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嵇康玄学思想与魏晋名教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清谈前期,非止理论空谈;故论者玄学思想,亦紧密联系政治。汉魏政治,一转而有刑名;魏晋政治,一转而有名教;魏世思想,无脱名教世政之中心。出身寒门而党于曹氏的嵇康,在魏晋嬗替之际表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清谈论旨,不仅在于突出了玄学的转换,更在于行蕴其中的政治抗争。个中所谓“狂而刺切”,所谓“有疾而然”,皆嵇康置身司马氏篡政之政治反对派的思想催陷。要之,嵇康个性最明,倾向最明,而一归于清谈玄旨与政治之关系亦最明。  相似文献   

2.
秦跃宇 《兰州学刊》2006,(10):67-70
向秀融合儒道的本体论哲学,是当时学术思想领域正始玄学向元康玄学过渡的关键。他从相信正始玄学贵“无”本体论开始,到超越“以无为本”,提出“自生”、“自化”学说,以性分自足的逍遥义实现名教与自然合一。道家思想经过向秀改造能够更加和谐地与儒家精神兼容,从而为郭象玄学解决内圣外王、游外冥内奠定了理论基础。向秀重新审视“名教”价值的理论体系以及政治实践都与众不同,他兼治儒道的理论创见和成就,也是其与山涛、王戎等入世的名士人格同中见异之处。  相似文献   

3.
在魏晋玄学的发展史上,元康时期的玄学较之正始年间的玄学和竹林名士的玄学有一个明显差异,这就是它既不象正始玄学那样慷慨激越,热切寻求“崇本举末”,“执一统万”的系统理论,也不如竹林名士那样愤世疾俗,积极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清静空寂”的理想境界,而是试图将两者加以综合,冷静理智地阐发出一套“内圣外王之道”,实现宇宙观与历史观、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的统一。郭象作为元康玄学的代表人物,于其主要著作  相似文献   

4.
魏晋经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七经”为研究对象;玄学以道家思想为主体,以“三玄”为研究对象。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形态,其思维方式也有区别。但是,从哲学内涵上考察,不仅玄学通过对道家本体哲学和自然本质的解构性阐释,贯通了儒道融合的内在理路,构成了与经学的理论联系;而且以“易”为核心的思想交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本体、以“名教”为核心的价值判断,也使玄学与经学有着错综复杂的哲学和思想上的同源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试析南朝玄学向礼教的回归张海燕言及南朝的思想文化,时贤多用“玄礼双修”、“玄礼双济”来加以概括。其实,在南朝,玄学已一改净化和修正名教的思想初衷而向名教回归,虽然表面上玄风仍劲,服之者众,但实际上已呈衰变之势。犹如落日之余辉,虽也灿烂,但这灿烂只是行...  相似文献   

6.
魏晋玄学,作为一种富于哲学思辨、富于智慧和热情的哲学流派,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玄学是从哲学本体论高度回归老庄哲学,在政治哲学方面仍以儒家名教立论,尊崇孔圣,因而具有儒道兼练的特点。可以把玄学看成是汉代儒道融合和互补的合乎规律的发展结果。玄学围绕着“有无”、“动静”、“体用”、“言意”等抽象哲学范畴而展开。其主要论题“有无动静”之辨是在本体论方面讨论如何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与这一中心论题密不可分的另一论题是“言意”之辩。这个问题涉及宇宙本体能不能用名、言表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魏晋之际的虚伪名教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阮籍、嵇康逆流而动,以“越名教而任自然”相号召,追求一种纯真自然的人生理想.本文通过对二人玄学理论本身及其历史背景的阐释,明确嵇、阮与元康放达派人士和隐士之不同,指出二人是彻底的反名教而任自然.同时重点探讨了他们的内在精神困境,认为人格的分裂和缺乏一种新的意义归趣是导致他们言行矛盾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8.
王丽梅 《学术界》2003,(2):234-237
玄学人格精神是玄学理论的人格化和现实化 ,在玄学理论构建的动态过程中 ,玄学的人格精神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前期玄学表现出对于名教进行极力诋毁的庄子精神是玄学理论对儒家一尊的矫枉过正 ,对社会的影响虽大却很快就被历史淘汰 ;后期玄学以郭象《庄子注》为分界 ,通过郭象《庄子注》对庄子原意的改造 ,魏晋时代的人格精神建立起来 ,这是真正的玄学精神。玄学人格精神的内涵是不忘现实而又追求飘逸高远的儒道兼综。  相似文献   

9.
作为"竹林七贤"的主要人物和魏晋玄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嵇康的玄学思想是丰富的、多面的,其本质是"外道而内儒",但是又外不甘于道、内不甘于儒;其玄学思想包括元气自然论、智慧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思想,长生不老的养生思想,以及"声无哀乐"的音乐美学等。  相似文献   

10.
魏晋玄学之自然与名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用彤先生曾对魏晋玄学治学路径作过精妙的概括,他说玄学论天道则不拘于构成质料,而进探本体存在,论人事则轻忽有形之粗迹,而今期神理之妙用。此时期自然与名教之论亦不外乎此,自然(nature)乃“本性”、“本质”、“体”之义,名教根本则是儒家一套伦理规范。魏晋玄学家虽自然观不同,但大都有持同名教与自然的看法,其间也有貌似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论,实则二者共同所毫不迁就的是异化的名教,相比之下,前者的学思更为精致,后者所敞开的心胸更为坦真,更显热诚执著,结合前者也更耐人寻味。本文在生命境域倾心后者,在学理上同情前者,并对其中所隐含的疑难作了显示。  相似文献   

11.
孙光 《北方论丛》2005,(4):67-73
竹林玄学是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阶段.竹林七贤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基本倾向,但在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体任上又有所差别.他们通过各自的玄学实践,将庄子的人生哲学演绎为更具有人间性和示范性的生活模式和人格模式,也由此确立了自己在文化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正始玄言诗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迅创立玄学。“夫玄学者,乃本体之学,为本末有无之辩”①。玄学综核名教与自然,调和儒道,本质上是“一种阐发内圣外王之道的政治哲学”②。但到了激康、阮籍时期,由于“现实变得更不合理,连调整的可能性也完全丧失,玄学就从世界分离出来而退回到自身,用应该实现的理想来对抗现有的存在……由政治哲学转变为人生哲学”③。税康、阮籍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他们“使玄学深入到自我意识和精神境界的问题之中分从而使玄学走向人生,走向诗歌,以玄言为内容的玄言诗便产生了。然而,众人对玄言诗的产生时间,一直认…  相似文献   

13.
魏晋玄学向佛学转变的内在哲学根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玄学与佛教般若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相似性”,这样一种相似性促使我们思考魏晋玄学中“名教”与“自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于玄佛转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清理佛教般若学理论在中土的创造性发挥的思想历程,而且也会加深我们对魏晋玄学的整体认识,反过来又影响我们对魏晋玄学的重要评价.玄学与般若学的“相似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但玄学强调的自然主义和精神超越与佛教般若学追求的出世主义理想的“相似性”则是我们理解玄佛转变合流的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14.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承袭儒家的人道哲学,并受当时“玄学”的影响,成为“天人合一”论者。他的目的是要以之作为理论基础建立一套有益世用的文论,以反对当时无益世用的形式主义文风  相似文献   

15.
魏晋玄学和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史发展过程中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尽管两者产生的思想背景有异,时代不同,主旨不同,但都在其内部形成了一种反叛传统的主体自觉,呼喊出几千年来中国历史长河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异端”色彩的叛逆声音,为重礼轻情,重天理轻人性的传统社会增加了些许亮点,也为近代以来从传统内部突破束缚,开启蒙昧,奠定了思想基础。一玄学主题与魏晋玄风玄学的主题是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道家明自然,儒家贵名教,以道解儒,以自然汇通名教便成为魏晋之际文人士大夫致力探讨的话题。玄学首先是对两汉经学的批判与反思。儒家…  相似文献   

16.
肖湛 《江淮论坛》2003,(3):83-88
孙绰为东晋时著名玄学家,玄言诗的代表诗人。在他身上,非常清晰地体现了魏晋玄学本体论的发展与变通,以适应调和“名教”与“自然”矛盾的时代要求,其一生的“处”与“出”,也很典型的体现了“玄儒双修”的时代潮流;作为当时诗坛领袖之一,孙绰的创作体现了其玄学本体论的影响,别具特色又有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魏晋之时,玄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名人高士皆“好言老庄”,玄学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但是,这种“谈玄说虚”的玄虚之学,究竟有多少地方可为统治阶级所用?这一点却颇值得思考。 纵观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各代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侧重点不同,但任何一个朝代,都无例外地要以儒家的纲常名教为立足点,而儒家学说也正因为其“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为封建统治作了理  相似文献   

18.
两晋士大夫崇尚玄学,行为放达,任官不尽职守,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的新士风。这种士风的形成历经了西晋初年、晋武帝执政后期与元康时期三个阶段。激荡这股士风的,是在朝与在野的两种玄学,两者虽在理论上有诸多不同,却都在反传统的方向上推进着士风。士风由上至下推行的权力基础是名士掌握的社会舆论,由此影响国家选举。而玄风熏染下的社会并未实现名教大治,主要原因是玄学美化了社会的原生态,民风又受到社会上层放纵风气的影响。士风的流弊与士族对权力的独占造成许多士人的保守倾向,自立于时风之外。但是他们仍在基层社会主持着名教清议,以“乡曲之誉”约束着士人。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我国魏晋哲学家王弼伦理观的主要内容是本名教而末自然。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上,不少论者只强调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思想,忽略了他对名教与自然对立性的论述。王弼虽然提倡“以无为本”,用大量笔墨去“崇本息末”,但他的目的并不是用自然取代名教,而是通过提倡自然而救治名教危机,为统治者寻求新的思想武器,这正是王弼伦理观的理论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20.
郭象所谓“神器”之含义主要不是(但可以包含)学界所通常认为的“名教”或“国家政治”,而是天下万物之各别的作为本性物的存在。对“神器”观的考辩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去深入分析郭象的玄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