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陆学艺 《中外书摘》2006,(12):68-70
就现在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每个国家的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被划分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中。当我们将一个社会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社会等级时,不同的人,就在不同社会等级的阶梯之上。所不同的是,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社会学家,根据不同的社会学构想或不同的社会学阶级阶层理论,对同一个社会的阶级阶层划分标准,就可能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的不同,却并不能消除各个社会成员在既已取得的社会等级之上所形成的阶梯差异。  相似文献   

2.
社会福利的文化透视:观点与简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学阶层继承和地位获得的研究范式,源起于先赋性与后致性理论。基于此,社会分层学家提出的操作性假设是: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在等级有序的阶级结构中获得的社会位置,主要是阶级出身和家庭背景所决定,这个社会就是封闭型社会(或传统性社会),在这种社会中,阶级继承是社会成员获得社会地位的主要形式;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社会地位的获得——阶级继承和代内流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定位  社会学阶层继承和地位获得的研究范式,源起于先赋性与后致性理论。基于此,社会分层学家提出的操作性假设是: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在等级有序的阶层结构中获得的社会位置,主要由阶级出身和家庭背景所决定,这个社会就是封闭型社会(或传统型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子女主要继承着父亲的阶级位置,阶级继承是社会成员获得社会地位的主要形式;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阶层位置主要取决于自己后天的努力(如自己学习得到的受教育水平和技术技能等) ,这个社会就是开放型社会(或现代型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子女的社会地位主要由自己…  相似文献   

4.
朱静 《社会学》2009,(4):60-64
在社会结构和分层研究转向对文化的关注时,对知识分子的阶层划分以及其政治作用提出了不同的范式和理论建构。布迪厄的知识分子知识场域命题和古尔德纳的知识分子新阶级命题,通过引入文化资本的概念,对以知识统治为基础的新的划分标准作出了自己的诠释。本文通过对这两位学者观点的梳理,比较知识分子的知识使命、政治使命和知识分子是否已然成为权力阶层的理论,从而论证他们的理论为阶级划分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内容,为从经济统治到符号统治的文化研究做出了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5.
阶级惯习与品味:布迪厄的阶级理论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布迪厄 (PierreBourdieu)的阶级理论 ,典型地体现了他的一般社会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在竭力化解主观与客观、结构与建构之间的二元对立的关系主义的方法论 (relationalmethodology)的指导下 ,在批判、继承马克思 新马克思主义和韦伯 新韦伯主义的阶级理论的基础上 ,布迪厄整合了阶级分析的主观与客观、阶级结构与阶级行动、自在阶级与自为阶级以及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二分和对立 ;在作阶级划分时 ,布迪厄将资本总量、不同资本的构成比例以及资本拥有状况的时间维度结合起来 ,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复杂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 ;更具特色的是 …  相似文献   

6.
改革中的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对策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工作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以提高编辑人员的学术素质和刊物质量是本刊的业务建设措施之一。本刊编辑人员以作者身份在本刊发表的文章,同其他作者一样,都只代表其本人意见,不代表编辑部的意见和倾向,本刊编辑部也同对待其他作者的稿件一样处理。 这篇文章的作者王颉同志是本刊编者之一,他在这篇文章里鲜明地就我国当前的社会阶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研究改革中的阶级结构变化及其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践指南;反过来,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中的阶级结构的变化,处理好阶级、阶层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又是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改革顺利进行下去的根本保证。我国现实的阶级、阶层研究是“七·五”期间国家社会学重点研究课题。我们期望通过不同意见的讨论将这个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我在《“代”的时代——关于“代际”理论的手记之一》(下简称“手记一”)一文中,提出“代”的时代已经到来,并对这种“代”的时代作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那种大开大合的历史类比法,比如将“代”视为超越“血缘”与“阶级”的人群划分。人群的划分,尽管有不同的方法,但是“人以群分”却是人类的基本生态。就象阶级的划分并不否认人类的其他生存方式一样,“代”的划分亦是如此。在“代”的时代,理论所强调的是青年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二期刊登的《改革中的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对策之我见》(以下简称《我见》)一文,提出了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认真进行研究。本文仅就我国农村的发展道路、我国社会的阶级估量和国家的性质、作用这样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发表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所有制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各阶级阶层的权力和利益分配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研究它们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使改革顺利进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所有制结构、阶级阶层结构、收入结构、文化结构及各阶级阶层内部结构变化作一些粗略分组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王洪秀  尚秋荣 《职业时空》2008,4(6):115-115
政治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成员对特定的政治系统、政治过程、政治制度、政治现象等表现出来的政治认知、政治心理、政治意识、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取向及作出的政治行为选择等。按照社会结构的不同,政治文化分为不同阶级、阶层、民族、团体及公民等的政治文化。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政治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社会声望,也被称为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综合性价值评价。换言之,是指个人或群体所受到的社会尊敬程度与经济地位差异相比较,社会地位的等级差异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持久的影响力。韦伯在其著名的《阶级、身份和政党》一文中,对经济分层(阶级)与社会声望分层(身份)加以区分并进行比较。他认为,社会声望分层由社会价值评价体系所决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人们的身份认同、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直接影响,而经济分层对这些方面的影响则不那么直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进一步发展了韦伯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差异导致了社会差异,或者说,经济分层与社会声望分层相吻合,社会分化才得以结构化,即产生了阶级或阶层,形成了阶级结构或阶层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和分析当前我国各职业的社会声望。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分析与比较,说明他们各自所使用的分层概念、分层标准、研究方法以及由此导致的理论性质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但使他们的理论观点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而且也使他们建构的整体分层形象大相径庭。马克思对阶级采取了一种整体论的观点,将阶级视为社会中实存的社会群体,并从社会的经济结构方面来揭示阶级的性质,他是以两极对立的阶级模式来把握阶级结构的;而韦伯对阶级则采取了一种个体的唯名论的观点,并从多维的角度看待分层现象,在他的分析性的类型框架中,更强调的是导致分层现象多种因素的相对独立性。这两大经典的分层理论各有着自己特定的意义背景,因而与其简单地将它们视为对立的,不如将它们作为两种不同的分层研究范式更为切当。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提出了一个以公共权力、资产控制权和技术资本为基础的中国城市阶层地位划分的理论模式,进而建构了一个由社会上层、中产上层、中产下层、技术工人及小职员、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5阶层构成的阶层结构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阶层地位是制度化的、由资源占有关系所规定的社会位置;居于这些位置上的人们是这一阶层的成员,他们享有相应的生活机遇,甚至在主观上认同这一社会身份。对中产阶层的界定应置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中产阶层地位是位于基本阶层地位之间的阶层地位。据作者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2003年中国全国综合调查"(CGSS2003)资料所作的分析显示,中国城市的社会上层占大约0.6%,中产上层占7.6%,中产下层占22.8%,技术工人及小职员占25.7%,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占43.4%;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是较典型的"金字塔"形结构。统计结果还显示,这一阶层框架对收入、家庭住房面积、阶层地位认同、幸福感等生活机遇和主观社会态度变量的方差的消减,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这些结果表明,作者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而言,是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我国加快了社会、经济改革的步伐。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所引起的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触及到了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的角色、群体、组织和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结构。社会结构或社会分层研究的中心点在于回答 :“你得到了什么 ?你为什么得到” ?是怎样的一种社会制度安排使得个人被“分配”在各个社会位置 ?换言之 ,我们应当回答的问题是 :在这场触及人们经济利益和“灵魂”的社会变革中 ,社会资源是怎样被…  相似文献   

15.
《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二期发表王颉同志“改革中的阶级结构变化和对策之我见”一文后引起学术界和有关人士的注意。对该文的观点有反对的,也有赞同的,一致的看法是这篇文章涉及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开展深入讨论。王小迅同志还写了一篇文章与王颉同志商榷。为此,《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于5月13日召开了“改革中的阶级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是我们认识阶级社会层次结构和社会现象本质的两个基础概念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层理论的方法论应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阶层分析在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了。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7.
烟花 《现代交际》2002,(4):24-25
互联网刚出现时,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其网络社会亦呈原始状,号称狗和人都是处于平等地位。然互联网的发展进度太快,寥寥一两年。就在自由平等的口号中出现了阶级的分化。理虽未分化清明。但已有所特点。以下就是本人对网络社会的基本成员──网虫的一些初步阶级划分。 寡头 目前中国网络中尚未出现,但已有即将出现的症候。其基本特征为能够呼风唤雨,号令八方,控制整个网络社会。号称跺跺脚网络就会出现大地震,吐口吐沫坛子里就会发大水淹死人。对于寡头,大多数网虫一般还都有一个非常崇秆的心态,若有缘与寡头对上一两言,就像攀上…  相似文献   

18.
阶级阶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分析阶级阶层状况的主要依据。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系统地分析了阶级的产生的前提条件,阶级形成的必备条件,阶级内部的阶层构成,阶级消亡的过程等。该理论对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分层研究仍具有指导意义,必须客观分析马克思阶级阶层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能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阶层状况,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物以类聚,是自然界的一种特征;人以群分,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规律。原始人类的民族社会是以血缘为群的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尽管血缘的影响依然存在(这种存在恐怕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消失,只是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变化,如由宗法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过渡),但作为群的划分的轴心却移到了阶级上。这种转移在人类的进化史上留下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就劳动关系的研究来说,存在着偏重业缘关系,漠视劳资关系的偏向;就社会结构问题的研究来说,存在着偏重阶级关系,漠视阶层关系的偏向;就阶级内部关系的研究来说,存在着偏重水产分化、强调阶级利益的一致性,漠视垂直分化、否认阶层间权利利益差别的偏向。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一项涉及全国的较大规模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建立了工人阶级内部阶层分化的指标体系,并运用这一指标体系,对我国工人阶级整体的阶层分化(即垂直分化)状态进行观测和描述,初步分析了各个阶层的构成、特征及在整体中的地位,分析了各个阶层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对各个阶层的状况和地位进行了比较,初步探讨了各个阶层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