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猴加官的惟一传承人魏义民进行走访调查研究和多角度分析与历史溯源,阐释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文化内涵与价值:猴加官是南阳地区猴文化的代表作,它通过结合"跳加官"及"新野猴戏"创造而成,拥有民俗文化的根基,发挥了多种元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猴乡趣闻     
一只体格健壮的金毛猴。它匿身枝叶间,正瞪着眼睛,在四下观察动静。向导悄声说:“这是猴王在放哨呢。”我们悄悄绕过几棵大树,面前出现了一幅群猴戏浴图。瞧,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水潭里,十四五只大大小小的猴子正闹成一团。它们很不安分地挤来挤去,一会儿用前掌相互  相似文献   

3.
正起源于中原地区的"猴加官",是用红胶泥做成的猴头猴脸和京剧脸谱,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这门民间绝技曾被尘封几十年,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才重新被世人知晓。英、法、德等多国民俗博物馆争相收藏。如今,魏义民是全国唯一掌握"猴加官"这一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他不仅成了很多外国人眼中的艺术大师,还要用这只神秘的中国猴子"征服"全世界!  相似文献   

4.
猴戏猴戏,在旧时代是不难看到的。一个走江湖的卖艺者,身上背着小木箱,一手拿着小锣,一手牵着一只头戴花帽、身穿小褂的猴子。猴子跟着锣声,或翻翻跟斗,或翩翩起舞,不时逗起周围观众的阵阵笑声。但只要看看卖艺者衣衫褴楼的外表和木然板滞的  相似文献   

5.
鲁迅所辑的《古小说钩沉》主要涉及三国到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历来为文学界所重视,并作为中国小说发展史史料而被广泛引用。在民间佛教这一尚待开拓的研究领域,《古小说钩沉》为两晋南北朝的民间佛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古小说钩沉》的民间佛教突出灵验特色,在信仰、仪式、象征体系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中国民间佛教的定型主要是在南北朝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一、民间香社与乡村社会性质著名学者顾颉刚在20世纪20年代调查妙峰山香会时,认为“香会”即是从前的“社会”,与社祭有密切的关系,后来由于佛教的传播,固定的“社会”逐渐演化为流动的“社会”。香社活动大约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与佛教祭祀有很大关系。后来香社活动逐渐普及到民间社会中去,到明清时期,成为民间祭祀活动中的组织主体。现存最早记载泰山香社的资料,出现在唐末五代时期,就山东地方文献资料而言,泰山香社却是在明中期以后成为民间香客朝拜泰山的组织主体,明嘉靖万历时期,德州、临邑都已经出现了祭祀碧霞元君的香社,章丘善人张自成连结同志,  相似文献   

7.
直东时期的义和团众崇拜孙悟空等神怪,并以之为附体之神灵。孙悟空形象对义和团的影响主要是晚清猴戏普及性演出所致。猴戏的动感状态对儿童少年具有天然的诱惑力。猴戏的舞蹈化动作,同样鼓惑起了团众的动感本能。猴王崇拜的心理还重新锻造了少年团众的童贞气象。美猴王的神怪出身和非凡能耐,促动了团众中少年儿童的超人幻想。团众童子军一系列的打教抗洋事件,再现的恰是现世猴王的叛逆行径。孙猴子七十二变的超凡本领还激化了团众改变自身命运的冲动。孙悟空形象对团众的影响呈现出消极和积极两类因素,其反叛特性激发了团民抗击外侮的志向;孙大圣大闹天宫、戏弄权威的举止,则启迪了团众戏弄官员、虐待教民的行为。孙猴子身上崇高与反崇高的特性皆反映在少年团中的行为之中。"悟空"的神圣性和"猴子"的戏耍性,拼合出了其高度对立的共同体,此类双面人格锻造了义和团童子军团的双重性格。  相似文献   

8.
民间慈善事业到明清时期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初步形成了一些地域性、组织性机构,并涌现出大量对民众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善书。近三十年来国内关于明清时期民间慈善事业的研究成果很多,而且研究角度也有所拓宽,但依然存在着不足,如研究集中于江南等地,对其他地区的研究相对薄弱,因而对明清时期民间慈善事业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关注,并做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猴年乐     
甲猴年到,猴年到, 乙穿上棉猴戴猴帽。丙敲锣打鼓真热闹, 丁蹦又跳!众(敲锣打鼓,学猴蹦蹦跳跳) 丁(白)一群猴!  相似文献   

10.
"鬃人儿"又叫"盘中戏",是一种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民间手工艺品。在留传下来、为数不多的民间玩意儿中,它具有北京乃至全国范围内独家恢复、继承这种艺术的特性。这位重振鬃人儿艺术的民间艺人就是家住什刹海附近东官房胡同的白大成。铜盘中的艺术 说到鬃人儿艺术,白先生显出欣喜的神情。他从柜子中取出两个鬃人儿放到一个大铜盘中,其中一个头戴紫金冠,桃形猴脸绘有红白相间的花纹,从那双机灵的圆眼和那张尖尖的小嘴上,我立刻就认出了这位鼎鼎大名的孙悟空。孙悟空脚下的虎头靴高  相似文献   

11.
董奉是一位汉魏之交长期活动于江南一带的民间巫师,在庐山归隐终老后,被后世塑造成一位道教仙人的形象,与华佗、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其标志性符号有"福山"杏林"等。然而,董奉的形象并非一直以"神医"得以彰显,而是经历了从神仙到神医的转变。自汉末以来,董奉的人物形象经历了三次建构:从葛洪《神仙传》中的道教仙人形象记载,到唐宋时期对其仙人身份的官方敕封和道教徒推广,再到元代以后逐渐由文人士大夫对其医者形象的再次书写,董奉的形象经历了民间巫祝—官封神灵—仁心良医的转变。董奉形象的第一次建构缘于早期道教争取官方与民间支持的发展策略筹划;第二次建构则缘于唐宋时期国家意志与地方传统结合下地方宗教对合法获得收益与支持的认识实践方式;第三次重构的原因主要是元明时期医者地位的提升,以及文人士大夫赞誉医者或借喻标榜自身德行的儒医结合倾向的具体表现。但在这几次形象建构中,董奉的超自然属性没有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有新的神迹,而且因后人加注而屡遭失载,进而限制了董奉信仰的广泛流传。经过这三次人物形象建构后,与华佗、张仲景不同,董奉在元代之后甚至未成为十大名医配飨三皇。而民间、官方对董奉的态度,也从魏晋时期的民间崇拜,至唐宋时期官方认可并大加敕封,南宋后已变为"事迹失注",最终成为元以来文人士大夫赠答歌颂的良医标杆,并被固定下来至今日。在董奉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完成了从神仙到神医的转变,体现了历史人物建构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视野下一个传统村落文化的现代性变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后石村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一样,有着祖先崇拜、神灵崇拜以及宗教信仰等民间习俗的深厚基础,这些构成了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后石村岁时礼仪习俗、民间信仰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调查了解,可以清晰窥见到这一民俗文化事象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间传承演化的历史轨迹。作者以其在后石村的具体表现与历史流程为契入点,来分析和解读辽宁农村地区民间习俗与宗教信仰状况的历史沿革、建构、特征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申·猴·悟空     
十二生肖是我国民间的古老习俗。“申”为何与“猴”相搭配?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申时,下午三时至五时,猴子喜欢在这时间伸臂跳跃,伸与申谐音,于是,申时就属猴了。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分析,那则更形象有趣。 “申”,甲骨文的形体学者释为“闪烁的电光曲折延伸之形”,是“电”字的初文。申作为地支字后,派生了电加雨的“电”字,先民看到闪烁的电光划破黑暗的天空,感到奇妙,认为是天神在显形,故商周两代也把“申”作为“神”字。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阐述民间祭祀的分野、分析有无巫作中介的民间祭祀特质等方面,论述了民间祭祀在一定历史时期一种宗教活动的外在化形式及其"娱神娱人"之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新少年》2004,(Z1)
猴年到,我精灵猴也横空出世了,先给诸位拜个年。若问我精灵猴出山干啥?就是用俺一双火眼金睛带领小读者一起给《新少年》挑错,字词、句子、标点符号、人名、地名……有错必挑。凡是给  相似文献   

16.
去年和几位考古学家参观湖北宜昌葛洲坝,途中住在兴山一家旅馆里,有几位旅客说:去昭君台可以看看猎人捕猴。“捕猴?”这事倒新鲜,我们只在动物园里看过猴子,可从来没有看过捕猴。同行人一商量,大家都同意先到大山里看捕猴。 吃过早饭,带上干粮,登车向大山里进发。汽车顺着山沟,螺旋式前进,又走了一段山路,进入茂盛的森林,树高叶密,只从树叶缝里透进来一丝阳光,车开到昭君台,已无路上山,只好下车步行。  相似文献   

17.
论荆楚踏歌民俗的"达欢"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踏歌习俗,是以足踏地为节奏,连手而歌。载歌载舞的群众自娱性歌舞习俗,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较为喜闻乐见,尤其唐宋时期,从宫廷到民间,从中原汉族到南方少数民族都嗜好踏歌。与其他歌舞习俗一样,踏歌也经历了由娱神、娱人到自娱的转变,它的文化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  相似文献   

18.
经纪人,作为当今一种时尚的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最早的是西周时代的质人,到秦汉时期,称为驵侩、驵、驵会、辜榷等。从唐朝开始,多以牙贯以名称,且名目繁多,如牙人、牙郎、牙商、牙侩、牙子、牙保等。元代以后,在官方公文和民间出现经纪之称。  相似文献   

19.
"成都依然美丽"的城市形象与精神价值提升活动,吸引并引导民间话语进入到社会主流的宣传体系中,并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来宣扬成都的文化精神和城市气质.在这样一次特殊的城市形象提升时期,政府、社会主流及民间都在一个共同的信念--战胜灾难,重建家园--号召下团结起来,形成了统一的思想.从总体的效果来看,决策正确,策略得当,并且实施有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今后民间话语如何融入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体系中.民间话语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特的审美趣味时又能够为社会整体利益服务,以及民间话语如何在新兴的传播手段下发挥其特有的生命力等等,都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民间美术不仅是指民间绘画和工艺,还应该包括一切民间的具有美术因素的文化物质。相对于民间美术而言,我国古代职业美术家和当代职业美术家所从事的艺术活动,可以称作是文人美术。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美术活动并没有民间美术和文人美术的区别,它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时期而形成的,是历史上出现的两种层次不同、趣味不同的艺术形态后一直延续至今的现象,并形成双向对流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