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要在增强国家竞争力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必须提升创新能力.大学创新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文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科学研究创新和社会服务创新.当前,我国大学创新力与国际一流大学相比在创新活力与创新实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其根源是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的缺失.中国大学提升创新力的对策主要有: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促进大学科研成果有效转化;通过制度创新来提升大学创新力.  相似文献   

2.
大学制度建设的内容包括建立现代性的制度体系及其实施两个方面。目前大学制度建设普遍存在制度建设的民主性、科学性、制度创新欠缺及制度实施方面的问题,其核心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大学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不相协调,行政权力干预学术权力现象严重;二是大学的组织结构与管理层级的不协调、不科学。应当通过努力推行教授治学、防止行政权力干预学术权力,以及推行院系改革、增强院系的自主权、完善大学的组织结构两大方面来促进和完善大学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大学自主创新与科技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科技自主创新主要是指大学利用自身的科技资源优势提高原始创新、技术集成和吸收消化能力。大学科技体制可分为外部体制和内部体制两个层面。当前,我国大学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归根结底在于大学科技发展体制性障碍,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管理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以及科技活动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滞后于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推进大学内部科技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创新、加强大学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等途径,提高大学科技活动的效益,促进大学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相似文献   

4.
管理的基本层次是人管人、制度管人、文化管人三个层次.文化管理是基于"人的价值观"和"人的情绪"的管理.文化管理以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自我控制的实现、自动自发的状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基本特征.大学实施文化管理的基础在于大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以及学习型组织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清华的“教授治校”制度在大学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我国近代高教史的遗产,对当前教授组织参与大学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民国时期清华的教授治校制度以及教授会这一“教授治校”的基础性组织,总结了其组织特征;简要分析了当前大学教授委员会的实施现状;并对历史与当下两种教授会制度做了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大学制度是大学管理与运行的规则体系,它是以现代大学理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现代大学制度是处理大学与大学外部(政府和社会)关系,同时也包括处理学校内部各种关系的一种规范的制度体系,其实质就是大学的组织体系、管理体制、学术治理结构及其相应的运作机制。在大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诉求。因此,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建立健全大学章程,构建校内管理架构,构建灵活的校内学术架构等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大学制度与大学理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探讨了大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大学制度与大学理念。大学制度是为保证实现大学的社会功能和组织目标对于办学模式做出的制度规定以及行为规范 ,其中主要是大学的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与政学关系。大学理念体现了高等教育活动的本质要求以及对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理解 ,表达了大学的追求目标与办学思想。大学理念具有二重性、文化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未来我国高教改革和发展的主题,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核心任务.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特征表现在高教正向功能的发挥、尊重学术组织特性、鲜明的国别特征以及多元高教体系四个方面.当前我国大学制度建设中面临的诸种挑战表明,创建现代大学制度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路径.建立新的大学校长选拔制度,大学实行中位化管理,大学评价自主化以及强化大学协会功能,则是推进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9.
[提要]本文剖析了目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力测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力测度的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基于大数据环境角度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力具体的测度方法和研究框架,基于学术创新能力、学术创新力度以及学术创新活力三个角度构建出我国人文社科科学学术创新力的三层测度模型体系EPN,并给出了具体实施框架和细节。为决策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时提供依据,促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0.
现代大学组织发展的内在机制,实际上是现代大学组织与学术人力资源的互构,这种互构关系呈现出同向谐变、逆向冲突、相互构建的特点。而战略学术人力资源管理与现代大学组织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关联性,主要体现在目标、结构、文化、声望、制度五个方面。以战略学术人力资源管理为基础,构建新型现代大学组织模式,形成组织的持续竞争力,是实现现代大学组织发展战略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公共管理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子系统。在学科交叉发展的形势下,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公共管理学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因此,运用公共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实施创新教育 ,教师必须首先要成为具有实践精神、批判精神、探索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用不同层次的科研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实践 ,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方法、分析判断锐度和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提升高校办公室工作水平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办公室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面对高校发展的新形势,本文提出办公室强化制度、队伍等建设,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方法,全面提升办公室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保证学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在一系列经济活动中,不廉洁行为时有发生,高等学校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凸现.高等学校要利用其人文优势,通过创新廉政文化活动激浊扬清,扶正祛邪,让廉政文化深入人心,深入家庭、考场、招生环节、招投标活动等,营造一个"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文化氛围,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构建惩防体系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  相似文献   

15.
高校是国家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培养创新人才,高校必须实现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现管理手段的创新,实现教育观念与理念的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五项策略为:尊重规律,科学发展是前提;自主创新,领军人才是关键;人才培养,创新团队是载体;志同道合,合作创新是源泉;创新教育,机制创新是保障。  相似文献   

16.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如下问题:重视“硬环境”轻视“软环境”;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缺乏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管理制度不规范;人力资源配置不当。提出应该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的创新、制定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长远规划、合理配置高校的人力资源、真正推行聘用制等方面来探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三维思维模式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称评审科学化是高等学校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反映高等学校管理科学、民主、公平、公正的重要方面。山东省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体系建设和改进中不断创新,改变传统二维思维模式下的评审机制,创新性提出基于三维思维模式的评审体系。实践证明,构建的基于三维思维模式的评审体系能够更好地促进评审机制的科学化、公平化,为高校职称评审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包括工程意识、基础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四个层次。要进一步优化与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功能强、水平高的工程训练中心,建立与完善学生科研创新团队以及培养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起工科院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高校教学档案电子化管理创新工作的必要性,提出了高校教学档案电子化管理的一些创新举措:一是思维创新,打破陈旧的档案管理观念;二是制度创新,加强档案管理中的制度建设;三是管理创新,加强档案管理的力度;四是人才创新,培养现代档案管理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20.
建设良好学风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风建设中还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目的过于功利性;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行为偏失;学习策略不得当,自主学习能力尤显不足等问题.应对冲击和挑战,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学风制度体系,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等,多措并举,开拓学风建设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