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聪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4,(1):137-141
从评估制度、评估机构及职能、评估程序三方面对德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进行系统分析与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应在评估目标与标准的适应性和特色性方面,建设具有独立性的评估机构,构建内外协同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完善以学生学习成果评估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评估内容指标,注重评估结果执行的有效性五方面进一步改进。尤其在优化评估模式、提升办学水平、保障教育质量等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缪鑫平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2):131-133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历经了两个阶段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纵览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结合我国国情及高等教育的实际,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创新要从政府积极转变职能、形成评估主体和类型及方案的多元化、大力加强社会评估中介机构的建设这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林静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3(2):100-104
高等教育评估理论和实践的普及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学校日常教学水平的标志。回顾分析几年来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历程,文章就今后评估政策与制度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德林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4):38-42
以本科教学评估为代表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正遭受着广泛的批评和质疑,面·临着合法性危机。运用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进行审视,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合法性危机不仅源于自身的技术性问题,更有着深刻的制度环境影响。改革的方向应首先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不断增强社会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5.
由于文化传统、高等教育体制以及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差异,各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模式及其实践特征也不尽相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主导力量的增强,以及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念和技术的更新,各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呈现出渐趋共性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政府职能的转变、中介组织的建立、评估方法与技术的更新,以及评估结果的合理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工作从提出到现在已近三十年时间,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为更好的开展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就需要有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对评估工作给予指导。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强调满足顾客需求与不断完善管理过程的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应以满足顾客需求、实施过程评估为价值取向,以实现多元化的评估主体、学生为主的评估对象、特色化的评估方案作为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7.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奠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20世纪20~30年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实行法西斯专制管理,另一方面仍有明显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曾出现福利国家的趋势。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紧密相连、相互适应,其发展道路呈现出明显的统一化,并受到国家干预理论的显著影响,在发展中始终遵循着共同责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玲玲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29-132
本文介绍了德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及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介绍了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举措,分析其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及趋势的基本情况,借此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进行了思考。高等教育要立足于国际竞争中,才能保持其长久的活力和竞争力,才能实现突破性的跨越式的发展。高等院校应面向国际教育市场,选定本校的国际化战略实现方式,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运行模式、评估手段、评估方案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进一步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高等教育评估是社会或国家对高校实施监督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调整高等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始于1985年,虽然已经开展工作多年,但至今仍处于逐步建立和完善阶段,有很多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而美国已建立了完善而有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有着很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笔者通过探讨美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经验和特色,对如何促进和完善我国高教评估制度做了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亚东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20(2):24-26,46
本文在客观描述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在法规、组织、理论三大方面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 ,揭示出 3种现象并进行了归因分析 ,对今后我国教育评估制度的建设 ,提出了 5点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比较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6):131-134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对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变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美国采取的是诱致性制度变迁,我国采取的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得到以下启示:应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制度变迁路径;重视指导社会评估组织的发展;注重培育高等教育评估市场;应进一步明确政府、高校和社会评价组织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王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1):96-98
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发生了变化,高等学校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和更有竞争性的特点。因此,精英教育下形成的高等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标准,很难适应大众化教育下的高等学校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教育特点的分析,探索出一条适应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康宏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1)
经过20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初步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框架。然而,这种制度框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痕迹,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诸多矛盾。这些矛盾运动为现代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实践发展历经了不同的阶段,虽起步较晚,但在探索过程中逐步朝着规范化、科学化及专业化的方向迈进.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30年的演进过程“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进行比较研究,选取评估主体、评估方法、评估指标和评估结论四个维度,以纵向对比,发现自身发展的不足以获得未来的长足进步;以横向对比,汲取国外高等教育评估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从而对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进行全面深层次的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16.
德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国朝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1):59-62
德国的高等教育领域近年来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以确保德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文章对德国原有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介绍了当前德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中的两项主要改革"实施质量保证计划"和"建立认证委员会",简要说明了该质量保证机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闫广芬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2(2):17-22
法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以1984年《萨瓦里法》为分界,经历了早期阶段和新阶段,在发展完善中逐步形成鲜明的国家特征。其特征主要有评估制度的时代性:一直追随着法国高教机构的定位与管理体制的变化;评估机构的相对独立性:保证评估各方面得到一个第三方机构的客观评价;评估时间的周期性:每8年完成一次对所有高等学校的评估;评估内容的整体性、重视对高等教育系统整体协调性和整个高等教育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评估;评估类型的多样性:表现为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自我评估与他人评估相结合;综合评估与单项评估相结合;结果评估与后继跟踪评估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郭栋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4-37
美国全国学生学习投入调查(NSSE)基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活动投入程度来评判高等教育质量。对NSSE的实施背景、目标与管理、测量指标、结果及应用等进行分析,借鉴其有益经验,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浅谈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为基础 ,根据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完善、评估理论的充实、评估队伍的建设以及评估手段的改进等方面展望了 2 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加强社会问责、强化教育质量保障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通过解读《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评估实践的分析》一书,着重介绍了为什么需要进行系统层次的评估、运用什么方法来评估教育提供者和鉴定学生、怎样选择评估模式等高等教育评估领域长期困扰人们的问题,为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评估经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路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