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拉伯书法和中国汉字书法一样名驰遐迩。阿拉伯书法伴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的汉字书法互相影响,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阿拉伯书法艺术。经字画,就是阿拉伯书法与伊斯兰艺术在中国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之一,是中阿文化艺术相互交流、融会贯通的一朵奇葩。早在伊历二三世纪时,阿拉伯书法艺术就已达到极高的水平。由于《古兰经》中有一百多处提到书写的重要性,并“命人用笔写字”,“传授知识”(《古兰经》96:4),这  相似文献   

2.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1883—1931),是阿拉伯近代文坛上极有成就、极具影响的作家和诗人,又是一位杰出的画家。纪伯伦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性散文的主要奠基者,开辟阿拉伯二十世纪新文学道路的先驱者之一。二十年代初,他曾组织阿拉伯海外文学团体“笔社”,以他为中心形成阿拉伯近代第一文学流派,即国际闻名的“叙美派”,也即“阿拉伯  相似文献   

3.
唐代中国和大食国几乎是同步兴起、繁荣和强大的两大帝国,两国间的友好往来揭开了中阿文化交流史的新篇章。唐初,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和海路来中国经商并定居,他们带来了伊斯兰教和西亚、中亚的名贵香料和珍珠宝石。唐代,我国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阿拉伯称中国为“随尼”,与隋朝的“隋”同音,据析,阿拉伯人早在隋朝前就知道东方有个中国。  相似文献   

4.
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承前启后,沟通东西的重要地位。阿拉伯人用他们光辉的成就为人类作出了伟大贡献。阿拉伯文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些人认为是由于“阿拉伯人有强烈的求知欲”,“经常锐敏的好奇心和从未唤醒的潜力”的推动,这种看法实际上是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一定的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  相似文献   

5.
椰枣是阿拉伯人的食粮之一,枣椰树便成了他们最喜欢的树。过去,阿拉伯人的财富,主要是通过马、羊、骆驼和枣椰树来计算的。曾有阿拉伯人说:“家中无枣椰,就会闹饥荒。”据统计,《古兰经》中赞美枣椰树的地方,多达二十几  相似文献   

6.
“1、2、3……”这些阿拉伯数字是谁创造的?据说公元5世纪,首先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是印度人,阿拉伯人从印度学到了这个数字.公元1100年左右,阿拉伯数字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所以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创造的. 奇怪的是,目前阿拉伯国家(除摩洛哥外)大都不使用阿拉伯数字,而用另一种数字(见图). 与世界上多数人的观点相反,阿拉伯人认为,阿拉伯国家目前广为应用的是印度数字,“1、2、3……”则是阿拉伯数字,它不是印度人首先发明的.  相似文献   

7.
“入学”一语,是近几十年来才流行起来的。它源自拉丁文的“authropologia”,埃里希·弗罗姆把入学用“science of mail”来表示。在中国,人学一词最先出现于近代学者廖平的著作中,其含义为研究人类社会问题。治国平天下道理的学问,有时也用“六合以内之学”来称人学。 在阿拉伯世界,人学相当于于或者,也可用或来表示。阿拉伯人学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其主要内容包括蒙昧时期阿拉伯人学和中世纪阿拉伯人学两大部分。 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学指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半岛上的人学思想。那时的阿拉伯人只有哲学的感念而没有成熟的哲学系统思维,只在诗歌、谚语中对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人的灵魂和命运、人的才能和美德等问题有零星的论述。 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学非常重视人和神的关系,这也是整个东方入学的特色之一。那时阿拉伯人崇奉多神,安拉是众神之一,后来渐成为主神。他是造物主,是最高的养育者。但是阿拉伯人强烈的现实主义意识又使他们在生活中为保卫自己而有时不能完全顺从安拉的安排,因此他们认为被安拉创造之后就和安拉没有什么联系了,人只有在危险的时候,才需要借助偶像呼吁安拉的帮助。这种现实的功利主义思想,形成了它区别于其他东方人学思想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人认为,阿拉伯人是不擅长体育运动的,因为阿拉伯人很少参加各种体育比赛,也很少取得好成绩。其实,这是偏见和无知。阿拉伯人从事体育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体格和精神上也不逊于西方人。只是到了近代由于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统治,才使阿拉伯人在某些体育项目方面落后于欧美。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崇高武勇的民族。先知穆罕默德这样说过:“你们应当教你们的孩子游泳、射箭和骑马。”在阿拉伯诗歌或传说中都有一些力量过人、勇猛无畏、技艺超群  相似文献   

9.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古代 1.巴勒斯坦的最早居民 公元前20世纪后期,海上民族腓力斯丁来到现在的巴勒斯坦定居。在希腊语中,“巴勒斯坦”意思是腓力斯丁人的地方。 在此之前,巴勒斯坦地区有多种民族存在,主要有迦南人。喜克索斯人,哈卑路人,腓力斯丁人等,他们在这里建立村落,有自己的文化,这在《圣经》的“民数记”与“出埃及记”两章中均有记载。 2.希伯莱人进入巴勒斯坦 前20世纪中叶,一支“渡河而来”的游牧部落先于腓力斯丁人来到巴勒斯坦,他们是希伯来人的祖先,《圣经》中说:希伯来人进入巴勒斯坦时,曾遇到迦南人的抵抗,但最终还是与迦南人融合并逐渐定居下来,住在死海以西山区南部的称为犹太人,住在巴勒斯坦土地上的称为以色列人。所以严格地讲,以色列的祖先是古代巴勒斯坦的外来移民。 3、现在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是土生土长的原有居民 现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祖先是古代迦南人,腓斯丁人及其他早期部落的后裔。 7世纪时,阿拉伯帝国崛起,阿拉伯穆斯林来到时,当地人改信了伊斯兰教,并与阿拉伯人同化,少数外族穆斯林则被当地居民同化,成为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阿拉伯文化的综合与继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阿拉伯文化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许多类似的看法,即将阿拉伯文化说成是—种纯“复写、模仿”而毫无创新的文化,这个问题很值得商榷。诚然,阿拉伯文化有极强的综合性。阿拉伯人借助军事征服,建立了庞大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不是单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有人生益寿三宝之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道家老子日:“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二是中医学理论认为:精、气、神乃人生之三宝。追根寻源,两种说法从不同角度向我们阐述了修身养性之道,延年益寿之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上半叶,面对阿拉伯人的统一诉求,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美国媒体,结合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刻板印象,将“泛阿拉伯主义”附会到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进而视其为西方文明的对立面。纳赛尔掌权后,美国媒体出于对埃及亲苏外交的敌视,纷纷指责埃及政府试图仰仗苏联支持,建立“阿拉伯帝国”。随着埃及(阿联)与苏联之间矛盾的加剧,美国舆论界仍继续敌视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认为纳赛尔建立“阿拉伯帝国”的“野心”虽然导致其与苏联的纷争,但仍是西方的威胁。美国人对纳赛尔的敌视,虽然伴有强烈的冷战心态,但他们频繁以“阿拉伯帝国”或“穆斯林帝国”的历史意象,比附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实践,实际上是对“东西对立”叙事模式的延续,反映出西方世界长久以来对“伊斯兰征服”的历史记忆,并连带着对中东地区整合倾向的担忧。  相似文献   

13.
在阿拉伯近代历史上,有一个传奇式的英国人.由于他与阿拉伯人的特殊关系,以及他在阿拉伯民族独立运动中的独特作用,人们对他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有人称赞他是“战争英雄”,也有人咒骂他为“殖民骗子”.这个人就是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也被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 劳伦斯于1888年8月出生在英国威尔士多塞特郡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是这个家庭的五个儿子中的老三.8岁时,全家从多  相似文献   

14.
回历的由来     
古阿拉伯人原来没有历法,仅根据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来记录年月,如“建造克尔白之年”、“马里卜大坝倒塌年”、“象年”,或以某个大酋长的出生、死亡来作记录。阿拉伯各国目前通用的历法,中国传统的译法称做“回历”,也有译作希吉拉历,回回历,伊斯兰教纪元的。“希吉拉”一词的阿拉伯文原意是“移居”、“迁徙”,作为专有名词,它是指先知穆罕默德宣传伊斯兰教时,遭到不信仰伊斯兰教的麦加人的反对和迫害,于是他率领一部分信徒逃出麦加,迁至麦地那,那一天是公元622年7月16日,也就是回历的纪元。  相似文献   

15.
一个国家名称的演变通常是历史学家们喜欢探讨的课题,因为这有助于人们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渊源和历史变迁。在中世纪,阿拉伯国家分为马什里克国家(该词在阿拉伯语中意为“东方”)和马格里布(意为“西方”)国家。前者是指位于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国家;后者则指位于北非和安达卢西亚(西班牙南部)的阿拉伯国家。摩洛哥位于马格里布的最西端,因此摩洛哥最早的国名称为“最远的马格里布”。但欧洲人叫起来很困难,因而将“马格里布”简化为“摩洛哥”。摆脱了欧洲人的殖民统治后,摩洛哥人用“马格里布”作为国名。欧洲人仍读作“摩洛哥”。  相似文献   

16.
阿拉伯世界的主要民族是阿拉伯人,其他民族只占少数。其中,彻尔克斯人(Circassians)人数很少,主要分布在约旦、叙利亚和埃及。彻尔克斯人,我国《元史》称为“撒刺克思”。Circassians一词在解放前后出版的历史译著和有关资料中,有“色加西亚”、“塞加西亚”、“车尔西亚”、“车尔卡斯”、“西尔克斯”、”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阿拉伯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关系。不过,在为时十四、五个世纪的漫长历史岁月中,中国并不称阿拉伯为“阿拉伯”。从汉朝开始。以后历经唐、宋、元、明各代,中国对阿拉伯的称呼,先后有过多种变化,直到明初才出现了“阿拉伯”这一译名。那么,中国历代是怎样称呼阿拉伯的呢?  相似文献   

18.
宋毅军 《老年世界》2010,(11):28-28
初识书法还得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小学。那时有毛笔字课,叫做“写仿”。还记得每张纸写16个字,算是作业,教师用红色笔圈评,好的也就是红圈多的,都要张榜于学习园地。儿时的岁月总是让人留恋。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民族共同语,顾名思义,它是相对于阿拉伯各方言而在阿拉伯民族内通用的交际工具,即通常所指的标准阿拉伯语。要探讨该语言的成因,首先有必要弄清阿拉伯民族这一概念的确切含义。斯大林同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对民族特征的论述,无疑表明民族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形成的社会范畴。从历史上看,在伊斯兰教产生以前的历史时期内,作为一个统一的阿拉伯民族还尚未形成。这一时期的“阿拉伯人”,系指阿拉伯半岛上游牧的或定居的闪米特居民。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的阿拉伯曾出现过一个“大师群”,其数量之大,学科之广,成就之高,影响之深,几乎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尽管阿拉伯人自己也承认,这个大师群中相当大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为非阿拉伯裔的外国人,但这些人或在阿拉伯接受教育或在阿拉伯从事研究,并以阿拉伯语留下他们的传世之作。人们因此对把他们归入阿拉伯大师,把他们的学术成果归入阿拉伯文化遗产,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对于这种种族、宗教和语言的融合现象,有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