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雎》的原始结构与爱情本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雎》是《诗经》第一诗,但《关雎》的结构却很少引起讨论。本文支持《关雎》错简说,并从“《关雎》之乱”、“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风雅七诗的结构、采艹杏的劳动程序、《诗经》中“采”字的位置与频率五个方面探讨了《关雎》的原始结构;又从“关关”并非雌雄和鸣、《关雎》中鸟与人的对应关系两个方面,演绎了这个上古时代的爱情故事——贵族青年单恋平民少女的乐哀情怀。  相似文献   

2.
《关雎》主旨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诗经学”史上,“强制解读”现象相当严重,就《关雎》主旨而言,“还原本义”还得从深究其关键字句入手。正确解析“雎鸠”“荇菜”“流”“芼”以及“左右”“琴瑟”,方可还原《关雎》之情歌恋曲场景。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已然形成了《关雎》文化考古中的“《关雎》文化堆积层”。基于对文本解读习惯与动机的理论剖析,通过对《关雎》主旨迷案的认真清理和重审,可以结案判决“恋情说”“赞美说”“讽刺说”“贺婚说”四大类主旨说之得失是非。  相似文献   

3.
“乱”是古代的一个音乐名詞,指較长乐曲中最后的、也往往是使用多种乐器合奏的一个段落。《詩经》里的乐歌具备“乱”段的一定很多,其中有几篇还可以从古文献里找到线索。一、《关雎》的“乱”《論語·泰伯篇》記載孔子的話說:“师摯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师摯是魯国的太师(乐官),《关雎》是《詩经》第一篇的篇名。对于孔子这句话,有种种不同的解释,除了望文生训的一些說法之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甲)朱熹說:“乱,乐之卒章也。《史  相似文献   

4.
对《诗·周南·关雎》篇主旨的解读从先秦以来一直存在不同观点:早期儒家从情感与礼义之关系角度,以“以色喻于礼”评论《关雎》主旨;汉儒则认为《关雎》体现着“后妃之德”,具有“风天下而正夫妇”的教化典范意义,将上博简《孔子诗论》和帛书《五行》联系起来,对历史时期相关论述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认为,早期儒家和汉儒关于《关雎》主旨的评论看似颇有分歧,实际上则是内在一致的:“以色喻于礼”之论,是对《关雎》将生命意义上的男女恋情升华和规范为伦理意义上的夫妇之德的肯定;而汉儒对《关雎》具有“风天下而正夫妇”之政教意义的肯定,不仅与早期儒家夫妇伦理观念相一致,而且与早期儒家《诗》学观一脉相承;恰当理解《关雎》诗旨,才能有效解读其蕴涵的礼乐教化与美善之德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雎》最初是用于女子教育的作品。《关雎》的叙述者是女子教育的主持者后妃,她教给年轻女子采摘荇菜和准备祭祀等劳动技能,让她们学会相互协作和配合,同时使用琴瑟钟鼓之乐教育年轻女子达成性情之平和,养成内在心性气质和外在容貌举止的淑善。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行》以及“上博简”《孔子诗论》都只是用诗,与《关雎》之义没有直接关联。《史记》“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和“周室衰而《关雎》作”两条材料,习惯视作《关雎》讽刺说和诗篇晚出的关键证据,但历来对这两则材料的理解存在断章取义之弊,属于严重误读。《关雎》是周人制礼作乐最早的重要作品之一,表征了周文化的礼乐精神和对女子教育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第十简有“《关雎》之改”句,关于“改”,各家释说不一,李学勤释为“改”,学者们多从之。本文在儒家诗教的前提下,对《诗论》关于《关雎》的评说和汉以来“三家诗”关于《关雎》的评说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该字释为“改”,完全符合“三家诗”对《关雎》的理解,从而对李学勤的释说,又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婚姻爱情被称作“文学的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概莫例外。司马迁说: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竞竞。……可不慎与?由此可见,司马迁已睿智地意识到婚姻爱情在文学中的重要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与人  相似文献   

8.
《关雎》是一首思妇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关于《关雎》有多种解释,我认为它是一首思妇诗。“雎鸠”二字,涵容着民族历史文化意蕴,它甚至带有生殖崇拜文化意味。傅道彬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指出《关雎》以雎鸠起兴,旧注“雎鸠”多误。他认为“雎鸠的意思是雄性的鸠鸟,雎鸠就是男根的原型”。《关雎》以雎鸠关关鸣于河洲求偶为兴,其暗示出来的男欢女爱意味是不言自明的。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集传》)。《关雎》首言雎鸠以喻雄性,象征君子。如果按照朱子之说,这显然言的是“他物”——神圣男根。那么雎鸠又引起谁的所咏之辞呢?我认为是诗的主人公:淑女。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代文学就是古代汉语的艺术,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性”与古代汉语的“诗性”之间具有深层的联系,但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现在研究得还非常不够。把中国古代文学翻译成现代汉语作为一种文学行为里面包含着很深的对于语言“诗性”的误解。《关雎》的文学价值就存在于它具体的语言之中,改变其语言形态就是改变其文学性,所以《关雎》是不能翻译的。《关雎》的不能翻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雎》可以作多种解读,而翻译实际上消解了《关雎》的复杂性、多义性以及开放性;第二,《关雎》在语言上的形式美没法翻译;第三,《关雎》的“意境”没法翻译。现实的把《关雎》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理论上经不起深入追问。翻译本质上是对原作的一种解读和欣赏,而不能替代原作。本文通过追问《关雎》为什么不能“今译”而追问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性。  相似文献   

10.
《关雎》: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说:“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册,第229页)打开《诗经》,第一首诗就是爱情诗歌《关睢》,它以明朗、清新的格调,显示了特有的艺术风采。然而,关于诗的主旨,历来却解说纷纭。《毛诗序》认为是赞美“后妃之德"。《鲁  相似文献   

11.
谷风:维予与女 扬之水;维予与女 《郑风·扬之水》:“终鲜兄弟,维予与女。”《小雅·谷风》:“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两诗中“维予与女”,字句全同,含义有别。 《扬之水》“与”是连词,诗人明说终鲜兄弟,在一起生活的“维予与女”。下章“终鲜兄弟,维予二人”,二人即予与女。 《谷风》中“与”是动词。马瑞辰注意及此,谓“与,犹爱好之”。马说是,与,亲与也。《管子·霸言》“诸侯之所与也”注:“与,亲也”。《庄子·大宗师》“孰能相与于无相与”,《释文》:“与,犹亲也。”“维予与女”谓只有我亲近女,与下文“女转弃予”正好相对。  相似文献   

12.
本文力图通过一些关键性资料的把握,以"乱"为切入点,探讨《关雎》的内在之旨。通过对"乱"的解析、对"乱"在理解《关雎》中的地位,提出一种现代性的解释。一方面文章以早期文论为主要依据,发现"乱"为《关雎》是"四始"之首的原因;另一方面,文章又从"乱"在解析《关雎》的重要意义出发,提出要从一种高度来理解《关雎》。对《关雎》的现代性解读:即《关雎》的现代性在于它的艺术美与民族语境。  相似文献   

13.
宋代王安石写过一首绝诗《残菊》,第一二句是:“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据说,当时就有人讥笑他不合事理,说:别的花会凋落,菊花是一直到在枝头枯死以后,也不会凋落的,于是也吟了两句诗:“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于是王安石举出屈原《离骚》里的“夕餐秋菊之落英”为自己辩护.王安石可以错,屈原可不能错吧,于是以后就有不少人把“落英”的“落”解释为“初始”的意思,“落英”就是“初开的花”.于是推而广之,又认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落英缤纷”里的“落英”也应该解为“初开的桃花”.以后还历代有人争辩呢.  相似文献   

14.
《关雎》包含着“中和”的儒家精神。这种“中和”的精神就是要求情感表达适度,体现中和之美、中正之美。它对于培养儒者完善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关雎》得到孔子及历代儒者的推崇和喜爱。  相似文献   

15.
娄云驹 《中华魂》2010,(3):38-41
最近从《炎黄春秋》2009年第12期上读到一篇短文《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作者周有光),该文虽仅三千五百字,却令人疑窦丛生。古人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里,我谨向此文作者提出六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诗经·关雎》篇主旨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诗经》之首的《关雎》篇,历来为治《诗》者所重视.封建时代均解说其主旨为赞美“后妃之德”,但这一解说在现代颇遭非难.认为其系封建道德说教,故多不采信.本文从考察周初进一步强化父权制,扫荡母权制遗风,以建立嫡长子继承为核心内容的宗法制度入手,结合历来对《关雎》文本训释的辨析,认为美“后妃之德”实为《关雎》篇主旨之正解,它深刻反映了殷周交替时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关雎》中“流”、“采”、“芼”,通常的注释是:流,求取;采,采摘;芼,择取。但“流”、“芼”的释义与它们的本义相差较远,这其间有一个多重引申的过程,而这种引申源于《关雎》本身是一个多层象喻的系统。  相似文献   

18.
自唐以后,读诗的人无一不知道李白的《蜀道难》。对于这首谎,人们的叹服到了交口称誉的程度,然而一当论及诗的主旨,仁智之辩竟同争讼。仅此足以表明这首《蜀道难》在我国诗坛上占有不同寻常的一席。胡应麟用“出鬼入神,惝怳莫测”(《诗薮·内编》卷二)八个字来概括它的不寻常,倒是十分准确的。“出鬼入神”,指它的奇妙;“惝怳莫测”,指它的深奥。奇妙之处值得赏鉴,深奥之处应当探求,正同两句古诗的原义一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本文的意图即在这里。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开端。刘熙《释名·释典艺》中曰:“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已所欲说也。”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由此可见,《论语》是一部重点记叙人物言语的书。“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因此,研讨《论语》的语言特色(特别是对话语言),是研究《论语》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说《关睢》     
毛诗以为“《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毛诗的基本精神是“以史证诗”。从文学角度看,“以史证诗”只能作为参资之助,从经学角度看,“以史证诗”,只可备一说。北宋欧阳修,于经书多所疑议,而在其《诗本义》中却把《关雎》坐实为文王、太姒,这就更近“史学”,其见解又在毛诗之下。近代以来,治诗者多以“文学”相尚,其惑更甚。此诚如朱东润先生所云:“今之治《诗》三百五篇者,一洗前人之故习,而矫枉过正,又惑于欧美之旧说,以是非未定之论,来相比附,为说益多,纠纷益滋。”诗,原本即所谓“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