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事证据规定>第十一条的立法初衷在于增加域外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但该条规定无明确的法律根据,其规定的证明手续也不能适用于来自域外的授权委托书.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多源于制度的不足,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不足:履行证明手续是证据能力要件还是证明力的要件、"域外形成"如何认定等两个问题不明确;忽视各国公证制度的差异;需要履行特定证明手续的证据范围过于宽泛;与<公证法>相关的规定脱节;一定程度影响了公正与效率的实现.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保留涉及诉讼主体资格的证据应履行特定证明手续的规定;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由当事人选择是否办理域外文书的证明手续;确认履行证明手续的域外公文书的形式真实性;在对域外证据进行认证时注重公证证明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亟需在部门法中落实。构建银行法域外适用体系,是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以及我国金融机构全面融入世界的必然要求。银行法的域外适用既能维护我国的整体金融利益,又能为国际金融秩序和国际金融法治的发展提供契机。我国在构建银行法域外适用制度时,应考虑多样化的管辖连接点来确立域外效力,明确规定在域外实施的对我国整体金融利益产生实质性危害后果的行为,我国监管机构和人民法院享有监督管理权和司法审判权,同时规定域外监管机关和司法机构应对该类执法和司法行为予以协助。为了减少管辖权冲突,我国可遵循礼让原则、合理原则、国家行为原则,设计出豁免适用我国银行法的条件。《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相关条款具有一定的域外效力,但尚需进一步完善。赋予修改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域外效力并进行域外适用,是在部门法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公司越权原则曾是早期公司法上的一项重要原则,由于其在实践中产生了种种弊端,现在已为多数国家限制适用或废止.我国现行<民法通则>及<公司法>与<合同法>在该问题上存在冲突.分析公司越权原则的缘起、发展以及与我国相关制度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对外经济制裁非常频繁,并经常将其经济制裁法域外适用。美国经济制裁法的管辖标准经历了一个演进过程,从"美国境内的人"、"美国管辖下的人"、"美国人"以及"拥有和控制"发展到现在更为隐蔽的"间接管辖"标准。这些标准都可能使美国的经济制裁法具有实际上的域外效力。美国单边域外经济制裁与传统国际法相抵触,引发了国际上的争论。通过国际协调的方式解决国际经济制裁争端是更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永明 《社会科学》2008,78(3):123-131
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制度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两个重要制度.尤其是随着专属经济区在<公约>中的地位的确立与适用,国际社会对海域划界应适用的原则产生了极大争论.从两制度的成型与内容、法律地位与权利基础、以及两者的关系与划界考量的要素等方面来看,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制度是两个不同而独立的制度,不可替换,尤其是专属经济区不能对抗大陆架制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国死刑问题特别是死刑辩护权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广泛争议.目前,死刑辩护权在中国主要面临着政策层面的障碍、立法层面的障碍、程序层面的障碍和司法层面的障碍.为了消除上述障碍,应该切实贯彻"宽严相济"的死刑政策,在刑法中大力削减死刑罪名的数量、限制适用死刑的对象、细化死刑的量刑标准、取消死刑的绝对法定刑,从程序上将定罪程序与判刑程序适当分开、严格死刑适用的证明标准,并在司法实践中对死刑辩护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主物、从物的认定标准应是客观的,不应将"与主物同属一人"作为认定从物的标准,但"从物随主"原则必需在属于同一主体的主从物之间适用;要对<物权法>115条规定中的"转让"作扩大解释,将其解释为"处分";在适用"从物随主"时,应遵循交易习惯和公平、等价有偿原则;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 "从物随主"原则应谨慎适用; "从物随主"的效力不仅体现在债权合同上,也体现在动产主物的交付行为上,但主物的登记行为效力不应及于从物.文章最后对<物权法>第115条提出了相关的司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身违法原则是产生于美国《谢尔曼法》早期的一种简单的规制原则,称为“明确界限测试法”,即考察一定行为是否发生,通过一个明确的界限标准来认定合法或非法。在《谢尔曼法》早期发展进程中,本身违法原则在形式上具有简单性、排他性、刚性,在实质上具有政治性、低效益性、模糊性等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9.
国际礼让原则作为国际私法领域的一项基本原则,在跨界破产领域中被广泛适用.然而,国际礼让原则并不是绝对适用的,其适用有特定的范围与路径.其间,尤其需要适当处理相关国家的礼让利益(包括法院地在维持良好的国际关系和参与国际商务方面的利益,以及外国在使其法律和判决得到尊重而不受审查和干涉方面的利益)与实质性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对此,政府利益分析方法不失为一条比较合理的考查路径.根据该方法,在跨界破产案件中援引国际礼让原则之前,法院应当阐明相关国家的礼让利益和实质性利益,然后在权衡相互竞争的各项利益的基础上,识别虚假冲突和解决真实冲突.进而言之,全球化时代跨界破产领域国际礼让原则的适用只能通过仔细分析相关国家的礼让利益和实质性利益来确定.  相似文献   

10.
绩效指标既是制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制度评估的标准,因而是表征<能源法>从"效力"到"实效"的最佳尺度.然而,绩效指标只有在制度环境得以改善特别是包括预算制度在内的宪政制度完善时才可能入法.中国<能源法>暂不宜规定绩效指标,但可以规定绩效指标的构成、效力、实施条件等作为行政行为或制定行政规范的依据,待有关制度完善后再适时修订<能源法>.  相似文献   

11.
<周礼>乃是战国时期、亦即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时期的儒者的一套"乌托邦"、"理想国"性质的社会制度规范的设计.作为儒学的重要经典,<周礼>的根本意义并不在于其所设计的那些具体的、可以损益的制度规范(礼),而在于其背后的普适的正义原则(义),包括正当性原则(公正性、公平性)、适宜性原则(时宜性、地宜性).正当性原则要求制度设计的出发点为仁爱,并且超越差等之爱,指向一体之仁.适宜性原则要求制度设计充分考虑到具体的生活方式的时间、空间的条件.通过这种正义思想的揭示,<周礼>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再次成为重要经典.  相似文献   

12.
法定解除权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约定解除权与法定解除权的关系,在当事人约定的解除条件与法定的解除条件相异时,可以排除与之相异的法定解除权的适用,但合同自由原则并不具有超越民事强行法和其他基本原则的效力,且默示方式不能排除法定解除条件的适用.对法定解除权规范性质的认定,原则上应按"有疑义,从任意"方向解释,<合同法>总则关于法定解除权的一般规定不能适用于<保险法>、<海商法>等民事特别法,<合同法>分则所规定的特别法定解除权,是对普通法定解除权的补充,两者可以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13.
试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及其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对公司独立法人人格制度和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新<公司法>第20条虽然确立了我国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但其规定很原则,尚不能满足司法实践操作的要求.因此文章首先论述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概念及其特征,然后详细分析论述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情形、法律后果与适用该制度应注意的问题,最后简单论述了新<公司法>对该制度规定的缺陷及其完善建议,以期对该制度的完善给出微薄之见.  相似文献   

14.
论美国反垄断法的豁免制度及其适用限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美国的“经济宪法” ,反垄断法原则上适用于所有的经济领域与经营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 ,国会和联邦最高法院在谢尔曼法通过以后 ,逐渐缩小了反垄断法的司法管辖 ,对工会组织、农业合作组织、职业体育运动、保险业与对外贸易领域等方面实施反垄断豁免 ,从而建立了反垄断法的豁免制度 ,同时对反垄断的豁免适用也作了诸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公司法>第20条的规定可以视为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确立.但该法并没有具体规定如何适用该制度.针对目前实践中存在的出资瑕疵、人格混同、利用母子公司关系滥用公司独立法人人格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应当在立法上具体规定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原则和适用范围,并有针对性地明确相应的民事、行政等责任.  相似文献   

16.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以及中国政府所作出的承诺,可以说,实行完全开放是中国证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初制定<证券法>时,对我国加入WTO后证券市场发展的新情况考虑得不够充分,有许多地方与WTO规则的要求存在差距,有些方面还属空白.我国对证券法律制度进行改革时,尤其要遵循国际规则的原则和增加透明度原则;完善中国证券法律制度,应注意"清"与"废"、"修"与"补",以及要处理好"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和<名实论>五篇,在思想内容上与<墨经>具有密切的关联.在对"名"的认识、"正名"的标准、名与名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公孙龙子>和<墨经>不仅基本主张相同,而且在语言表述上也极为相似.而<指物论>则明显是针对<墨经>的指物观而作.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大量利用消极信托关系规避法律的行为.对此,以美国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国家通过防止规避法律条款等方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我国200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对于消极信托的确定标准和法律效果没有规定.适当借鉴美国信托法制度中对消极信托的规定,这对完善我国 <信托法>是有所帮助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情势变迁原则"在中国外交史上的运用历程.中国于1860年代引进此观念,首次在国家实践中运用,应是1919年巴黎和会及撤销外蒙自治.1920年代初期,在废除<中日民四条约>及收回旅大运动时,有进一步发展.1925年五卅惨案后,北京及广州政府都引用此原则发表修约及废约宣言.1926年初,北京外交部引用此原则与法、日等国交涉修约,并宣布废止<中比条约>,在国际法庭争议时,国际法学家对此原则有深入的讨论.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7月对各国要求修约,主要也是引用此原则.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引用<九国公约>自保,强调"条约神圣原则",日本反而引用"情势变迁原则",要求废弃<九国公约>.这个历程,展现了外交史与国际法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议题.  相似文献   

20.
科学素质的概念源于1950年代的美国.米勒等人在公众科学素质调查中开发的科学素质三维框架蕴涵了潜在的公民科学素质标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技术素质标准>,在形式和内容上确立了公民科学技术素质的范畴、标准和基准.<学生学习信息素质标准>、<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科学和工程/技术信息素质>,是应对数字化社会的挑战和机遇,设计的公民信息素质标准.<学生教育标准与基准>和<测量21世纪的技能>,是地方教育/研究机构在公民素质的一般框架中设计科学素质标准的尝试.这些标准虽然针对的是在校学生,但对一般社会公众亦有引导作用.美国公民科学技术素质标准的制定者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实施具有非强制性特点,但却具有高度的目标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