝鲜义勇队,基本队员是东北朝鲜族青年,其主力转移到太行山后,改组为朝鲜义勇军,配合八路军抗战。根据形势发展,在延安组建了延安朝鲜革命军政学校,优秀的朝鲜族革命干部承担主要的领导和培养工作。日本投降后,朝鲜义勇军挺进东北,一部去朝鲜,剩下的被编成三个支队,在朝鲜族聚居区进行活动,促进了朝鲜族社会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朝鲜族女性的涉外婚姻,从其婚姻动机、交往途径、婚姻现状看,都具有"交换"的性质,其基本模式为"交换婚姻".由于这种"交换"关系并非感情与感情的交换,故婚姻关系带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中朝文化交流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朝鲜语中的汉字词占朝鲜语词汇总数的6 0 %以上 ,它在朝鲜语中自成体系。这些汉字词对朝鲜语的发展、朝鲜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朝鲜族文化发展以及朝鲜语言教育的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14.
近代 ,中华民族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开拓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江泽民同志发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极强的号召力 ,必将进一步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5.
论儒家文化对古代朝鲜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儒家文化对古代朝鲜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即一方面儒家文化保住了朝鲜民族,使其作为弱小民族,在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得以维护自己的民族独立与国土完整绵延数千年;另一方面儒家文化也塑造了朝鲜民族,使朝鲜民族所独有的鲜明的文化个性深深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至今令世人瞩目,也因此使儒家文化真正成为超越国界、民族的普遍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朝鲜族民间歌谣历史久远,自公元1世纪开始,汉字伴随儒家文化传入朝鲜半岛,朝鲜民族创作的民间歌谣就与汉文化相互融合,从歌谣表现的各种内容、形式反映古老中国人民与古代朝鲜人民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方面,表现在文化层面上的融合还是源远流长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朝鲜族社会开放度较高。朝鲜族人口移动导致集居地空洞化现象的底层是家庭结构形式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单亲家庭数量呈急剧增长的趋势。家庭结构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同时反映了信息社会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朝鲜族社会家庭结构变迁问题,对于把握未来中国社会家庭结构的总体发展具有典型意义,同时对于当今社会性别平等乃至人间平等、种族平等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朝鲜谚语是朝鲜民族用智慧把长期的生活经验,凝聚于完美的语言表现当中的产物,反应了民族本身的鲜明的文化个性,并且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着该民族的文化价值,现从谚语和亲属关系这个层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日本帝国主义在“9.18”事变以前建设灌输亲日思想的教育机构及“怀柔”朝鲜族知识分子和“有志绅士”;在“9.18”事变以后采取废除朝鲜族私立学校及修改教育内容等强硬措施,从而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殖民地奴化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延边朝鲜族中小学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21世纪的延边朝鲜族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残缺家庭"子女的增多、民族教育和现代化教育的冲突以及教育质量日益下降的趋势,正在破坏朝鲜族教育传统的价值体系。面对这种情况,应树立崭新的民族教育理念,增强教育投入,高度重视民族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