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学理念和高等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哲学发展史上两个重要概念和主要阶段。以纽曼的《大学的理念》和巴尼特的《高等教育理念》为参考文本,探讨了高等教育的哲学从大学的理念到高等教育理念的演绎与嬗变过程。研究表明:从传统的大学理念到现代高等教育理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绎过程,一个从大学实体论到教育本体论的本质转变过程,内含着教学与研究逻辑关系的演变、教师与学生主体性转变的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2.
洪堡反对传统大学只把传授知识作为大学的唯一职能,提出了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倡导大学以科研为主导、以科研促教学的办学方针.这一理念对于提升科研在大学中的地位,对于推动科研的进步和学术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从育人这一角度来分析,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对于提高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原认知风行于西方心理学界,做为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强调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觉和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教学. 本文从学生认知的某个侧面,即原认知结构与数学课堂教学关系,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认识.  相似文献   

4.
大学教学与科研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高等教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从组织边界理论来看,通过在大学教学与科研活动之间构筑边界的方式,可以促进大学教学与科研之间积极关系的形成。它以尊重教学和科研规律、利于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来释放教师内在积极性为理念,以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和科研委员会为载体,以教学与科研之间一系列管理制度为保障,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论争。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校中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问题日益为学者和社会所关注。而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资源配置的特点和方式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要使高校教学与科研能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从资源配置的维度来看,应逐步开放高等教育市场,使教育资源配置多元化;弱化政府干预,减少行政力量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改革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优化校内资源分配体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教学鼓励措施,让广大的教师结合自身的特点在教育实践中自主寻求教学与科研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6.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阐述了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师的知识结构等方面不断地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认知能力,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学过程的实施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必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教师从思想认识上进行启发和引导,从而使学生完成知识上的融会贯通.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动画、语音、颜色等方面的特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知识创新中所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发展转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阶段,坚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建设绿色大学,树立绿色办学理念,实施大学绿色教育、绿色科研、绿色管理,建设绿色校园,高校才能实现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以及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  相似文献   

9.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篮球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契合高等教育改革趋势,有利于推动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促使学生深度学习,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针对存在的支持政策有待完善、信息化素养有待提升、学习主动性有待激发、软硬件支撑有待强化等问题,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坚持系统性原则、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原则下,根据篮球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托“钉钉”软件,按照教学环境、教学活动、学生活动三大板块,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探索构建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篮球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该模式实践成效进行评估发现,学生认可度高、学生积极性高、学生成绩较好,但同时也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优化教学资源内容结构及呈现方式、创新教学评价机制等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学术资本主义的发展,传统大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发生重大变化,大学教师群体经常处于充满冲突的境地。具体表现为大学教师的职业认知发生紊乱、职业情感遭到削弱,他们经常处于学术理性和实际利益的纠结之中,更倾向于专注科研而懈怠教学。为此,不但需要政府和大学转变教师评价导向,重塑大学教师职业的文化认同,而且需要调整薪酬体系结构,坚持学术激励与保障并行,促进学术共同体建设,以抵御学术资本主义浪潮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哲学研究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开始以主体间性理论为着陆点。网络分解了传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同时也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创造了一个平等的空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迈入了新阶段。在网络社会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关系由网络人机关系、网络人际关系、网络自我关系构成。当然,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在网络空间的实现还不够充分,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努力提升自身的主体素养,也需要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氛围。  相似文献   

12.
生命哲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轫于19世纪的生命哲学是对中国社会极具影响的哲学流派,其崇尚生命、个性独立、超功利及超生命的思想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启迪。本文在生命哲学的视角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策略性思考,力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化下对大学生政治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给大学生政治观带来深刻的影响。它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平等、自由思想的建立,也有利于大学生政治民主观念的形成。但同时也造成部分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倾斜。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课教师兼任政治辅导员问题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及班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兼任政治辅导员。  相似文献   

15.
大学作为目前人类社会教育体制中的最高层次,它的理念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思潮的形成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理念是关于大学本质特征、存在价值、职能任务和活动原则等的理性认识,是构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大学理念与大学教学的关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以及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关系等多角度对大学理念进行了阐述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顺应社会发展,不断创新自身理论和方法.本文阐述了和谐社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间的内在关系,并通过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的分析,最后提出了适应和谐社会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动态掌握大学生思想变化,寻求与之思想交流的平台,扩大教育的覆盖面,探索思政教育的新途径,引入心理学等方法,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当前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关注大学生,实现教育的“网络化”、科学化、现代化,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才更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以东华理工大学这所极具核地学特色的省部共建高校为例,深入分析当今地质勘探行业和自身存在的问题,着眼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核军工的历史使命、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凝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军工精神以及江西省地学元素等三大思政元素。这些思政元素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等多方面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和关键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教学针对性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创新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研究方法,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内涵,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教学主体和教学主导,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探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20.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发展的具有特色的话语体系,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良好的话语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内容,面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的对教育受众特征及变化把握不准,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变化,话语传播的内容和方法单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网络文化的差异等问题。在新形势下重温并总结提炼毛泽东同志话语,以此探究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实效性的路径,提出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提升的路径为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思想";促进话语通俗化、网络化、生活化;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传播方式;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